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荣锦路(156)+番外

至于为什么是此战结束后,众人都明白,虽然此图九成是真的,但行赏之事还是要确保其真实性,此战结束后,此图的真实性必会得到最好的证实,到时无论怎么封赏这名商人,朝中上下皆无话可说。

“好了,现在有了这舆图,对北元的计划也要有所变动,现在你们有什么意见,都说说吧。”天和帝对着下面站着的众多朝臣吩咐道。

随后,紫宸殿中便想起众人的讨论声。

天和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中秋过后,天和帝在太清殿亲自设宴邀群臣和命妇,观看熙和军军吏的选拔,并盛赞加入熙和军的女子为“大齐女子之表率”,并对其嘉奖,赦免加入熙和军中的女子家中之徭役,并规定熙和军三百人为轻骑兵,其首领谢晴为校尉,承诺熙和军之刑赏与大齐其余军队相同。

当天的熙和军三百人,可谓是众人瞩目的焦点,沈皎当时坐在天和的帝身边,看着面前这些英姿煞爽的女兵,很是骄傲和自豪。

这些人中也有不少的熟人,她所认识的那些贵女中,嫡女和庶女都有,其中有一人还是沈家女,她的七姐姐,一个平日里存在感极低的人。说实话,七姑娘因是庶女,而其嫡母五太太脾气不好,对庶出的子女,因老太太在,倒不至于打骂苛待,但平日里也没有好脸色。所以,七姑娘和其姨娘平日里默默无闻,尽心侍候五太太和六姑娘,但谁都没有想到这位毫无存在感的七姑娘会成为沈家众多姑娘中唯一一个加入熙和军的人。

沈皎看着她这位七姐姐,身着劲装,站在熙和军中,耀眼之极,脸上再也没有了平日里的唯唯诺诺,此时脸上笑得十分自信和阳光。比起之前低眉顺眼的七姑娘,她更喜欢现在的她。

其实,她知道她这位七姐姐为了得到这个机会,亦是付出不少,不过,能站在这里,便说明这一切都是只得的。

当初,七姑娘要从军时,五老爷夫妇并不同意,特别是五太太,六姑娘议亲再急,她生怕七姑娘从军之事,会破坏自己亲女六姑娘在众人眼中贤良淑德的印象,而五老爷确是认为女子安分守己些。

最后七姑娘在六姑娘的鼓励下,求到了老太太面前,此事才算了结。她记得七姑娘在众姐妹面前对着六姑娘说,那是她这么多年来,最为勇敢的一次,即便是她失败了并为此付出代价,她也不会后悔,她想为自己的前程拼一次。

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沈皎便知道,只要人有了希望,就会尽力去达成,而熙和军的出现便是给了女子希望的那根绳,只要有志气的人就会抓住不放。

所以,熙和军定会建成并发展壮大,并成为大齐军队的中坚力量。

最后,熙和军被天和帝允许在半年后待其骑马,兵器作战都娴熟后,便可以开赴边关作战。

天和二十三年九月十日,北元二王子蒙哥在大齐军队的护卫下,离开大齐国土,驶入北元境内。

天和二十三年十月十二日,北元军队开赴大齐边界,突然发起进攻,但并没有因不宣而战而得到任何胜利,反而被大齐军队打得节节败退。

由此,大齐和北元多达半年的战争便开始了,在卫渊的带领下,大齐军队势如破竹,一路攻城拔寨,虽有时有些战情胶着之时,但最终依旧是大齐占据上风。

天和二十四年三月十七日,大齐军队攻破北元京都,四日后,以谢晴为首的熙和军生擒北元王和其二子,震惊朝野,自此,熙和军之名广传天下。

随后,镇守北元北方诸地的蒙哥,对外宣布,为保其父北元王的性命,对大齐投降。

自此,这场大齐与北元的战争以北元战败投降结束,自此北元归大齐统治。

天和帝听后,称赞蒙哥可谓真“孝子”,并册封蒙哥为北元公,世袭罔替,并向北元驻地增派大齐军队。

天和二十四年五月,卫渊班师回京献捷,比起之前清一色的男子,此时队伍中英姿煞爽的女子更引人倾慕。

当日,天和帝册封卫渊为一等忠远侯,晋升熙和首领校尉谢晴为武德将军,正五品的官职。随后,便对着众人论功行赏。

其中,最为瞩目的便是熙和军诸人,基本上都得到了赏赐。

随后,天和帝设宴太清宫款待回京的将士,朝野上下一片欢腾。

天和二十四年六月,一个身着驿卒服饰的人从京城东门骑马快速驶入,高呼:“五百里加急!”

第136章 决堤

紫宸宫中, 天和帝坐在龙椅上,正考问着下方的沈皎最近的学问, 看着外甥女对答如流的样子, 不禁欣慰地点了点头,“最近学得的不错, 长进不少。”

“谢皇舅舅夸赞。”沈皎笑着道。

“你现在无论是学问还是朝政都处理的不错, 但有些地方终究是缺少经验和阅历。”天和帝说道这, 摇了摇头道:“不过,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你是女儿家,身在京中, 本就不可能向男子一样阅历州县。”

沈皎明白天和帝的意思,“不历州县不拟台省”,是唐朝张九龄在开元三年提出的选官原则,这项选官制度在大齐也一直沿用到今天。在大齐, 若是想要升任至台省, 势必要外放才有资格,即便是向卫赜这般的身份, 在今年也申请外放山东为官了。

对于这项制度, 她是认同的。她自己的缺点她也清楚, 要说怎么对付朝堂上的各种阴谋官司, 她十分娴熟, 但在对地方政务的处理上, 就有些顾虑, 因为她不了解一个地方官员机构的运转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百姓究竟过的什么生活,在一些朝政的把握上也稍有欠缺。

“罢了,以后找机会给你练练手。”还不待沈皎说话,天和帝的声音就响了起来,“机会,总是会有的。”

天和帝话刚落,这时只见胡喜疾步走来,手中拿着一本奏疏。

“出什么事情了?”天和帝看着胡喜着急的样子,眉头一皱。

“陛下,山东五百里加急,山□□降暴雨,河堤决口,死伤不计。”胡喜颤颤巍巍地将奏疏递给上首的天和帝。

一旁的沈皎也被这个消息震惊地看向此时已经拿起奏疏的天和帝,此时的天和帝脸上惊怒交加,拿起手中的从头浏览至末尾,怒斥道:“好一个山东布政使,好一个杨叔达!”

沈皎从没见过天和帝如此动怒过,最起码在她面前天和帝基本上都是温和和深不可测的,从没有向今日这般情绪外露过,可见山东灾情实为严重,而山东布政使只怕做下滔天过错,想起这些年王渊一直不断地弹劾杨叔达,但每次都查无实据,不了了之的结果,沈皎知道这其中恐怕缘由大着呢。

“皇舅舅息怒,有灾情便下旨安抚处理就好,山东布政使有什么错依照大齐律处置就好,不要气坏了身子。”沈皎劝着天和帝。

看着天和帝脸上的怒容微微平静下来,沈皎问道:“不过,这山东暴雨,为何国师府没有提前告知朝中?”这是她最为疑惑不解的地方。国师府每年都会占卜大齐是否会遇上什么重大的灾情,比如大旱和大涝,但今年占卜后,并没有让山东做好面临暴雨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