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帮忙,那自然是求之不得,于是贾瑭又掏了一些银票出来给她们。
两人还不想收,但贾瑭却是严肃地告诉她们,这是公费,是从户部那里支来的,“你们用了多少,都记好账,等事后,我全部整理好了,就能给皇上汇报。”
于是她们也不再推迟。若是贾瑭的私房钱,她们绝对不会收就是。
第一次做这样的大事,迎春虽然与贾瑭说得那般豪气,可还是有些底气不足,就拉着邢岫烟准备跟王熙凤学学。
哪料到才到门口,就听到王熙凤一番的说唱敲打。她们可是学会了,可不必去当面求她,免得她得意非常,把尾巴翘上天去。
两人偷偷地笑,被王熙凤发现了。
得知她们也要帮贾瑭做棉衣,便知道这两个来这儿的目的了。只见她两眼斜斜地看了她们一眼,笑了,“哼,感情是来偷师的。被我逮着了吧?快给我谢师礼!不然,你们今日别想出我这道门!”
几个人说笑一番,王熙凤才让他们离开,“等老娘把这事办好了,再跟她们秋后算账。” 如此,她更是要做好,免得被人后来居上!
王熙凤的一顿操作,三天之内找了包括刘姥姥所在村子的那些会针线的媳妇姑娘,总共三百号人。经过三天的奋斗,其中村里送来的成品却是最多,已是超过了一千五百套。
三天就这么多,那就是每个人都做了五套衣裳与鞋袜!
“估计这是全家齐齐出动了!要不然一个人绝对做不来。”不管他们怎么做好的,反正是做成了!
王熙凤也高兴,扒拉着小算盘,最后只给自己留十两银子意思意思,好打发小厮与丫鬟,余下的都给那些做衣服的,“做得好的,能够送到边关去的,每套给他们五钱银子的辛苦费。毕竟所有的料子都是我们给的,我们就是让他们帮忙做好衣服罢了。”
五钱银子的酬劳,算是良心价钱了。毕竟做棉衣的布,一匹要七八两银子,棉花一斤也是要五六两银子的,还不包括针线那些呢!
果然,那些人收到了银钱都很高兴,三天得了一两又五钱银子,虽然熬得辛苦了些,但总算挣的也多,总算给家里添些米粮,喝点热汤不是?
王熙凤这边如此,黛玉、迎春几个姐妹招揽的绣娘、媳妇们也是差不多战绩,每个人都带来了一千套多些。而最多的是黛玉,毕竟她比旁人早开始了一天,做的自然也多。
最后只有萧珉儿的宫女小队伍做得最少,只有五百多套。
去交差的小安子带着几个小丫鬟与小太监还眼红红地回来了,“公主,就我们院子做得最少。就连三奶奶他们也做了六百呢!”
他们可让驸马爷与公主丢人了。
也对不起他们被针戳成窟窿的手。
那些剪布料的人更是伤心,因为整天拿着剪刀剪啊剪的,那卡在剪刀圈里的大拇指都卡出血来,筷子都抓不牢了!
他们那么卖力,最后还是落在了最后。
萧珉儿虽然也有些失落,但也没那么的伤心就是了,就是看着这些小宫女小内侍那哭唧唧的模样,她就哭笑不得。
“好了,好了,无事的。出嫁了的几个姐姐,还有家里的两个嫂子,哪个都是管家的能手。这样的事,肯定难不住她们。我们只是不知道,还可以去外面找增援!”
她不得不赞叹嫂子她们的聪明劲。而她呢?只会带着几个傻乎乎的小孩儿蛮干。
不得不说,这也是萧珉儿的成长历程。她至此知道了,做事,不是凭借一腔热血就能做好的。何时的时候,还可以寻求外面的帮助。
家里的人帮忙做的,还有外面绣坊赶制的,零零总总加起来,棉衣还真的让贾瑭在五日之内全部凑齐。
贾瑭进宫复命时,皇帝还有些吃惊,“瑭儿真有你的。竟真让你办成了!”
正好在皇帝身边的吏部尚书与户部尚书更是震惊。
吏部尚书摸着胡子怀疑地问贾瑭:“驸马爷可别是都在外面购置的吧?”
贾瑭笑了一下,将账册拿了出来。在户部提了多少银子,购置了多少布料、棉花与针线等等,“扣除了那些做衣服的绣娘酬劳,最后还剩下三百两。皇上,请您过目。”
皇帝接过来,一边看一边点头,最后将账册递给户部尚书看,“瑭儿果然脑子转得快,叫人帮你做,还保证衣裳做得好。不错,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