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人民教师在大唐(23)

作者: 一伞清雨 阅读记录

籽放在簸箕里晾着,等下一回李高明来了的时候就装了一半卖给他,至于剩下的她得另外找个地方种了,杨家的院子是种不下这么多的了。

天气越来越冷了,季婵建议杨老爷子再打一张床榻,也不用上漆,磨平了就好,打得大一点,好用来她和杨兰一起睡的,毕竟这样的天气再睡在地板上肯定会感冒,在这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仅仅只是受寒也是要命的事情。

杨老爷子那儿自有原来打给杨秦氏的那张床榻可以用,季婵又买了一些木棉花和收集了一些鸡毛鸭毛,去除了异味揉软了,弹得蓬松后缝了两条被子,给了杨老爷子一条后,自己和杨兰共用一条,虽然底下的床单很薄,但是两个人可以互相取暖。

白天也是折磨人的,季婵几乎都要把自己裹成一个棉球了,还是冷得打哆嗦,她生无可恋的呵出一口白气,南方人,真是伤不起啊。

☆、第 20 章

这既往以来,南方的冬天向来比北方冷了许多,因为北方是干冷,又有暖气供应再不济还能盘炕,而南方是湿冷,又冷又下雨,防寒全靠抖腿。季婵还在读大学的时候,经常听到来自北方的同学抱着被子哀嚎,说自己本来是来自北方的一匹狼,却在南方冻成了狗。

长安地带虽然属于北方,但是在这个缺少电气的时代,这样的冷季婵也是受不住的,偏偏她又只听过盘炕两个字,具体怎么盘她就不知道,但是和火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壁炉她倒是略知一二。

壁炉大概需要烟囱和炉膛,炉膛用耐火的砖砌就可以了,烟囱也是一样,季婵和杨老爷子说了一下,对方表示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大概能做。

等壁炉砌好了的时候,季婵几乎是不出门的了,每日待在家里做些家务,其余的也用不到她。因为怕柴火不够用,所以只能省着来,家里的温度不说是温暖如春,但是也比外面暖和许多,她也不用再包得像个粽子一样的了。

杨家的壁炉村里的人还是第一次见,期间杨石上了好几次门,向老爷子讨教了壁炉的做法,自己回家也砌了一个。以前家里都是用火盆的,但是炭火毕竟贵,舍不得用,要是干柴又熏得慌,还是壁炉好用,烟气都顺着烟囱排出去了。

杨石家的儿媳妇李娇儿怀孕了,大概在来年的四五月就能生,孕妇体弱,是熏不得烟的,却也冷不得的,他家哪怕为了未来的孙儿,也得砌一个壁炉。

杨石家的壁炉砌好了之后,为了感谢杨家,杨石特地提了一条三四斤重的黑鱼来,用草绳穿过两腮提着,黑鱼凶猛,即便是没水了还是直拍尾巴,甩了季婵一身水。

这个时候能抓到鱼可不容易,溪湖里的水大部分都结冰了,也不知道杨石是从哪弄的,还能抓到这么大的黑鱼,季婵摩拳擦掌,双眼发亮,不打算做鱼汤了,今天做个水煮鱼好好的犒劳一下自己的胃。

第一步先用刀背把鱼拍晕刮鳞,鱼剁掉头,从肚子剖开,把里面的内脏什么的都清理干净,鱼腮也得抠出来,用水冲干净后就切薄片,鱼支架和鱼头用来熬底汤。

辣椒和葱姜蒜剁碎了放在一边,冬天了实在是没什么蔬菜,季婵只能洗了把菘菜和豆芽,豆腐也切片码好在一边,等回头在一起放,还有芋头也是切成粗条,萝卜削皮切成块。

辛辣料下锅爆香,鱼片和芋头一起扔下去炒,等到差不多了就把底汤倒下去,再把蔬菜铺在上面,拨出一些炭火让它火小一点慢慢炖。

“阿姐,熟了吗?”

杨兰眼巴巴的盯着锅里,季婵同样一副馋样,拿筷子拨了拨鱼,把萝卜埋底下,“再等会儿。”

出了锅的水煮鱼鲜香微辣,鱼片细腻完整,最好吃的还是芋头,吸足了鱼汤,吃在嘴里味道都化开了。

这道水煮鱼尽管比不上她以前吃的,甚至看起来还有点粗糙简陋,但杨兰还是吃得肚子滚圆,季婵也是吃得心满意足,大呼过瘾。

李承乾再一次来到杨家村的时候季婵正在用小刀挖模具,在她的家乡,每逢过节就一定要做粿的,粿是一种粳米磨成粉之后做成的糕点,外面柔软里面包着香甜的花生碎,有的还会包荷兰豆泥,都是一样的好吃。

粿的上面会有印花,是用模具抹了油印上的,粿的形状大多都是圆形的,摊在芭蕉叶上直接上锅蒸就行了。

季婵打算在过年的时候做一次印粿,现在可以先刻模具,这个就不劳烦木匠和杨老爷子了,她自己就能会做。刻刀划过木头造出许多细碎的木屑,季婵鼓起腮帮子一吹,纷纷扬扬落了一地,杨老爷子和李承乾在外面坐着,季婵把模具和刻刀一放,进了厨房用布袋子装了一小袋的番茄籽出来。

布袋是普通的棉麻束口袋,上面花样都没有,拿给李承乾的时候对方还打开倒在手心翻看了一会儿,可惜什么出奇的地方也没有,反倒有点像黑芝麻,小小的一粒。

李承乾还记得他第一次来杨家的时候,这里还是黄土垒的土房子,没想到才没过多久杨家就建起了青砖瓦房,还有这屋里也是热乎乎暖融融的,明明烧的是炭火木柴,却半点烟味都没有,他看着壁炉的构造,仔细地记在脑海里,又细细问了杨老爷子几句,打算等回了东宫,也可以仿造一个。

杨兰学习的进度很快,季婵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教她的了,大部分的知识因为和这个朝代明显的违和不能教,诗词也不能乱教,季婵明白,她自己也需要去读唐代的书籍了,谁让千年之后属于这个朝代的东西不是在流失,就是被历史的长河淹没,她根本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了解唐朝,所以才捉襟见肘,毕竟她自己都是个半文盲,还怎么教学生。

但是书籍是很贵重的,一般人家没有,也买不起,这是为什么?第一个是因为书的原材料纸本身就不便宜,还有一个是印刷技术的限制。这个时候的唐朝还是使用的雕版印刷,常常为了印一本书就要刻一本书,费时又费力,成本上去了,卖价自然不会低。

更为方便的活字印刷要等到宋朝才会出现,季婵很是苦恼,在想如何让唐人知道活字印刷,继而使用和推广开来。

她看向李承乾,猛然想起这个人是个富家子弟,而且面对商机的嗅觉敏锐,她只需要一提,这个人就懂她在说什么,到时候通过他的手把活字印刷推广开,让天下人都受益的同时也能降降书价,让她也得些利。

季婵可没有自己独占活字印刷的想法,她现在只是一个普通农民阶级的女子,抱着一块大蛋糕不仅保不住而且还会让人连骨头都嚼碎了咽下去,干脆把方法献给李高明,反便宜谁不是便宜。日后印刷术流行了,那也是李高明的功劳,她只是突然想到的,这活字印刷和她可没有关系。

于是她问李承乾道:“郎君可知书籍是如何复印的?”

李承乾一诧,答道:“自然是雕刻在木板上,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用纸覆盖在上面印制而成的。”

季婵继续循循善诱道:“郎君有没有想过,如果把字单独刻在一块小木块上,要印的时候稍微排版下,这样就会方便许多,就像拼图一样,给它拼成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下次要印别的东西的时候,只需要重新排版就行了?”

李承乾险些闷笑出声,好在最后收敛住了,故作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只是嘴角不经意的微微上扬:“这倒是个好方法!某竟然从没有想到过,若是书坊都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简单快捷,不知季小娘子是怎么有这样的奇思妙想的?”他故意反问,就是想看季婵为了圆谎的苦恼模样。

季婵的眉毛几乎要拧成一团,她期期艾艾的开口,“也是突然想到的,刚才刻模具的时候想到的,偶然,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