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一把刀(347)+番外

她的中医理解上,其实还是不如已经学了好几年的听云,尤其是对于穴位针灸,更是只知一点皮毛,具体穴位是在哪里,她根本对不上。

齐大夫每次看到张司九吃力的样子,就忍不住欣慰的笑,然后还要鼓励两句:“九娘莫要灰心,吃力是正常,人人学医,都是这么过来的。你根基不够深,还需时日磨练。现在这样,实在正常。”

张司九虚心受教,然后请教几个穴位分别在何处。

齐大夫却不亲自教导,只让听云来说。

听云磕磕绊绊说完,不停拿眼睛看齐大夫。

齐大夫微笑拿起了旁边藤条,“听云,你过来,伸手。”

张司九顿时后退一步,敬畏的看着那一根油光水滑,一看就饱经岁月的藤条,暗自庆幸,自己就是个旁听的,不算正经学生。而老程教导时候,也是一点都没有这种粗暴对待的情况。

反正,听云一共错了两处,结结实实挨了两下手心。

当时就红了,看上去就知道疼得厉害。

不过,听云虽然龇牙咧嘴,但愣没惨叫出声,反而无比愧疚的跟齐大夫道歉:“师父,我知错了,回去就重新背诵。明日一定不会再错。”

齐大夫仍旧和颜悦色:“知道错了就好好改。别每次都用这话!听云,你需得知晓一件事,天赋不够时,就得用努力勤恳来弥补。学医不是其他手艺,其他手艺要是不精,顶多是钱财上的事情。可如果学医要是不精,那是性命上的事情。别人行医,那是积德行善。若技艺不精者行医,那就是谋财害命!”

这一席话,不仅听云听得满面羞愧,决心回去挑灯夜读,就是张司九也是肃然受教。

程万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过来的,这个时候拍了拍张司九的肩膀,低声道:“你也记住这话,咱们行医,若遇到自己拿捏不准的,千万不许逞强。否则害人性命。”

张司九点头:“明白。”

教学上的事情完了之后,齐大夫就问起了八卦:“怎么样了?那何家人还闹着呢?”

程万里忍不住抱怨:“师兄忒奸猾了一些。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总让我去处理,你躲得远远地。怕沾麻烦。”

齐大夫捋着胡须,一脸正经的教训自家小师弟:“话怎么能这么说呢?那能一样吗?我那是怕沾麻烦才让你去吗?那是师父说的,你为人太老实,需得多锻炼,才能学会圆滑。我也是为了你好。”

张司九和听云在旁边听了半天,简直对这句话目瞪口呆:见过偷懒的,没见过偷懒说得这么光明正大,理直气壮的!

不过,听云好歹习惯这么多年了,短暂的失态后,就该干嘛干嘛了。

而张司九则是忍不住久久的用同情目光看程万里:老程啊老程,你师父说得没错,你是太老实了。以至于被坑这么多年,还在继续被坑。

程万里显然将来还是会被坑,因为齐大夫说完这话之后,他就偃旗息鼓,老老实实说起了刘家的八卦。

说完了刘家八卦之后,齐大夫几乎是斩钉截铁的说了一句:“这两人估计是离不了。不过,感情也好不了了。刘氏这样,迟早何二郎要忍不住,找个理由离家挣钱去。到时候,刘氏有得罪受!”

张司九虚心请教:“何以见得?”

“你看刘氏懒成那样,能孝顺公婆伺候丈夫吗?那何二郎肯定心里也不愿把钱给她。两人是不是得吵?伤了感情,以后要孩子都艰难。要是何二郎再常年在外,聚少离多,那刘氏就只剩下个名分了。你说,她受罪不受罪?”齐大夫乐呵呵的:“她啊,想不开。拙妇配了巧夫还不知足,还不明白,这世上,得到一些,定要付出一些。什么都不想付出,光想着得到,哪有那么大好事!”

第389章 想不明白

不得不承认,齐大夫说的很对。

但就是这么浅显的道理,世上却多的是人不明白。

何家人最后离开的时候,何大郎也过来看了看。

何大郎的脾气是真的好,拉过何二郎劝到:“二郎,事情已经这样了,就想开些。她对你在意,也是好事。就是年纪小,不懂事。多教一教就好了。闹到和离是做什么?成了亲,那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哪能说散就散了?又不是小孩子过家家。”

他提起了赵翠兰:“你大嫂不也一肚子气?可你好好对她,她总能消气。你也是,干啥还要给我们送东西来?平白又惹一些事情。我说了,我们不缺东西。以后你也别再花钱了。留着钱好好过日子,孝敬老娘。我……不在家,就靠你了。”

说到这里,何大郎竟然还红了眼眶,自责道:“说起来,都是我不中用,连累了一家人。”

何二郎也红了眼眶,拉着何大郎:“哥,说这些干啥?你才是那个最憋屈的。是老天爷不长眼睛,让你这样,怎么能怪你?也是我和娘糊涂,一时做错了事情!”

他低着头,愧疚道:“是我对不住你和大嫂。尤其是大嫂,她对我那么好——”

兄弟两人就差抱头痛哭了。

最后,何大郎是目送何二郎他们几个走远了的,然后抹了抹眼泪,自己才朝着新家走去。

张司九当时在旁边看了一眼,看得清清楚楚,刘氏看向何大郎的目光,是不屑而鄙夷的。

这样的态度,估计落在何二郎眼睛里,又是一项想休妻的理由。

不只是何二郎,就是何母,心里能舒坦?

刘氏果然是凭实力在和离的道路上蹦跶。

晚上,张司九回家,吃饭时候听徐氏和杨氏商量插秧的事情。

虽然秧苗已经长得有小松大半那么高,但现在种得太密集,需要重新将它们拔出来,再分散一点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田地不够用,小麦之前没收时候,占着地呢。

现在收了小麦,地才腾出来。

然后就要赶紧把秧苗分种。

要不说农忙时候真能忙死人呢?事情接连不断的,家家户户都不得闲。

徐氏对于插秧这个事情愁得慌:“打麦子时候就是,咱们种得少,油菜籽先收,错开了时间,可也差点干不完,要不是有了那个鼓风机,咱们还真是不好弄。现在插秧这个活儿,更要人手。小山也不好总请假。”

本来就是凭关系进去的,再三天两头请假,叫人怎么看怎么想?

杨氏也是发愁:“可不是?这事儿不好办。换工都不好换。咱们娘两加起来,人家也看不上。可要说让人白帮忙,也怪不好意思。”

张小山闷声道:“他们肯定还会来帮忙的。到时候,管一顿饭,半上午时候一人一个鸡蛋一个红糖饼,下午再给一个鸡蛋一个饼。也算厚道了。”

徐氏白了张小山一眼:“行了吧,之前人来帮忙,也没忙活一会儿,而且后头都得了好处,这也就算了。这次还让人来帮忙,那成什么了?久了闲话都传出来了!而且,帮忙的也干不久,一人一会的,怎么给?你快打住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