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麒麟儿(91)

不过,在信件的最后提到的事情引起了蔡弘毅一点儿兴趣。

信件里说,罗丘的堂弟罗真有一个同窗许盈,写了几篇文章,他在罗真那里抄录了其中两篇。信中罗丘语气非常激动,反复强调是‘真好文章’,让蔡弘毅一定记得去读。这些文章已经随信一起送来了,就放在匣子里。

对于罗真,蔡弘毅印象不深,但知道有这么个人。他知道罗真是罗氏这一辈子弟中天赋最出众的一个,只是为人怠惰,而且怎么也无法纠正这毛病。也是因为罗真实在是太怠惰了,基本上不同其他罗氏子弟一起玩儿,作为一个‘外人’的蔡弘毅就更没怎么接触他了。

至于罗真的同窗许盈,他就真的只是隐约记得是有这么个人了。

而就他的记忆来说,这个‘许盈’应该和他差不多大才对...这个年纪能有什么好文章呢?带着这样的判断,蔡弘毅将匣子里面装的文稿取了出来...这还没读呢,先被惊住了。这厚厚一沓,真的是信里说的两篇文章?

带着这样的疑惑,蔡弘毅翻阅起这些文稿来。

这两篇文

章是《韩国论》和《赵国论》,正是许盈《战国论》中的两篇。之前罗真从许盈这里借阅了这些,在家中细读的时候被堂兄罗丘看到了,这一看就入了迷。反复阅读之后心里很激动,很想和人分享。

这就像是看了一本好书,看了一部好电影,总会有想要和人分享的冲动,古人其实也是一样的。

于是罗丘想到了远方的好朋友蔡弘毅,之后令两个书童去罗真书房守着,抄下了这两篇文章,抄好后就给蔡弘毅寄来了。

蔡弘毅一开始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情翻阅的,手上翻的飞快。但很快他的手就慢了下来,甚至开始往前翻,直到翻到最开始,然后重新细细阅读。

这年头又没有水文的,读书是一件很慢的事——文字的信息量大,读的太快了就容易领会不到笔者的意思。

先看的是《韩国论》,看完之后已经是深夜了。给灯台里添油的婢子忍不住劝道:“郎君歇息去罢!明日还得读书呢!”

平常这个时候蔡弘毅已经睡下了,然而此时却没有一丝一毫的睡意。这就像是看了一本非常好看的小说,看完之后已经是凌晨深夜了,读者不仅不会有睡意,反而会兴奋起来,根本睡不下!

“可恨必有可怜!”叹了一句之后,蔡弘毅这才放下《韩国论》。不过他没有就此去歇息,而是命令婢子:“多添些灯油,今晚吾要挑灯夜读!”

这样说着,也不管婢子如何苦脸,就拿起了剩下的《赵国论》。

第72章

许盈谈赵国并没有从‘赵氏孤儿’谈起,《韩国论》从‘赵氏孤儿’说起,那是因为韩厥在其中做的事无意间体现了韩氏性格,而且韩厥做的事并没有经过太多文艺创作,应该还是可信的。

赵氏本身在这个故事中经过太多渲染,倒是没有了多少可信之处。

许盈的《赵国论》当然是从那位有名的‘襄子’(赵无恤)说起,这位赵氏先祖人生经历非常传奇。最开始时他只不过是一个‘庶孽’,华夏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嫡庶,特别是男性子嗣之中更是嫡庶分明!先秦时代在这件事上尤为严厉!

毕竟周天子建立分封制,而分封制形成的基础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由嫡长子继承自身爵位,其他的孩子就成为低一等的贵族。

血脉嫡庶,这是万万不能乱的!

可以想见,在明明有嫡出兄弟的情况下,赵无恤能够继承赵氏,在这个时代是怎样惊掉人下巴的事了!也就是这个时候赵氏还只是卿族,不然这一定会成为各诸侯之间的年度新闻!

而这还只是赵无恤传奇人生的开始,赵无恤人生的高光时刻应该是三家分智——晋国国君失去了对晋国的控制之后,六大卿族崛起。中途中行氏和范氏衰落,由此就只剩下了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四家,其中智氏最为出色。但问题就在于太出色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智氏并没有出色到对其他卿族有压倒性优势,同时又表现出了极端的侵略性,这就引起了赵魏韩三家的心有戚戚——倒不能说智氏的种种决策有问题,说不定智氏也只是想以强势的态度让三家屈服,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吞并三家。

迟则生变,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站在后来者的角度,不能光看事情的成败。

面对智氏的步步紧逼,魏氏和韩氏都选择了暂且观望,智氏一开始要地的要求都答应了下来。唯独赵氏最为性烈,当即就掀翻了桌子,不服就干!

然后智氏就联合魏氏、韩氏来攻打赵氏了,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晋阳之围’。

事情的结局也很有戏剧性,在围城两年之后久攻不下,最后关头赵无恤派出说客找到韩氏和魏氏的当家人—

—智氏很强,若坐视智氏灭赵,智氏又会得到极大补强,到时候韩氏和魏氏又是什么下场呢?

说客自然是洞察人心的高手,但同时也是魏氏和韩氏早有忧虑!此时双方只能说是将遇良才,一下就心领神会了!

最后,韩氏和魏氏临场反戈,转而联合赵氏对付智氏,智氏输了。

三家分智,奏响了三家分晋的前奏!

之所以用赵无恤做《赵国论》的开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赵无恤就是最典型的‘赵国君主’。他是赵氏掌门人中很出色的那一个,但以特质而论,赵氏祖祖辈辈似乎都差不多。

赵无恤能在有嫡兄的情况下继承家族,这体现的是赵氏骨子里不爱墨守成规——这样的一幕在之后的赵氏还将反复上演。赵无恤后来会将自己的位置传给自己的侄子,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而赵氏国君之中最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也没有选自己的嫡长子,而是选了小儿子。

赵无恤在韩氏和魏氏纷纷对智氏屈服,愿意暂且观望时,是唯一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因为他很清楚,若任由智氏鲸吞蚕食,就算如今能够暂时苟安,最后也只有自取灭亡的路。这个道理韩氏和魏氏不是不知道,而是他们想的更多。

他们认为一开始可以先满足智氏的胃口,等到智氏将三家得罪了一个遍,大家都有了同一个敌人,自然就能够同仇敌忾了。到时候谁再出头,他们跟随,失败了不至于有太严重的后果,而成功了就是一起分肉吃!

谁也没想到赵氏刚烈到这个地步,一开始就要干智氏!

这几乎可以看作是未来秦国东进,逼得其余六国没有退路时的一种预演——其余六国会选择绥靖政策,讨好秦国、避其锋芒,至少多苟活一阵是一阵!只有赵国,从根本上意识到苟且求活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就算暂时活下来了,也改变不了变得更加虚弱,将来会灭亡于强秦的事实!

还不如头铁一回,真刀真枪地拼!就算是死,也死个明白!

不守规矩、性格刚烈,这就是赵氏,赵无恤本身的种种其实很像赵国‘拟人’之后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