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做回单亲妈妈(164)

作者: 楚湘云 阅读记录

董氏瞧他活泛机灵,倒也有些喜欢,就提点了几句:“你亲娘,我见过几回,运道差了点,却是极聪明极要强的。你是她生的,论聪颖和悟性当不差,只可惜没人真心替你打算,认真教导你。你如今大了,多认得些朋友,对将来也有好处。只是,还要睁大眼睛,看清对方心性,结交些真朋友才好。除了交友,修身养性,也要下功夫才是。”

程七少愣了一下,感动莫名,扑通跪下,涕泪交加地磕头:“侄儿长这么大,叫过那么多位母亲,还从没有人对侄儿说过这般金玉之言。求四婶莫嫌侄儿顽劣鲁钝,以后瞧见侄儿做得不好的地方,还请直接打骂出来,就当怜惜侄儿自小没亲娘了。”

还真被穗娘料着,丁家请了位有点头脸的朋友到张歆家,说合阿玉的亲事。他们打听了,阿玉家里离得远,跑一趟不容易,这边住的外祖母和小姨却是能做大半主的,就想先探探口风,有个七八分准了,再遣媒人过去提亲。

陈林氏等人因为那些流言,心情都很不好。丁家在这时候,无芥蒂地上门提亲事,现就让她们生出几分好感,再看两个孩子,也般配,心下都是许了。一向温婉顺从的阿玉出乎意料地提出要当面问丁家后生几个问题。

小门户没那么多规矩,何况他两个早见过,也算自己相看过的。

见了面,两人都有些拘谨不好意思。词不达意低问答几句,阿玉把话头引向正题:“外面有些说法,你也听说过吧?你和你爹,心里真的不介意我小姨的事?”

“听说过。我和我爹都觉得不会是真的,你小姨不是那种人。捕风捉影的事,一阵就过去了。你们别放在心上。”

“嗯,”阿玉露出笑容:“倘若,我是说万一,小姨真的改嫁,你和你爹也不介意么?”阿玉不敢说出来,心里还真挺想程大爷变成小姨夫。小姨一个人,太辛苦了!等到表弟表妹成亲,剩下一个人,孤零零的,也可怜。

小丁挠了挠头:“徐三爹没对你们说么?我娘就是嫁过两回的。我家的药铺原是我外祖父开起来的。我舅舅夭折。我娘招婿入赘,没几年又死了丈夫孩子。我爹原是外祖父的学徒,后来娶了我娘,说好我哥随外祖父姓,我随父姓。我哥娶了嫂子,生了个女儿。我哥死后,嫂子改嫁。那家人不错,嫂子怕我和我爹两个大男人带不了侄女,就把她接过去了。我爹说,等我有了儿子,第一个还要随我娘姓,承继外祖父家香火,第二个才姓丁。呃,我家里这样,你嫌弃么?”

阿玉认真想了想,笑着问:“你嫌弃你娘么?怕我嫌弃你么?”

“我娘很好的。她若还在,也必定喜欢你。我——你瞪着眼睛骂人的样子,有些像我娘。,其实,我娘她心很好,很少骂人的。我是怕你嫌我,可,还是应当同你讲清楚。”

“我不嫌。我家里也有没办法,改嫁的。就是小姨,我看她事事操心,那么辛苦,倒真希望她能有个依靠。”阿玉不知不觉对小丁说出了心里话。

小丁看得开:“长辈的事,我们不该插嘴。你小姨心思通透,会明白怎样最好。”

阿玉回家讲了丁家的事,陈林氏等人也没怎么介意,反而觉得小丁是个好孩子,可以放心把阿玉嫁给他。

还是张歆问了一句:“他娘改嫁,对儿孙总有些影响。阿玉,你当真不在乎?”

阿玉了解过这个,答得坦然:“小家小户,能平安过日子,不愁吃穿,就不错了。不象大户人家在乎虚名。真说到影响,除了说亲时会被一些人挑眼,就是三代之内不能科考罢了。我们这样人家,两代三代内,能不能读书都不一定,贡院的门更是摸不到。”

张歆有些意外,认真地看着阿玉,点头赞道:“丁家能娶我们阿玉,真是福气!不但能干,眼光也长远,两三代的事都想到了。”

众人都笑起来。阿玉臊得满脸通红,走上前要拧笑得最大声的阿兔。姐妹两个闹成一团。

丁家遣媒人去向旺和阿霞提亲。

料定这桩婚事必定成了,陈林氏欢欢喜喜帮阿玉置办嫁妆。阿玉是唯一的嫡亲外孙女,也是孙辈里第一个出嫁的女儿。

正忙得一团高兴,湖西村来人,慌慌张张地报告:“阿祥和江家几个后生打起来了。阿姆快回去看看吧。”

112拳头和歪理

陈林氏急忙赶回去,阿祥的架早已打完,身上挂了好几处彩,兴致却好,对着来慰问或看热闹的族人侃侃而谈。

阿怀媳妇带着儿子女儿捣草药,拿药酒,给阿祥和助拳的几个小伙子治伤,还要招呼进门的长辈落座喝茶,忙得脚不沾地,却笑得开怀。

阿祥打这场架,还是因为张歆那些流言的缘故。

张歆跟程启出海那天,给张歆看门的陈四的侄儿正好去泉州,顺道去看陈四和陈林氏,带回小强被绑架,张歆求程家帮忙的消息。

都知道唯一的儿子对于张歆意味着什么,这边的族人跟着提心吊胆了几天。阿怀媳妇和几个近亲女眷还去庙里烧香,请求佛祖和妈祖娘娘保佑。

总算老天开眼,母子两个平安回来。大家松口气,出声或不出声地,刚念了句佛,就听到随之而来的流言。流言从泉州传到镇上,被姓江的带回村里。

湖西村住了五个姓。其他三个姓,要么人丁凋零,要么搬去镇上,要么避祸迁去了山里,留在湖西村的只有几户,不成气候。陈氏人多,土地却多半掌握在江氏手里。海上生路断了,陈家人转回陆上刨食,发现在他们之后来此落户的江氏致力于农耕,经过几十年开垦,占有了村子附近适合耕种的土地。骄傲硬气的陈家人只能租他们的田种,做佃户。

江氏上一辈的老太爷,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湖西村改名为江村,把外姓村民都变成江家的佃农,甚至奴隶。可惜陈家人口多,抱团,男人心底里留着祖辈的强悍,不肯屈服,宁可出远门做苦工,也不肯向江氏低头。江老太爷啃了十几年也没能咬开这块石头,倒等来他投靠的大人物获罪,连累江家盛极转衰。

陈氏气势未输,可因经济缘故,长期处于江氏下风。一年前,陈林氏得到表彰,连带地湖西陈氏走出江氏的阴影被世人所知。随后,张歆返乡认祖。这个外姓女儿没有直接给陈氏创造多大福祉,然而,因为去年底她的农庄整地,过年前,只有一个姓陈的找姓江的借钱。利用她的捐赠,刚能勉强果腹的陈氏办起了学堂。

江氏仍然拥有着湖西村所有良田,大半土地,仍比陈氏有钱很多,仍然雇着不少陈姓人口种田,然而,势头不妙。

阿祥媳妇弄出事端,阿祥丢了差事,灰溜溜回家来,让不少江氏族人暗爽了两天。没想到,阿祥真的洗心革面,不急着外出做事,整顿家务,在学堂义务助教,又在族老跟前吹风,明确了家族内共同接济孤寡老幼的做法。陈氏仍然穷,行事和组织却已有名门望族的风范。相比之下,江氏虽有几个钱,不过被人当作土老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