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何况咱们是一家人呢。”傅铎说:“只要母亲不闹腾到外面去,终是会如儿子所说的。”
傅三爷抬起手压了压额角:“你母亲性子越发的让人看不透了。”
“让母亲多存银子,存铺子,存良田,她忙起来就不会闹腾了。”傅铎说:“父亲,这件事儿子去说,可行?”
傅三爷非常欣慰,有子如此,夫复何求啊。
与此同时,傅少衡和晏修然来到了陇安,驿馆前翻身下马……
第452章 君子论迹不论心
大安国幅员辽阔,以古纳河为界,往西是黑契和白契,在大安国境内,以渭水分南北,江南最出名的三府之一便是陇安府,其和安阳、缙云并称富庶之地,二皇子的封地在江南,但不在这三府之内,而是和陇安相邻的兴建府,之所以选择兴建府上,概因先帝对瑞王颇为照拂,这里非但是富庶之地,更是大安国最南边的风水宝地,四季如春,百姓安乐,食邑万户都不止,再往南有天然屏障,绵延的南岭和浩瀚无边的大海,可以说,瑞王若无乱国之心,他就是人间第一富贵人。
瑞王到兴建府后,修建宽阔的官路,百姓划族而居,免赋税,建学堂,把这些少数民族的人们都统一管理,朝廷新政,瑞王封地反而是推行最顺利的地方。
而陇安府有两大商贾蒋家和郑家。
说起来这两家在朝廷不显,不像沈家和张家那般名头响亮,但永安侯府的崔老夫人,正是出自陇安蒋家,而郑家女儿便是沈家的沈老夫人。
也正是因为同出陇安,沈老夫人和崔老夫人的情谊深厚。
而傅少衡选择第一站就来陇安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江山虽富庶,陇安却是朝廷出了名的穷衙门。
而朝廷这些年天灾、人祸、战乱和皇位之争,导致对各处的一方大员都少了约束,傅少衡要抓住一个鸡,用来杀鸡儆猴,显然没有比陇安更合适的了。
陇安衙门不小,高高的大门口,几个差役拄着杀威棒,嘻嘻哈哈的聊着闲话,门口百姓见到都绕弯走,宁可多走路,也不愿意从衙门口路过。
傅少衡和晏修然从衙门口缓缓走过去,他们来的悄无声息,更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来形容,到这里也没想要惊动衙门,所以驿馆都是是晏修然去安排的,傅少衡这三个字都没出现过,陇安距京城路途遥远,消息也没有那么快的传过来。
“喂,外乡人,懂不懂规矩?”衙役抬起手指着二人:“这里不准闲杂人等往来,去去去,别冒犯了大人的威仪。”
晏修然看傅少衡。
傅少衡冲着衙役拱手一礼:“多谢官爷提点。”
道谢之后,带着晏修然离开。
“这里是什么人坐衙?这官威可不小。”晏修然说。
傅少衡看着两边的商铺,说:“是承平十二年的一榜进士,姓许名常德,七年前来到此地,因政绩不好不坏,又是远离京城的边陲之地,所以这七年来也没有动过。”
晏修然暗暗吃惊,朝廷官员,知府乃是一方大员,任期通常是三年便会调任,并且从入仕的那一日开始,除京官外,不可在原籍为官,这是历朝历代都遵循的规矩,也是治理官员最重要的一环。
毕竟在一地为官太久,官府和地方盘根错节的关系日深,那就很容易让朝廷无法控制当地的局面,怎么大安国会让一个知府在一地七年之久?这位许常德在这里只怕根深蒂固,难以撼动了。
怪不得傅少衡会选在这里动手,这里只怕是各府中,最难啃的骨头了。
思及此,晏修然问:“若动这里,朝廷只怕鞭长莫及,我们只有二人,能行?”
“不行,所以我们要先找证据,证据确凿,那就掳了许常德先回京去,当地不能久留。”傅少衡说。
晏修然看傅少衡,显然这种办法是晏修然没想到的。
“君子论迹不论心。”傅少衡一脸淡然的说。
晏修然清了清嗓子,他倒是没想到傅少衡能说出这样的话,任凭谁想出来这样的法子,都会觉得有点儿不够光明磊落,偏偏他能说的如此坦然,足见其并非被规矩框住的人。
京城世家子,不管怎么荒唐,这规矩都是极严苛的,进而少了变通,多看颜面重过性命,晏修然以为这便是贵胄的样子,可就在刚才,他突然觉得自己是可笑的人,若是能达到目的,又不费吹灰之力,这是大本事。
难道还真让傅少衡一个人对战陇安吗?
有了明悟,晏修然整个人的心情都变了,他决定帮傅少衡走一走关系,收集最终当然是本地望族最清楚,这里虽是外祖母的娘家,自己远了一些,可沈家的买卖到处都有,陇安也是如此,自己和舅父在江南的日子不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