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再一次想到扶苏说过的话,国家大了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新占领的土地需要开荒,税收和熟地一样,岂不是不公平。受了灾的如果和丰收的也一样,那岂不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就算是一个国家,也可以采取不一样的税收制度,就如同打仗的时候,也要讲究因地制宜,而不是墨守成规。
而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又不能确定的知道效果好坏,冒然在全国推广,效果好还好说,效果不好可能按起葫芦浮起瓢,救火都救不过来。
这个时候就可以选一个地方进行小范围的实验,实验的过程中反复观察利弊,不断加以改进。如果确实运行良好,就可以扩大范围,最后逐步推向全国。
这些都是扶苏说过的话,虽然秦皇当时不置可否,但他得承认,确实在他心里留下了痕迹。一旦遇到问题,这些解决方案就会自己跳出来,告诉他严丝合缝,正合适。
“选一支三万人左右的驻防军,先推广看看,是否影响战斗力。”如果有影响便叫停,这三万人也好安排,裁撤换防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不影响,再慢慢推广。
“暂不收丁税,免徭役,粮税便按十五比一吧,头三年,只收一半。”丁税便是人头税,人头税是税收中的一个大头,丝毫不比粮税少。而徭役是要自备干粮去干活,一年至少二个月,如果不去可以拿铜赎买,对老百姓来说,同样是一大笔开支。
这还只是国家层面的,一般来说郡县还会针对当地情况不定时的征用劳力或是直接征税。相加起来,就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九郡唯一需要徭役的地方是修建长城,但有三十万的刑徒和俘虏在,再说这些人的身份还是士兵,只是利用换防的时间来开荒种粮,所以这样的安排和蒙恬心中预想的也差不多。
十五比一也比目前实施的十比一要优惠的多,头三年还在这个基础上减半,粮税的优惠力度比蒙恬预想的还要好。
顿时乐滋滋道:“还有最后一件事。”
“什么事?”
“当地不准备种粮食,准备种棉花。”蒙恬要跟秦皇报备一下,不然以后收税的时候,给他找后帐可就麻烦了。
“棉花,是什么东西?”
大秦国现在还没有棉花这东西呢,帛里都没有木字旁的,是赵苏现给造了一个。
“是一种长在九郡当地的野花,开出来的花是一团团的棉团,可以纺线织布。”
秦皇一听,“那不就是跟麻差不多吗?”
大秦国有麻又有丝绸,还需要种异域的野棉花?秦皇在心里打了一个问号,但人家已经认真提出来了,各种方案制度摆了一地。
“行吧。”你们开心就好,到时候卖不出去,朕可不会帮忙。秦皇带着点恶作剧的心思,点了头。
皇帝这头一通过,蒙恬总算能放过赵苏,他与蒙家人辞行,再与父皇辞行,赶回新村。
还没回到新村,他就不停的打开窗去闻外头的味道。
“外头有什么味道?”蒙梨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
“自由的味道。”赵苏伸出手试着外头的风,他去咸阳的时候是早春,风里还带着寒意,身上穿着夹袄。现在风里已经带上了暖意,真正的暖风熏得游人醉。
最高兴的非韩书莫属,总算结束了两头跑的命运。
新村自然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欢迎宴会,核心阶层统统坐入书楼的长桌,与公子把酒言欢。
“公子,蜀郡的茶叶送来了,这一批的春茶香气芬芳浓郁,定价怕是要高一点。”
“公子,蜀郡来的消息,说是找到白蜡虫,也已经找了当地山民,让他们养殖。”
“公子,按您上回画的图,姬先生又改良了几个地方,把纺织机给做出来了,您什么时候去看看。”
“公子,大月拿了一瓶水跑来找我,说是香水,喷在衣服上,持久不散。”
“公子,今年的……”
“公子,去年的……”
“停停停。”赵苏一个头都快两个大了,知道大家这么久没见到他,必然有许多话要说,但没想到,说的全是工作。
“今天不谈工作,只喝酒。”赵苏摇了摇手里的玻璃杯,“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饮甚。”
“为了新村。”
“为了理想。”
“为了共同的事业。”
“饮甚,饮甚。”
和男人的热闹不同,女人的热闹就很含蓄了,星楼的一楼腾出来给了女子,男人去了书楼吃酒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