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国小鲜(科举)(10)+番外

芋头被暗火慢煨,本就不多的水分进一步蒸发,越加软糯香甜。才剥了皮,根茎类植物特有的醇厚香气便从缝隙中挤了出来,露出晶莹剔透雪白的肉,热气氤氲,粘嗒嗒香喷喷。

温暖干燥的空气中迅速充斥了淡淡甜香,叫人满足得不得了。

一只芋头下肚,肠胃舒展,门口也悄然落下白色晶体,凑近了细瞧,还能分辨出上面精致的八角纹路。

捂了几天的雪,终究降下来了。

“……最要紧的还是找保人,”空口吃芋头有些干,孙先生想了下,又往炉子上放了几只黄灿灿的橘子烤着,复又灌了一大口茶水才继续道,“一是找有功名的前辈做保人,次一个么,需得五名应考生相互作保。”

秦山吃得满口生香,听得入迷,下意识发问:“那若不认识怎么办?”

像他们白云村,如今只有鹤哥儿一人读书,上哪儿找那么些呢!

孙先生笑道:“这也好办,等衙门给你们凑数就是了,不过要多费一分银子,且到底不如自己找保险,又知根知底的。”

本地官府自然也希望人才多多益善,所以每年都会为落单的学子凑人头。

不过衙门只管凑人头,不管分辨人品如何,倘或真的不幸遇到铤而走险舞弊的,共同结保的五名学子都会连坐受罚,可谓无妄之灾。

秦放鹤谢过,旋即陷入沉思。

我该去哪里找呢?

全凭运气,交由衙门去做?到底不大放心。

可若自己来,又实在没有人脉。

秦父生前病重,曾经有往来的秀才朋友们也多年不曾往来,若自己此时去求,难免尴尬。

人情这种东西,有来才有往,纵然对方肯帮忙,大概率也是敷衍,未必比衙门强到哪里去,又欠人情。

到了这一步,自然又显出进学的重要性。

同窗之间朝夕相处,彼此知根知底,也了解人品,说凑数,眨眼间就得了。

可据他所知,镇上的两间学堂教学水平也十分堪忧,先生不过秀才身份,教课多年未曾有什么成果,说句狂妄的话,知识储备和见识还真不一定比得上自己。

天地君亲师,不是说说而已,这年月,一旦拜师就相当于多了半个爹,日后生死荣辱皆在一体。

若那先生是个有见识的正人君子倒也罢了,若不是……

固然有能人大贤因种种原因流落乡野,但概率之低,丝毫不亚于中彩票,秦放鹤不想去赌。

倘或一名考生现在能去大专,可如果再咬咬牙,复读一年就能走211、985,又当如何?

不过须臾,秦放鹤就下了决定:

他要直接去重本,去现阶段能够得上的最好的学堂,县学。

雪越发大了,原本零星的雪粒连接成群,远远望去混沌一片,俨然有些铺天盖地的豪情。

秦山往外看了眼,一边哀叹回去更不好走,一边又忍不住庆幸起来,“瑞雪兆丰年,好大的雪!”

明年庄稼一定有个好收成!

秦放鹤表面神色不动如山,脑海中的思绪却也如外面飞舞的大雪,起起伏伏。

进学方向已然确定,至于那保人么……秦放鹤隐晦地看了埋头翻橘子的孙先生一眼,又迅速撤回视线。

唔,这倒不失为一条退路。

不过,他还有时间,现在想这些为时尚早,暂时可以延后,待到解决了经济危机再做打算。

橘皮遇热,渐渐干瘪收缩,偶有果皮汁液落下,滚在炉盖上吱吱作响。

浅浅的酸甜在书肆的小角落内蔓延,像刺破沉闷空气的刀片,尖锐又锋利,令人精神一振。

“那先生,考场之上又是怎样光景?”秦放鹤果断进行下一项。

孙先生也是闲得发慌,此时有人问,便着意卖弄起来。

“那可有得说!足足五场考试,前后大半个月哩……考场么,自然是县太爷监考,只朝廷看重人才,说不得要派个监考官下来……”

但县试并不大受重视,仍以本地县令为主,考题由他出,批卷子也是他来,朝廷派下来的监考官只承担监考,保证考试公正的职责。

秦放鹤若有所思。

选词填空的考题自有标准答案在,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后面的注释解析和作诗,评判标准全凭考官的个人喜好,是非常主观的事情,可操作空间很大。

说白了,县试阶段只需要拿捏县令本人的喜好就可以。

那么,接下来要深入了解的就是本地父母官。

他多大?籍贯何处?人品如何,有什么好恶?在做学问方面,又是什么流派?

思绪翻飞间,秦放鹤缓缓眨了下眼睛,目光从一旁书架的《县志》上一扫而过。

看来,等有钱之后,势必要往县城去一趟。

第6章 炝锅白菜面

因上次的书稿不够做一本,孙先生就打算略等等再回县城找掌柜的商议。

转眼到了十月二十,秦放鹤二人又来交书稿,孙先生看过,心满意足,歇息片刻,又看一回。

只是这一回,他看着看着,脸色忽然古怪起来。

孙先生把那处狠狠看了几遍,又抓起前番送来的另一沓书稿瞄几眼,然后抬头看向秦放鹤,眼里有些复杂的迟疑。

秦放鹤莫名觉得不妙,于是先发制人,“可是有什么不妥么?”

孙先生沉默片刻,似乎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摇头,说起印书的细节来。

传统印刷成本极高,哪怕用最便宜的木料,光刻板和人工就要数两之巨。再加上纸墨、车马和纳税等等,平均下来每本至少定价一百四十文才有得赚。

每卖出去一本,秦放鹤能得利五文,按月结算。

“……究竟卖得怎样,着实不好说。这几卷倒是可以做一本,先各印一百本瞧瞧行市……”孙先生说着,习惯性眯眼去拨弄算盘。

做账习惯了,不管金额多少,总要拨弄一番才安心。

“一五得五,两百本么,就是一两。”

一两!

秦山听得心花怒放,飞快扭头去看秦放鹤,满脸放光。

足足一两呢!

秦放鹤冲他笑了下,却仍有担忧:

若能顺利卖光自然好,但问题是多久卖完?

要是等个十年八年的,黄花菜都凉透了。

孙先生看了他一眼,笑呵呵道:“算来着实慢了些,又没个准数,你不妨帮忙向那两位先生问一嘴,若果然着急用钱,还有另一个法子。”

秦放鹤对上他的视线,“……”

不知是不是错觉,总觉得对方说“两位”这个字眼时,语气格外重些。

秦山好奇道:“什么法子?”

卖话本难不成还能卖出花儿来?

孙先生道:“那两个话本子一口气卖与我们书肆,自此之后,各不相干,是赔是赚,皆在天命。只要完稿,便能直接拿走纹银五两整,存取、花费都使得,不必日日担惊受累。”

他变戏法似的从怀里掏出一个白灿灿的绞丝锭子,放在天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