在场的佃户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明明让了地出来播种豆,高粱不该减产吗?怎么产量反倒还增了?”
这话正好叫周煜听到了耳里,他便将上回从宋芷那听来的解释同佃户们解释了一遍,“农书上曾云,‘豆谷轮作,田亩不衰。’豆子根瘤能肥田,豆叶拦在地里也能增加地力这是其一。”
“另一方面,你们应当也很清楚,任何作物在生长期间少不得肥料,先前沤的肥料补充了地力,这到收获时节,产量自然会比以往粗放的播种要好!”
佃户们恍然,因着先前人力有限,原先这些下等的他们也不敢多浪费肥料。
今年有了耕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力问题,加之先前沤了大量的肥料,这般精细耕作下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602章 借机提拔
一个月后,祁水县内丰收的折子被上呈到皇帝面前。
皇帝乍一看到折子上誊抄的数据,还有些不敢相信。
待又细细的看了折子上记载的内容后,畅快的大笑出声。
“好一个周煜,朕果然没有看错他!”
虽说现在朝廷已经解决了北戎这一心腹大患。
但对内,尤其是北地年降水量稀少、土地相对贫瘠的几个州府,每年收不上来多少税收不说,一个个还总同朝廷哭穷。
虽说这几年,他为了安内,轻徭役、减少赋税,与民休养生息。
但自然条件摆在那里,做不到精耕细作,又没有多少肥料,这收成哪里能增长多少?
皇帝现在看到周煜递上来的折子,上头不仅介绍了新的播种方式,还提及了新的沤肥之法,以及高产的山药种植。
折子上他提及,他赏给和乐村的几百亩的田地,今年获得了大丰收。
尤其是山药的种植,平均亩产达了千斤,周煜提议明年再祁水县内合适的地区,推广开来,助力农户增产增收。
皇帝看完折子,压下心头的雀跃,立即召见了司农寺官员。
“爱卿可知北地几个州府,高粱、大豆的亩产?”
司农寺卿与少卿火急火燎的被召集到御书房。
两人本以为陛下召见他们,是秋收结束,陛下想知道各州郡的粮食上缴和粮食储备方面的问题。
甫一听到这个问题,司农寺卿高度运转的大脑还宕机了片刻。
司农寺少卿,见上峰愣住的模样。
率先反应过来,他恭敬的上前一步,将自己知晓的情况同陛下回禀了一遍。
反应过来的司农寺卿更是赞赏的看了一下自己这个下属,心中暗道‘幸好,方才来时拽了得力干将过来,否则就他方才那愣怔的模样,没的触怒了陛下。’
皇帝见上报的数据,与周煜提供的数据基本一致,脸上的笑意更甚,
“两位爱卿,若朕现在告诉你们,现在有一种新型的播种方式,可以让高粱与豆的亩产增加五斗,不知两位有何想法?”
两人不知陛下为何会有此疑问,更不敢质疑陛下,顺着这话道:“既然有这般好的种植法子,那肯定要大力推广啊!”
“不错陛下,北地受制于温度低、降水少,一年当中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间本来就少,许多贫困地区,百姓种出来的粮食在交了赋税后,只够一家子勉强果腹。”
“若是一亩地能增加五斗粮食,播种个五六亩地就能多两三石粮食,这么多粮足够一家人撑过青黄不接的春季,若是卖了,也够他们买更多农具,以便更好的耕作.....”
皇帝对两人的回答十分满意,拿起书案上的折子,递给一旁的内侍。
“你二人看看,周煜在祁水县琢磨出了新的沤肥之法,以及新的播种方式,产量喜人,如你们所说那般,朕也希望将这般好的法子,教授给更多的普通百姓。”
两名司农寺官员看到折子后,内心震惊不已,原来陛下说的是真的。
还真的有法子将两种作物的亩产提高。
能在官场上当官的,早就练就了一副七窍玲珑心。
两人稍微琢磨一下陛下的话,便大致猜到了陛下的意图,陛下这是想要升周大人的官吧?
两人内心如明镜一般,司农寺卿恭敬道:"微臣以为,无论是沤肥之法,还是套种这种方式若能在北地推广,必能使万千百姓受益。”
“臣请陛下恩准,由司农寺选派精干官员前往祁水县学习,将此法详加记录,推广更多适宜的地方。"
司农少卿紧接着补充:"臣附议!不仅如此,还可将沤肥之法的详细步骤,制成通俗易懂的图册,分发各州县,全国推广。"
皇帝闻言,龙颜大悦,"二位爱卿所言极是。不过..."
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此等利国利民之策,还是需有人坐镇!朕决定先在云城这一州府推广,待证其成效之后再在北地各州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