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么可能,我只跟你乱说。”赵苏凑到蒙梨的脸颊边上,头挨着头说话。
沈娘子远远站着,很是担心,若不是她地位太低,出来前喻氏又反复叮嘱她不许多管闲事,她还真想问问水娘,既然夫人有孕,为什么不给公子安排几个妾室呢。堂堂长公子,身边连个伺候的人都没有,哪里像话。
可这话她不敢说,只能在心里着急罢了。
榨糖坊的管事告诉韩书一件稀罕事,他自己做不了主,让韩书拿主意,韩书也觉得有意思,便跑来书楼求见公子。
“什么意思?七山说闽越的人,找到我们新村来了?”赵苏搔搔头皮,“这人倒有几分聪明。”
从来没有来过咸阳的异国人,能够跟着商队来咸阳,已经算是胆子很大了。还能自己摸到新村,这就非常神奇了。
要知道,咸阳人可不是那么好说话的,绝不会轻易指点异国人,就算想指点,也不是人人都清楚白糖和红糖之间的关系,也不见得能指点到位。
事情的前提其实很简单,就是根据赵苏的计划,商运府的商队在到达百越各地后,都会将当地的果子晾晒成果干或蜜饯带走,甘蔗呢就直接买下来榨成红糖带走。
这些红糖带回咸阳自然是能卖出高价,但有固定的一部分是按平价卖给新村。
新村买下来后,通过竹炭转化为白糖,再高价卖出去。奇物坊那边是有多少白糖上货,当天就出清多少。
商运府更是恨不得包圆,将白糖买下来,再重新运回百越,或是运到匈奴甚至更远的西域,都是百倍的利润。
但没想到,竟然有闽越人摸了过来,想直接向新村提供红糖,他们不要别的,只要白糖。大概意思就是说,他们愿意付出十车左右的红糖,得到一车左右的白糖。
至于具体数量,还可以再商量,比如让他们多付出一点红糖,少得到一点白糖,也是可以的。一句话,新村只要愿意同他们做这笔生意,定价完全由新村说了算。
“厉害啊,这位大兄弟。”赵苏听到这一位连中原话都说不利索的时候,越发佩服。
“可不是,跟着商队学了一路,来咸阳到处问,最后问到奇物坊,掌柜给他指了路,这才摸索过来。”韩书也是啧啧几声,不管是什么地方的人,胆大聪明总是会被人高看几分。
“你见过没有?”赵苏问韩书。
“见过,还跟他聊了几句,他现在赖在新村不走了,往客栈里一住,天天去小学里听课,学的还挺像样。”
连小学都摸去了,赵苏忍不住想笑,“多一家供货商而已,为什么不呢?”
做生意就是有来有往的,百越也不是没有聪明人,现在人家不就摸来了。知道你的白糖是用红糖加工的,只是他们不掌握技术,就只能忍受盘剥。如果他们能参与进来,虽然也算是盘剥,但好歹不用被二道贩子再盘一道。
“也就是公子才会这么好心,那些商人知道了,怕是要气死。”等于断了他们大半的销路。
“你一定要记住,可以欺负蠢人,但不可以欺负聪明人。”聪明人记起仇来,后果是你预料不到的,比如说黄巢。
这么点小事,赵苏没有出面,直接就叫七山出面谈了个差不多的比例,将事情定下来。
而这个闽越人竟然还是没走,只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去闽越收集红糖。自己每天出入小学,下了课也缠着先生提问,出手大方说话又好听,哄得几个教书先生不知道多开心。
等知道新村收集白蜡一事,这个闽越人又去找红鸾说项。红鸾只嫌白蜡不够用,管你是谁提供的,直接拍板定下来。还顺嘴给人家取了个外号,叫小明子。
小明子的闽越名,发音听着像是个明字,他又是闽越人,都发类似“明”的音,于是这个外号便在新村传开了。小孩子看到他,也会拍着巴掌喊,“小明子,小明子。”
他倒是丝毫不介意,谁喊都要应一声。笑嘻嘻的,没有半点脾气。
赵苏一早换了件家常衣服,独自一个人走在田梗上,准备去看看绿豆和豌豆的长势。
这两样经济作物,都是他十分看重的,农人也盯得极紧。
豆子还没结出来,他就已经在心里想着绿豆汤,绿豆糕,豌豆黄,焦盐炸豌豆。想着想着,恨不得口水都要流下来。一边摇头一边骂自己,“瞧你这点出息,你现在可是有身份的人,不能整天总想着在嘴上抓挠。”
说是这么说,脚步那是一点没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