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侯门长媳(121)

作者: 堰桥 阅读记录

“可现在种粮食也不合算,今年粮食很便宜,还不如种薪柴收入好呢!”

“你这就是没想明白了吧?有了晒盐,谁还去煮盐?煮出来的盐,一块一块,要吃起来还要敲下来。这个时候,这些薪柴就没什么用处了。还卖给谁去?”我呵呵笑地问他。

他憨厚地挠头道:“您说的也对。可是粮食那么便宜该卖给谁去?”

“卖给我啊!我开酒坊,用来酿酒刚好!我可以允诺,按照今年的价格,涨三成,收你们种的粮食。”

“啊!为什么?”

我指了指站对过的常远说道:“因为我家相公在这里当县令,他想要这里的百姓把日子过好。所以有多余的粮食让我收了,有多余的棉花也让我收。总之,你们地里产出来的粮食,棉花,或者种的桑叶,养了蚕宝有了蚕丝,我都会收。不会让咱们县里的好东西烂在地里,卖不出去。”

“您是?”

“这是我家奶奶。”我们家的盐工见我次数不少他说道。

“是县太爷家的太太?”我听着他称呼十分地拗口,却没有什么问题,点点头承认。

“太太,您收了那些东西去做什么?”

“酿酒,纺织布匹,都可以。等你们这些盐工都改成盐田,很多人有空了,我打算在咱们海陵开酿酒的酒坊,开个织布坊,你们的人可以来做工。还能领多一份工钱不是?”我跟他们说道,“若是有其他人想来看盐田,只管来看。”我对他们说道。

“常太太,您方才说咱们如果种粮食,棉花,您都会收对吗?”那位大哥问我。

我十分慎重的对他说:“对,而且我认为粮食,今年的价格太低,如果是明年,我会上浮三成收,这句话绝不会改。”

常远带着那位朱盐场大使走过来问:“说什么呢!”

“说如果改成晒盐,那么盐工们干什么去?我说可以种粮,种棉花,养蚕,还能进一些工坊做工。”我简略地说道。

“是啊,咱们海陵那么大,能做的事情很多。另外方才朱大使觉得可以在闸口上加上粗网,能阻挡很多飘过来的垃圾。我在想,这个法子到底是咱俩想出来的,肯定有很多不妥的地方,要是发现有什么不方便的,或者不合适的,希望打击及时提出来,一旦改正,看改进后的效果如何,咱们可以给一百文铜钱到一两银子的赏银。”

“赏银,小的怎么敢要?大人才智过人,才想出这样的法子,小的们断断不能胡乱改动。”

“英雄处于屠狗辈,能人也多处于草莽,你们不能妄自菲薄。我最喜欢的是能让事情变得更简单的法子,做好了一定有赏。”常远说道:“只有你们时常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得更好,事情才会越做越好。”

“做好有什么用?咱们海陵又不是那种穷山恶水,为什么这么穷,还不是这个地界上,不太平……”那位大哥十分好谈。

常远笑了笑道:“您说的不错,所以我不是已经开始整治匪患了?我带兵出身,当初在漠北也建立过战功。匪患之祸,如果我半年之内平不了,你们只管到衙门来骂我。”

“大人……”那位大哥,叫了这一声就没有下一句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常远拍了拍那位大哥的肩膀,对我说道:“走吧!回去。”

回去的路上常远突然问我:“我昨天怎么进的房间?”

“寄杉送你回来的!”

“你怎么把我弄进房间的?”

我呵呵地尴尬一笑道:“就这么弄进来的。”含糊不清地回答,引起了他更大的怀疑,他抓住我的胳膊非要让我说清楚……

第92章

冬去春来, 搬进了这个有些年头,有些故事的园子,脱去厚厚地袄子,一身春衫, 好在整个冬天我虽然吃得不少, 不过忙活的事情好多,比来海陵之前腰身更细了些。

看着春光正好, 我把书房里的当盆景用的大红薯端了出来, 在房里, 之前天冷烧了碳火, 所以它蓬勃地冒着藤蔓。最长的一根足足有半尺多高。

将它摆放在我们院子的石桌上,我转头通过拱门去前边, 这个地方开阔, 朝阳暖和, 一大片的花园,被我全数翻了地,混了草木灰和沙土。好在这里产盐, 煮盐的副产品就是草木灰,这玩意儿却是改良土壤十分有效的东西,土豆和红薯十分喜欢这种天然肥料。

我揭开了上面覆盖的稻草,呵呵, 幼嫩的红薯叶子已经冒了出来, 天气转暖了,让它们也见见阳光。

“奶奶, 土豆种都切好了!”,春桃的声音。

“嗯,叫你寄杉哥他们,带上咱们前两天拾掇好的玉米种,我们去地里!”我对春桃说道,园子后面的一大片空地,现在还没开始建校舍。刚好全部围了起来。这些东西太珍贵也太重要,我不敢没有看管地任它们长在野地里。

前些日子,这一片大约有四五亩地方的园子,全部翻过,混了肥。其他几个姑娘没什么,反而把寄杉给弄得无所适从,他是外祖给常远挑的最核心的亲卫,我如老农一般来用他。我非常遗憾地告诉他,不要挣扎,这就是命。他的老大,常远都放弃了任何反抗与我保持了步调一致。

风力水车旁边有个草棚,是人力水车,为了保证在风不大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车水的效率,我们尝试着做了这个备份,今年春天感觉确实比较干,按照我在江南住了这么多年的规律,这个时节应该是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时节,常远说这一年南方春旱夏涝,果然不差。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盐田却颇有好处。

盐田的工作量和煮盐相比,不值得一提,但是产的盐却是煮盐好几倍,所以来来往往参观的人多了之后,总有人想试试看。这一个多月已经五六户盐工开始打算建盐田了,常远开始对海边的盐田造册,申报。发了告示,请愿意改煮为晒的在册盐工,可以去县衙申请一户至少五亩地盐田。如果半年之内不来申请,就算自动放弃。

世代靠盐为生的哪里肯放弃,一家一家都来申请,但是里面也有附加条款,如果申请了盐田,三个月之内不动工的,就会被收回,如果暂时没钱买砖的,可以去阿牛那个窑厂拿。以后等产盐了,一年之内还清即可。

阿牛脑子十分好使,他从我这里借了二十两银子之后,开了个土窑烧砖,他的砖质量不怎么样,但是十分便宜,是市价的一半左右,所以销路十分好,产量也大,因为忙不过来,还允许那些盐工去做工抵砖钱。到他这里拿砖,赊购的,他也不担心,要他说起来,他们都是讨饭过来的,谁敢欠要饭的钱?就这样盐田建设居然自成了生态。我想想,咱们难道不会成为黑社会的保护伞?

常远说道:“这个我心里有数,不过哪一天要是咱们事败了,这一点绝对是抄家灭族的大罪。”所以走到这一步万万不能失败了。

吟风和雯雯带着两个孩子在草棚里坐着,里面放了一大壶的凉茶。吟风刚开始还怕我们家小九儿会晒黑,养成个乡下小孩儿,被我说了一通,说她是地域歧视。

反正我才不在意,孩子多吹吹野风,多摔几跤,成长地才稳健。我前世小时候,整天混在军营里,上蹿下跳。这一辈子,更是见风长,田间地头到处跑。我要养的不是挑着花篮,收拾花瓣葬花的娇小姐,自然没有必要拘泥这些,别问我以后养成了女汉子给谁去,我家的姑娘就是她自己的。

小九儿跑到我身边,手里拿着朵黄色的婆婆丁问:“嫂嫂,好看吗?”

“好看!”我回答她,看着她灿烂的笑脸,不禁想起她那苦命的姨娘,一想起苦命的姨娘,又想起一年的清明又快到了,等下回去写个书信,让听雨和寄槐一起去祭拜一下常远的亲娘和九儿她娘。九儿如今这个样子,想来可以告慰她在天之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