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顺民现在对韩书算是没脾气,只能看着他苦笑。
“事情可还顺利,去的人是不是都回来了。”赵苏问道。
“有一个在半道上病了,不愿耽误我们的行程,我便安排了二个护卫,又在当地请了个人照顾他,约摸着半个月后怎么也该回了。”
“其他人虽然一路多有波折,但好在顺利归来。有些归心似箭,直接赶往咸阳,有些安置在新村的客栈,看公子需不需要召见。”
“明天把人请到星楼,一起吃个饭吧。”赵苏深谙套路,吃饭什么的,才是中国人最好的交流方式。
石顺民兴奋的脸都红了,这趟出行他是领队,如果回来后,能让全队人得到公子的宴请,这才是真本事。
叙完家常,进入正题,他们一行人,只有和温子原的交流最为顺畅,温子原也是全力支持公子的想法。加上他背靠温家,和公子有关的事,温家是全力支持,很快便将想法落了地。
“其他人,要么小富即安,只想专心做好豆腐坊这一件事。还有一些,确实是有心无力,在当地无论财力和能力,都支持不起。不过,也有好消息,有几个坊主倒是兴奋的不得了,还很有手段的借用和公子合伙做生意的名头,拉到当地富商或是官员子弟一起合作。”
这几个机灵的人,石顺民都有记录,看到名字,赵苏便笑了。分明是他当初考察时,就十分看好的,虽然一无家世二无钱财,但头脑好用不说,还格外有热情。
热情是个十分奇妙的东西,一不注意就会变成热血,有点过头,要不然就会退化成冷漠,对什么都冷嘲热讽。
少年人的热血,中年人的冷漠,只有热情才是刚刚好,即不是青涩的热血少年凡事只会冲动,也不是已经认命的冷漠中年,看什么都世态炎凉,心如槁木。
有冲劲的同时,也有能力和韧性去完成自己的梦想,百折不挠。
当地坊主不能做的石顺民自然不会勉强,他离开时也早就打好了预案,在当地重新挑选人选。
“办的不错,不过这件事交待下去好说,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也十分重要。”没人监管,再自觉的人,时间一长也会懈怠。
“不错,最好有一批人,能够循环往复,而且也不能总是熟面孔。”显然石顺民也想过这件事,公子一提出来,他就能接上。
韩书道:“顺便再将农具的事,甘蔗的事,也跟着一起监督起来,也省得浪费人手跑来跑去。”
“不错,应该统筹起来。”赵苏越聊越有想法,最后定下来,这个新的组织就叫采风组。
“采风组的成员,可以是常驻,也可以兼差,灵活机动。出门一趟,就正好替我们把四处的问题全都看到。”赵苏说完,忽然一下子沉默,一拍脑门,“不行。”
“为何不行?”石顺民还没反应过来。
韩书倒是反应过来了,也跟着道:“确实不行。”
如果是单线的,一件事对一件事,新村派人出去办事,倒是没什么问题。
但若是网状的,四处织网式的派出人手,并且监管如此多的事情,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你将朝廷置于何地。
你说你是无心的,全是和新村有关的事,可这里多少会有重叠,秦王信不信呢?就算秦王信,李斯和赵高会放过这个机会,不去挑拨?
所以有些时候,不是古人不懂,或是想不到更省力的办法。而是他们宁愿麻烦一点,甘愿绕路,也不能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后世的人只要不犯法,得罪个把人的事,胆壮的根本不在乎。得罪领导又怎么样,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但这个时候的人,谁敢说你不在乎,没人敢,包括长公子。
石顺民也终于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和韩书一起一脸凝重。
赵苏反而笑了,“这么严肃干什么,法子是个好法子,我不能用,总有人能用。”
提笔就给蒙毅写信,让韩书拿着信亲自去一趟咸阳城。
去咸阳的韩书,和妻子同行,韩氏去咸阳不为别的,是受韩家所托,替韩家一个少爷提亲,提亲对象是谁,正是蒙梨的族妹蒙品薇。
韩氏炫耀的拿出一只黄金打造的头冠,“看到没有,多精巧,是夫人让我去提亲的时候,送给品薇的。这样的样式,别处都没有,新村独一份,老天疼憨人,这话真是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