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杀局 杨将军的发病不是意外
正在打包行李的赵苏被老丈人从青桐宫接到蒙府, 再加上蒙毅,直接关到书房来了一个闭门会议。
“你说,能不能想想办法, 要是没办法,老夫也不能为难你, 等回九郡了再想想别的办法。”老丈人这左一个办法,右一个办法, 赵苏相信, 他要是真的说没有办法, 他大概是没有办法用自己的腿走回去了。
“办法还是有的。”赵苏心想,既然是秦皇让蒙恬来找他, 这算不算奉旨办事。
都奉旨了, 总不能小打小闹吧。
蒙恬眼睛一亮,拍了拍自己弟弟的肩膀,“你看, 我就说公子肯定有办法。”
蒙毅很是无奈道:“我可没说不相信。”
“不过我得问清楚,九郡那边的情况, 到底如何, 才好计划。”他之前就想过一点雏形,但又有顾忌, 所以不敢大张旗鼓。
谁知道秦皇一句让扶苏想办法, 等于给了他一道圣旨,不好好利用一下,怎么能对得起秦皇这么大的信任呢?赵苏露出狗头式微笑。
九郡有驻军三十万, 大部分是步兵,其中有一万骑兵,囤兵在九郡, 主要用于防范和威慑匈奴。
另外还有三十万的刑徒和俘虏,修建长城。
秦朝时期除了战争,有三件事对人口有着极大的消耗,一是修建寝陵,二是修建长城,三就是阿房宫。目前阿房宫还没有影子,也不知道秦皇会不会按历史的走向修建阿房宫。
但是寝陵和长城是一直在修建当中的,寝陵的修建由李斯主持,长城的修建由蒙恬主持。这两件工程,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停下来的。
“整整六十万人口。”赵苏又问了更多的细节,心里有了想法,但还需要再琢磨琢磨。
等蒙恬看到公子琢磨几天后递给他的计划书,整整看了一天,然后拉着一马车竹简进了皇宫。
看着摆了一地的竹简,秦皇抚了抚额头,他不过就是一句话,结果就给他折腾来这么大一摊子事。原本是甩出去躲清闲,顺便为难扶苏一把。
如果赵苏知道秦皇的想法,一定会鞠一把伤心泪,父亲没事给儿子制造一点人为障碍,让儿子怀疑一下人生什么的,果然是不分古今中外的毛病。
结果整来一地的竹简,和极为认真的蒙恬,秦皇很想问,最后到底为难到谁了?他怎么觉得为难的是自己呢。
“你直接给我说说吧。”秦皇也很好奇,扶苏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军备的问题。
如果直接给钱,蒙恬肯定不会要,扶苏也没那么大的胆子。否则今天给钱,明天就得被朝廷百官参到□□。
“回陛下的话,扶苏公子用的办法是,化驻军为兵农两用。”
听了第一句话,秦皇就想说胡闹,但他忍住了。他相信如果特别不靠谱,也不可能打动蒙恬,更不可能送到他面前找死。
三十万的驻军,其实已经很多年没有换防了,其中的大部分士兵已经很大年纪。这些人依然苦守九郡,不知何年何月能够回到家乡。
而现在九郡的战争规模已经非常小,他们所占领的土地也就是白白占领着,即没人开荒也没人放羊。最多就是士兵骑着马撒个欢,白白喊几嗓子罢了。
“不如让他们写信回乡,让父母和亲眷替他们安排亲事,然后将这些人送到九郡成亲。”
士兵还是士兵,但可以换防,比如说一半人驻防的时候,另一半人可以开荒种地。
“愿意在当地安家的,可以直接分封土地,比照关中一户多给出五成。有亲友愿意来投奔的,一体按照这个比例来。”反正当地土地多的是,最稀缺的是人口。
如果不愿意在当地落户,还想着以后回家乡的,就当是租赁给他们,交租子就是。
“打仗的时候怎么办。”秦皇觉得不可思议,让士兵去种田,那还怎么打仗。
“如果是战时,自然是快速动员起来,三十万人,怎么都调配得过来。”没有哪一场战争,是需要三十万人同时大军压阵的。更何况,他们已经和匈奴大大小小打了十几年,刚把他们打残,哪儿有这么快回来。
“当地还有刑徒和俘虏,真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也可以顶上。”
“然后这些人种的粮食就拿来购置军备。”秦皇抓到了要点。
要点是没错,但话不能这么说,而是要换个说法,“自然是上交国库,再由国库拔款配置马鞍。只是匈奴人之前没有耕种的习惯,需要开荒,还请陛下减免一些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