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向来萧瑟(18)

作者: 匿名君 阅读记录

萧易每次看到这样的信,总觉得在军中已被盔甲刀枪冷硬了的心又会重新融化一些,他心上压得那些沉甸甸的东西,也似乎会变得不再那么难以忍受。

因此,他拆信时的心情,可以说是带着欢喜的。

然而此番的几封信,却让萧易原本红润的面孔很快失去了血色。

王忠嗣望望这个迅速憔悴下去的少年,离他捧着那几封信来找自己算起,不过区区半月功夫,萧易已瘦了一大圈,整个人几乎瘦脱了形,面上也再没有原先的飞扬神采,反倒显得极是沉默。

他指了指几案对面的座椅,温声道:“坐。”

萧易低声应了一声,便在王忠嗣对面坐下。王忠嗣从大案上拿起一封信递给他,语气略带几分取笑之意:“你的信又来一封啦,今日刚到。你这小朋友今次竟用了八百里加急,真是胆大包天。”

萧易一怔,神色却仍是晦暗,未伸手去接,先抬头看了一眼节帅。

王忠嗣微微一笑:“放心,这封信夹在了给我的军报之中,除了我没人看得到。”

萧易低声道:“是我等僭越了,节帅莫怪。”

王忠嗣又是一笑,将信放在大案上,起身道:“你慢慢看,我先出去有些事,你看完了自出去找我。”说罢便要离开。

萧易却不理那封信,猛地一推大案霍然起身,一个箭步抢到王忠嗣跟前,急道:“节帅!您当真不考虑一下吗!”

王忠嗣停住脚步,笑容渐渐淡去:“他说的或许都是真的,不过,我不在乎。”

萧易双目微微发红,伸手拦住王忠嗣的去路,哀求道:“节帅,您正当盛年,是国之栋梁,若当真因为这种事见责去职,不仅仅是您本人的遗憾,更是我大唐的重大损失,您若去职,谁还能接您的位子?还请您三思!”

王忠嗣凝目望他:“我这条命,可说是当今给的,少时,至尊曾因我常领轻骑出关,恐我因轻进而丢了性命,便将我召回长安,到我渐长,性子渐趋沉稳,才放心让我领军。至尊对我的爱惜,我不敢不报答。若至尊真的降罪于我,也必然有他的理由,我认。至于你说的无人接替,这便是笑话了,休说光弼哥舒都是一时之能士,足可当大任,便是你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已锋芒初现,若我料不错,你的未来不可限量,又何愁我大唐无人?”

“节帅!”萧易勉力控制才没有大喊出声,声音因竭力压抑已有些沙哑,“节帅!除了您,谁还能有偌大威信节制三边!您若去职,继任的九大节度必然各自为政,变成一盘散沙!”

王忠嗣用奇异的目光望着萧易,良久方微微点了点头,道:“你说的对,可是这样也没甚么不好,至尊,会喜欢的。”语气中竟带了几分苦涩。

萧易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节帅会如此回答。他一下子明白了王忠嗣的想法,便是因为太明白了,反而感觉一片茫然。

便是节帅这样谨慎沉稳几乎从不犯错的人,还是至尊假子,也逃不脱自古以来名将的下场么。

那么,古往今来那些名将,究竟是为甚么要成为名将?

王忠嗣绕过他,慢慢地,却极坚定地,一步步走了出去。萧易怔在原地,许久,许久,终于重重地吐出一口气,到大案前将那封信拿了起来。

不出所料,这封信果然说的还是朝中局势。

石堡城之败,让玄宗甚为郁郁,但他没法子迁怒于王忠嗣,毕竟在战前,王忠嗣就极言此战不可,如今被他说中了,玄宗却从哪里来的脸面再去责骂王忠嗣?

所以,玄宗的一肚子不满都放在了董延光身上。这人主动请战,夸下海口,却铩羽而归,不可不罚!天子一怒,伏尸百万,盛怒的皇帝原本是一口无坚不摧的刀,无人敢缨其锋芒,然则他身边偏偏有个解语花,便让天子的百炼钢也能化作绕指柔。

贵妃说,你且听听人家将军怎么说,再罚也不迟呀。

贵妃说的话,哪怕只是随口调笑,玄宗都会觉得很中听,何况这次说的实在很有道理,玄宗便收回成命,让董延光上书自陈。

董延光原本就不认为这次战败是自己的错,何况王忠嗣的战前准备也确实拖延的太过明显,因此,董延光将失利的原因归结为四个字:贻误军机。

主语自然是王忠嗣。

玄宗受到奏报,第一反应便是勃然大怒,但却没有直接批复,而是将奏折留了下来。

这个消息,容襄第一时间就给萧易写了封信。王忠嗣对于萧易而言无异于最大最牢固的那棵遮荫的大树,在萧易可有足够实力与李林甫一搏之前,只怕都要靠王忠嗣保住他这条小命,因此关于王忠嗣的任何消息,容襄都在关注,也自然会及时向萧易报知。他说,无论如何也要让节帅尽快上书自辩,免被奸人泼污。

可惜这封信并没有及时寄到萧易手中。

然后,朝中开始出现指摘王忠嗣的言论,有说他功劳大了,便恃功而骄,连至尊的话都不听了;有说他官越大胆子越小,只想守成不敢进取,所以在边关战事上畏缩不前,不复当年之勇;更有诛心的,说王忠嗣是在养敌自重。

到此时,李林甫一直没有表态,容襄猜测,李林甫此时出手,当是没有一击必杀的把握,他还在等,等一个最好的机会。

这是第二封信,依旧没有及时寄到。

再然后,第三封信写道,玄宗将所有弹劾王忠嗣的奏折都留中不发。但,却将董延光的自辩奏折遍示群臣。

这举动背后的含义实在太可怕,萧易收到这三封信,没有片刻犹豫,便急匆匆捧了去找节帅。

董延光说节帅贻误军机,若皇帝不信或者直接让节帅也上书自辩,都是好事,说明皇帝对节帅还是信任有加。若皇帝留中不发,也勉强,说明皇帝对节帅还有起码的信任,要看节帅今后的表现。可是皇帝偏偏将这封奏折遍示群臣,这是赤/裸/裸的打脸。

看,王忠嗣这厮,忝为节帅,竟然做出这等事来。他是怕手下大将打下石堡城,光芒盖过自己呢?还是更存着别的甚么不可告人的心思?

原先朝中对于此事的议论原本还是比较隐蔽的,但玄宗此举一出,对王忠嗣的批判便到了明面上,除了越来越多简直如雪片般的弹劾奏章,坊间竟也出现了以此事为蓝本的话本和变文。

堂堂节帅,竟成了贩夫走卒口中的笑柄。

偏偏在这个时候,李林甫上书了,他居然在为王忠嗣辩解,他说,将军是爱兵如子,不愿意手下辛苦培养的兵士因此役而死伤过重。

这话听起来似乎是对的,只可惜这句话的听众是玄宗。

爱兵如子,有时候,等同于收买军心。

敏感多疑的玄宗没办法不这样想,莫非王忠嗣是在用驳皇帝面子的方式换取军队对他的拥护和爱戴?

李林甫实在太了解玄宗,实在太清楚怎样说话,表面上是在为王忠嗣说话,实则是再阴狠不过的一刀。

口蜜腹剑李林甫,名副其实。

形势已如此危急,节帅竟然还置若罔闻,是认命了,还是别有打算?萧易左思右想,一颗心犹如在滚油里上下翻滚,痛得他坐立不安,终于把这封信揣在怀里,又去找王忠嗣。

大校场上旌旗如云,军队正在操练,今日节帅亲临,儿郎们心情激荡,分外用心,枪如林,马如龙,喊杀声震耳欲聋。王忠嗣一身重铠,手按剑柄站在高台之上,面目隐在头盔的阴影之中,看不清神色。

众将都在王忠嗣背后两班站立,萧易还未到高台下,哥舒翰已远远望见了他,招手示意他上去,台阶下的兵士大概早得了吩咐,也未曾阻拦,任由萧易上了高台。

萧易轻功底子好,素来脚步轻快,此时却特意放重了脚步,停在王忠嗣背后一步远的位置,单膝跪地拱手道:“节帅。”

上一篇:我与公子断个袖 下一篇:雪崩[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