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他也确实是在和儒家的门徒做切割,慢慢淡化自己身上儒家的烙印。
到现在,早就没人再关心扶苏公子和儒家的关系。因为他自己宣扬的很清楚,百家取长补短皆可为人所用。
韩书拱手道:“他已经在新村等候,公子歇上几日,我再安排。”
第152章 学堂 现在有着七八位先生以及十几位编……
冯止到新村的时候, 感慨良多,最初的扶苏在他眼里,身份高贵但为人亲切人品可贵。两人同样对儒家学说推崇备至, 难免惺惺相惜。冯止又希望借公子的手,改变上层对儒家的看法, 自然关系相处的十分融洽。
再之后,扶苏公子母妃逝世, 在病中被迁入别苑, 自此之后, 性格便有了极大的变化。开始疏远儒家,亲近农桑。
最后更是将冯扬等一众门客赶出家门, 这个做法让冯止心中很是不痛快。当时便想着, 如果扶苏不来找他,他也不会再与扶苏见面。
于是好几年的时间,他硬是没有再见过公子一面。
再然后便是跟着公子的人一个个飞黄腾达, 有入朝为官的,有身家丰厚买房子置地的。
他可以不在乎, 但冯家人却不能不在乎, 甚至长辈都来关心,为什么之前和扶苏公子关系如此之好, 现在竟然不来往。
老师和师兄也给他写信, 扶苏公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是不是应该再将关系续起来。亲近农桑和亲近儒家又不冲突,是不是呢。
冯止不在意家里长辈的看法, 升官发财什么的,从来都不是他的理想。但老师和师兄的话,他不能当没看到。
只是, 他已经不确定,公子会不会见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联系上了韩书。
可没想到,公子竟然愿意见他,可是见着了公子,该怎么劝说他呢。冯止在新村漫步,看着这里的天和地,他不知道这里到底有什么不同。
慢慢的,他走到新村的小学门口,在这里教书的先生都是他的旧识。可现在正在里头讲课的,竟然不是几位先生中的一个,看穿着倒像是在工坊上工的匠人。
他来的时候已尽尾声,匠人讲完课似有些拘谨,听课的孩子们却在一个大孩子带动下,起身齐齐给匠人鞠躬,高喊道:“谢谢老师。”
匠人脸红的摆着手,等他离去,学生们才开始收拾自己的书包。很多人都斜挎着一个布包,将书本收在里头,往身上一背就能走。
没有布包的,也有一个小小的竹筐,背在身后。
冯止等孩子们走了,才往里走。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正是他曾经的旧识钱越,也是扶苏公子最早的门客之一。
钱越见是冯止,很高兴的起身相迎,又吩咐童子泡茶,去小食堂买两碟新出的糕点。
“冯先生请坐,您怎么有空来新村,若是早知道,该我去拜访才是。”钱越年纪虽大,为人却极谦逊,是个非常和善的性子。他刚到咸阳时,也曾被冯止招待过,后头也是走了他的门路,进入扶苏公子府上当门客。
虽然跟冯扬的关系不好,但不影响他对冯止的观感不错。
钱越如今心态平和,最初进入新村当教书先生,还有些不情不愿之感。可到了今天,他只庆幸自己没那么大的野心,愿意随遇而安,才有今天这般快活又平静的日子。
随着新村的居民越来越富足,愿意花钱让孩子接受更多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小学现在早不是当初那个免费教人识字的小学,而是现在有着七八位先生以及十几位编外人员的小型书院。
两杯清茶,还有一个小小的白糖罐子,钱越给自己加了一勺白糖,示意对方随意,“年纪大了,就爱喝点甜的。”
冯止什么也没加,他更喜欢清茶的原味,不过他知道外头很流行给茶叶加各种佐料,还有人加猪油和香料的,据说还挺受欢迎。他视这些给清茶乱加东西的人为极端,坚决不肯同流合污。
童子很快端来了一盘糕点,一个个做成梅花状,颜色嫩黄,看着便清新爽口,让人很有食欲。
“尝尝看。”钱越有些得意,别看冯止是从咸阳来的,未必吃过这道点心。
冯止看到钱越眼里的得意,不以为意,他们冯家不算豪富但也过得去,奇物坊出售的东西总是能吃得上的。这几年大家流行的吃喝,他也样样精通,并非是没有见识之人。
只不过掂了一块点心入口,他还真没尝出这是什么做的。
“这是豌豆黄。”钱越并未卖关子,很快便告之冯止,这是公子在新村试种的新作物,名曰豌豆,晒干之后可耐久贮,磨成粉可以做成豌豆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