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赵苏让他们干什么,主要是去开豆腐坊的郡县,替他与那些县里开设的豆腐坊签定契约。
“你们怎么看这件事?”阮功等三人离开后,聚在一起,商议起公子交待给他们的任务。
“这种小事,随便去个人便可以办好,可公子一直拖到我们入其门中才分配。我想,应该不仅仅只是签订契约这么简单。”高和发表看法。
封敬点头道:“我曾听过公子与之前门客的对话,十分受启发。”
“你这小子,消息总是这么灵通。”阮功笑道。
“嘿嘿。”封敬不好意思的摸摸脑袋,说出当初扶苏公子曾说过的话,“公子曾说过,借诸位的眼睛去看世间百态,借诸位的耳朵去听市井心声,想要多听听百姓的声音,多知道天下熙熙的故事。纵然无法成为象大王那样伟岸的大丈夫,最低限度也要当个明白人。”
“所以说,公子是借我们的眼,去看看现在的秦国。”阮功和高和几乎是异口同声。
三人又几乎同时点头,“恐怕正是如此。”
而赵苏也从韩书口中,得知他们三人已经领悟了自己的意思,不由抚掌,“善。”
身为扶苏公子,身份尊贵,可以调动的特权也极多,但有一点,只能羡慕他人,那就是自由。
他不可能离开咸阳太远,所以只能让别人的眼睛去替他看,而他还不能亲口说出这样的话,因为极易给人留下把柄。一个王子,又没封太子,看什么天下事,观什么世间百态,是在暗指官员对秦王有所隐瞒,还是他有所图谋?
像现在这样,几位门客以签订契约的理由出门,回来讲讲沿途风光,才是顺理成章。
三人刚刚启程,蒙殊派回的车队,也终于到了咸阳。一路进了蒙府,另一路直奔新村,不作丝毫耽搁。
面见赵苏的是蒙殊的幕僚蒙虑,蒙家一个远支的族人,对蒙殊忠心耿耿,是其心腹。蒙殊让他带着在信里不方便说的消息,和说不尽兴的消息,来告之赵苏。
赵苏自是亲自接见,取过一支装在竹筒里的茶叶,不由微微一笑。
蒙虑也笑了,“我们家大人说,但凡公子有的主意,就照公子的话去做,准没错。”
他当时不过瞥见竹林,随口说茶叶若是制作完毕,用竹筒盛装当是不错。没想到,蒙殊就真的用竹筒制成了茶叶罐。
茶树一年可以采摘数次,春茶,夏茶,秋茶,冬茶皆可。只取最顶尖的一二片嫩味,通过炒青保持菜叶的鲜嫩,又用火气去掉涩意,可谓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好的馈赠之一。
春茶最好已经是公认的标准,春天万物生发,茶叶也处于一年当中营养最丰富的时节。不过蒙殊去的时候,已经是春末夏初,他要在大山中找到茶树,再组织人手采摘,最后炒青,能赶上夏茶,已经难能可贵。
蒙虑果然说了一通蒙殊如何重视这件事,到了巴县,连行李都没打开,就直接招来当地医者,问明茶叶之事。翌日便叫来当地向导,带着人去寻茶叶,真正是一天都没耽误。
“此物味道奇妙,初喝不觉得多好,甚至还有一丝苦涩,但继续喝下去才发现,竟有回甘。而且口齿生津,满腹清香,连续喝上几日,感觉身子都轻便了许多。特别是一路上水土不服之人,喝下之后不出两日症状消退,堪称神药。”
蒙虑的一通说法,让韩书听得入迷。好在他在外人面前还是十分知道克制,虽然多看了装茶叶的竹筒一眼,但没有嚷嚷着现在就要试喝。
不过赵苏开口,就另当别论了,“取沸水来。”
先放茶叶,再倒沸水,直接将这杯水倒掉,谓之洗茶。重新倒入热水,待茶叶慢慢舒展开,室内缓缓升腾起一股异香。
韩书不急着入腹,而是先吸入一口茶香,然后摇头晃脑道:“闻此香,头脑为之一轻,果然是神物。”
待茶水慢慢变色,饮下一口,果如蒙虑所言,入口初时青涩略带苦意,很快便有回甘。
赵苏看着面前的茶水,露出虔诚之色,内心深处不知何物缓缓流淌,来自血脉中的记忆和烙印在这茶香中慢慢发酵,几欲让他流下泪来。
一颗泪在茶水氤氲的雾气中,滴入杯中,一起被他饮入腹中。
“就是这个味道。”赵苏克制住自己的激动,继续听蒙虑讲述蒙殊在巴县所遇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