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真有白银矿吗?”吴道知问这件事倒不算离谱,他是少府的府令,真有白银矿,挖回来了有八成的可能归到私库,也就是由他保管。
“当然,不然我怎么可能让两位公子一直呆在琅琊郡消磨时间。”赵苏再一次的肯定。
“有许多出过钱的人家,都在问为什么还不能出海。”
赵苏大笑,“这样的大事,等个三年五载也不出奇,有万全的准备一次成功,总比他们的钱扔进海里强吧。”
不等开春,蒙殊便拖着十几辆装满了货物的车队离开新村,他要在春耕之前赶到闽越,将新式的农具发放下去。还有诸多的计划,都需要一一实施。
左相之位在开春之前尘埃落定,由大将章邯担任。赵苏乍一听到这个名字,当然是如雷贯耳,又有些奇怪,这几年怎么没听到此人的音讯。
翻开扶苏的记性才知道,章将军因为受伤,在家休养了好几年,几乎与世隔绝。没想到这个时候,秦皇会让他出山。
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章邯是将领,而不是文臣,怎么就能当丞相,而朝中百官竟然没有一个人反对。
韩书很惊讶公子的惊讶,“这有什么区别吗?”
好吧,赵苏承认自己大惊小怪了,在最早的历史里,不管文臣还是武将,几乎都是出身名门。享受最好的教育,文武双全是标配。
就好比蒙家两兄弟,就是出身将门,兄弟俩受的是一样的教育,却是一个从文一个从武。这中间虽然有一定个人的倾向,但如果际遇不同,让他们走上相反的道路,说不得也一样优秀。
虽然秦朝有军功制,但大头兵再怎么升,也不可能达到蒙恬或是章邯这样的高度。像他们这样的将领,几乎全是勋贵出身,还有赫赫战功,更兼优秀的文化素养。而秦朝时的文官武将,也不像后世那么泾渭分明。
所以现在章邯任职为左相,几乎没有人反对。就连蒙毅也表示心服口服,一旦放下,他便极为潇洒,亲自登门拜访,消除隔阂。
章邯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上折请秦皇登泰山封禅。
此折一出,百官哗然。每个人都在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想到这么高端的拍马屁方式。这一记马屁可谓是惊天动地,直拍得秦皇□□,一连好几天,嘴都合不拢,当然是因为高兴的。
章相上书历数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认为力压三皇五帝,完全有资格上泰山封禅。
历朝历代上泰山封禅都是对一个帝王最大的褒奖,也是一个帝王人生当中的高光时刻。
秦始皇有没有资格上泰山封禅,当然有,只是这话不能由自己说出来,得由百官呼应,最好由德高望重的读书人带头呼应,就是最完美的。
冯去疾非常识趣,带着藏书馆的所有人上书,将章相所书的内容再次扩大,幸好现在有了纸张,允许他们如此任性。要是换了以前,怕不是要用十个人将竹简搬进秦川殿,现在手里捧着一本小册子直接就给递了上去。
赵苏也在新村写奏折,这种事当儿子的当然要摇旗呐喊,历史上秦始皇虽然上泰山封禅,但因为和读书人的关系不好,所以东方郡的那些读书人没有一个肯说好听的话,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这一回没有李斯从中作梗,秦皇也没有沉溺于炼丹,再加上藏书馆的建设,读书人对秦皇的态度要缓和的多。
秦皇接到扶苏的奏折,得意的捋着胡须,文武百官个个都认为他功高盖世,唯有泰山封禅,才可彰其德性。
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就去吧。
于是公元前二百一十九年,秦始皇的主要工作就变成了出巡东方郡,上泰山封禅。
这一次,秦皇只留下章邯监国,所有成年的皇子全部带走,重要的大臣,将领一起带走。所有人对于秦皇频繁的出巡都没有异议,固然和秦人喜爱远游和冒险有关,另一方面也彰显出秦皇对整个国家的把握。
扶苏自然是非去不可,刚一开春,主持完新村的春耕,立马收拾行李去往咸阳。蒙梨带着儿子留守新村,韩书并数十个门客,还有侍卫跟扶苏一起同行。
谁也没想到,走着走着,门客当中多出一个人。
看到头发染黑就可以自由出入的尉缭,赵苏眨了眨眼睛,“琅琊郡的海船还没造好,你没那么急吧。”
“你真的能看懂天书?”
“你和徐福想去就去,但那些外门弟子已经是新村的人,我就替他们作主了,他们不会跟你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