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小厨娘与俏郎君(108)

作者: 阿萨满 阅读记录

原来是失主上门,张鹏运了然地命人把整理好的偷儿口供取来——上面记录了俩人偷窃的大部分物件,他翻开厚度几乎可叠成册的口供,问道:“你丢了什么?”

甘罗佑一件件报来,张鹏运比对后发现,正是俩偷儿最后窃得的包袱,一件不少。

因着包袱里都是稀罕玩意,又都不是平日用得上的,最终几乎都被偷儿用来与光头壮汉干架了,仅剩那把镶嵌彩石的短刀。

对俩偷儿,衙门审的很彻底,亦或说两人经此一遭大有“大彻大悟,放下成佛”的迹象,问什么答什么,对罪行供认不讳,十分配合。

都是享乐于当下的主,身上一毛钱也没有,让他们将偷过的东西如数或折钱返还是不可能的。

甘罗佑睁着水汪汪的充满希冀的眼睛,问:“大人,可有小人的货物?”

张鹏运:“呃……”

……

杨瑾看着甘罗佑举在手中的纸条,转头问张鹏运,“‘衙门欠甘罗佑货款两百两’,将军,这上面所言当真?”

张鹏运起身答道:“本将不认!”

甘罗佑嚷嚷道:“立字为据,板上钉钉。谁都道张大人是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汉子,可这样一件小事您却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往后还怎让广安城的百姓信服管教?”

张鹏运吹胡子瞪眼睛,“两百两,可不是什么‘小事’!”

甘罗佑道:“大人,小人只问,这纸条是不是您亲眼过目的?”

“是。”

“那纸条是不是您亲笔所签?”

“是。”

“既然是您亲眼过目,亲笔所签,这张纸条上的内容就有凭有据,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即便是衙门也一样。”

“虽然是我亲眼过目,亲笔所签,但我是落了你的圈套。这纸条的内容,我不认!”

“大人,你真厚脸皮!”

“哼!是你太无耻!”

眼见两人要在公堂上吵起架来,杨瑾忙打断他们,要甘罗佑把纸条呈上细看。

甘罗佑转转眼珠,反将纸条护在怀里,“大人,你不会撕了它吧?”

杨瑾想了想,掀袍起身,走下堂去,站在甘罗佑面前,“你既担心,便举着它,让本官看看吧。”

甘罗佑便无话可说,举起纸条给杨瑾看。

实际上,纸条上的内容杨瑾也从张家父子口中听过了。

话说当日,张鹏运本就头疼,甘罗佑喋喋不休的哭诉简直是再加一味烦心。未免冲动行事,张鹏运便行了缓计,直言,会为失主们讨个公道,对于像他这样金额较大又无法追回的,也会设法弥补一些。

张鹏运本是好意。他原想,既然偷儿有功,要论功行赏,那就用那笔赏赐给失主,若有剩余则归俩偷儿。当然,该判的刑罚还是照判不误。

谁知,这个好意被加以色彩,宣扬于街坊,一传十十传百,进而转变为:衙门会把大家失窃的物资折钱还给失主。

一时间,失主们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三三两两组着团来衙门“讨债”。

张鹏运等人哪有这么多闲工夫陪他们,可都是良民,又没犯法,也不能拉出去打几板子。

而贼党伺机行动,张鹏运等人终于顾不上那群失主了,择日不如撞日的,挑了几人,给了钱。

杨瑾闻言,当即摇头道:“错了”。

十几枚铜板打开了一条口子。

这群人中有人尝到甜头,剩余的人自然备受鼓舞,往衙门跑的更勤快了。

很快,张鹏运就觉得招架不住了。

粮饷都还紧缺着呢,哪有多少余钱?况且,他就算对金钱再迟钝,也发现不对:怎么失窃的财物会值等于这么多钱?

一查账发现,好嘛!后来领钱的,都存在大小不一的虚报!

占便宜都占到朝廷头上了,这还了得,张鹏运早就被这事烦透顶了,索性一刀切下,凡来要钱的,一律不进!

杨瑾听到此,又摇头道:“错了。”

前有后没有,别人有自己没有,水越端越不平,事越说越不清。

张鹏运平常都对着士兵、敌军,性格直爽暴躁,少有迂回。他显然低估了这群人的能耐,压制收效甚微,还起了反效果。人进不去衙门,那就在衙门前闹呗,一家如此,家家效仿。

张鹏运分身乏术,就交给儿子张逸和处理。张逸和比他爹顾忌少,直接捏了几个软柿子,作势要打,人立即招了。

原来从一开始的传言,就是有人故意为之,到后来,更有人在背后出谋划策。张逸和顺藤摸瓜,发现罪魁祸首是甘罗佑。

但没有足够证据。

张逸和便想与他爹张鹏运商议,哪知甘罗佑先行一步,借张鹏运无心此事,骗他签下了“欠款”条。

就这样,直到杨瑾上任,这个烂摊子还没收拾妥当,几乎原封不动的,交到的杨瑾手上。

也许甘罗佑觉得,新官上任三把火,以广安城现在的局势,这位新上任的知县大人必定要稳住民心,又要与将军交好,即便薅不到将军的羊毛,薅一薅知县的羊毛也够了。

甘罗佑的如意算盘打的啪啪作响,只可惜,他不知道的是,杨瑾的“上任三把火”中并没有要讨好的人,并且,在看到这张欠条后,杨瑾要烧的第一把火也敲定下了。

——来个“杀鸡儆猴”吧!

杨瑾直起身,为难道:“两百两不是小数目,这不好办。”

甘罗佑一听,瞬间苦哇哇道:“大人,小人上有八十岁老爹老娘,下有嗷嗷待哺的小儿!大人一定可怜可怜小人,替小人做主呀!全家指着小人一人吃饭,现在小人无货做生意,又无钱再拿货,街坊邻里还扣我一顶讹诈朝廷官员的罪帽,日日讽刺。真真是日子没法过,媳妇要散伙呀大人!”

杨瑾看向张鹏运,问道:“张将军,现在军中的用度……”

张鹏运生气地打断他,“粮饷紧缺,军中日子都过得紧巴巴,要钱,没有!”

“那欠条……”

“不认!”

“那衙门的库银……”

“实不相瞒,师爷、帐房先生已告老还乡,现在衙门里都是军队拨出的人手,是以,库银的具体情况我们也不知。”

杨瑾叹了口气,道:“那好吧。”他转头看回甘罗佑,“你也瞧见了,军饷紧张,衙门库银不详,两百两,不好办。”

甘罗佑又要挥臂大呼,杨瑾又道:“张将军,您的手下中,可有会写字的?”

“有。”

“好,那请您挑选一个字迹尚可的。”

张鹏运便叫宋卫出列。

杨瑾又把冯知秋叫出来,“甘罗佑,你不是想把货款拿回吗,但你手上那张欠条实在简单。这样,你和这二人去侧房,把所丢的货物、价格统统详细记录。诶,你别怕,他们虽然武艺高强,却不是随便动粗的人。在衙门,没我的授意,没人敢动你。”

反言之,有了杨瑾的授意,甘罗佑就算不情愿,也会被左右架着出去。

等甘罗佑在两人的协助下,交上写满一张纸的明细,杨瑾收好,对甘罗佑道:“两百两,也要准备一阵子,五日后,你再来吧。”

甘罗佑莫名其妙的被送出衙门,他摸不清楚杨瑾想做什么,这位可没有张鹏运好琢磨。

“不成。五天这么长,我也得做两手准备。”甘罗佑心道,转念间已拟计划,急匆匆回家去了。

另一边。

衙门内,众人还未散场。

张逸和问:“杨大人,您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现在可以说与我们听听了吧?”

杨瑾道:“少将军别急。”他叫冯知秋和宋卫上前,让他们把方才的情况说一遍。

冯知秋道:“包袱里有十两碎钱,另有十件货物。本是甘罗佑说价格,宋大哥记录。但甘罗佑总是反悔,后来宋大哥发火了,他才敲定那张价格明细。”

宋卫点头道:“正是。这很奇怪,比如那把短刀,他一会说是二十两,后来又说刀鞘上的彩石是珠宝,改成五十两,最后又说自己记错了,实际是八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