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薄情书生郎(182)+番外

柳应渠拿着茶杯抿了一口:“舅舅,西北的战争是大昭占了劣势么?”

“不好不坏,正在僵持着。你说的黑火药,陛下让人送了一批去,现在应该还没到。那道人也不是时时都会炼制成功,工部派了工匠去学,那东西的威力确实大。”

马车停在了沈府上,管家依照沈忧的吩咐去仓库里拿了两只老人参,沈忧把这两只老人参给他:“清梧吃着正好。”

柳应渠推辞不过就拿着两只老人参,沈忧又让马车把他送回去了。

他看着柳应渠离开,这才走进了府上,他拿着帕子轻咳一声,帕子里满是血。

“大人,还是请太医来看看。”管家担忧道。

“没事,不用去麻烦太医了。”

“大人您还是要保重身体,以后等清梧少爷生了小少爷还要大人看看。”

沈忧没成亲,打小就把自己的外甥当儿子一样养着,他笑道:“他要我看着做什么,以后也长成了一个淘气包。”

柳应渠抱着两只老人参回去,等到了自己府上就听见奴仆们急促的脚步声,他看过去。

墙被打通后,奴仆们按照吩咐去了另一个宅子里,把院中的花草也移植过去了一些,府上的布置也变得空旷起来。

沈父:“新房子我应该住一间大的。”

他辛苦了那么久,来到京城还没歇过,理应有一间大房子。

“爹,我瞧以前院子里你的房子挺大的。”

沈清梧已经把自己和柳应渠的房子看好了,有了一个房子,有了第二个房子也很高兴,沈清梧胡思乱想,他觉着以后再买一个庄子,等着冬天和夏天可以去庄子住一住。

“柳郎回来了。”沈清梧冲着柳应渠开心的挥挥手。

“回来的路上去了一趟舅舅家,舅舅送了两只老人参给你补身子。”柳应渠还穿着官袍,沈清梧想去抱一抱,柳应渠用手指抵住了沈清梧的额头。

“官袍脏了。”柳应渠用余光看了一眼沈父,又对上沈清梧不满的眼神。

沈父老神在:“年轻人啊要注意克制。”

沈清梧没好气的说:“爹你心思真龌龊。”

沈父:“……”

柳应渠去换官袍去了,沈父还在劝着沈清梧:“你这臭脾气就不能改一改么?以后孩子跟了你,就学你那臭脾气。”

“我脾气还好吧,柳郎就觉得很好。”沈清梧把自己的情郎拿来堵他爹的嘴。

沈父一噎:“……你还可以更好。”人要有上进心。

沈清梧懒洋洋的坐在椅子上:“爹,我觉得这样就行了。我女红做得好,学问也能识字,长得漂亮好看,身材不错腰细腿长,家中也有钱。”

“对外十分顾家,对内温柔体贴,将整个家管理得井井有条,当了官夫郎后也是和与人为善。整个大昭哪有我这么好的夫郎,柳郎正是好福气。”

沈清梧越说越有劲:“你看我,以前还要监督柳郎读书,我难道不辛苦吗?我难道没有功劳吗?我是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哥儿。”

沈父无话可说,只觉得沈清梧脸皮很厚:“……”

大门口有守门的奴仆上前来禀告:“少爷,门口说是姑爷的几位友人来访。”

沈清梧一愣把人给请进来了,正是陶然他们。

“我们还在读书,这柳兄就入阁了,以后要成阁老了,今日还在朝廷上也说了那番话来,他是走到哪都不安生。”陶然也转了转,只觉得羡慕嫉妒,语气也带着酸,但还是为柳应渠高兴。

“几位公子喝茶。”底下的奴仆把茶给摆上。

沈父去避了避,沈清梧就留着坐着,没一会儿柳应渠就来了,他笑着说:“哪来的大风把你们给吹来了。”

沈清梧见状:“好久没见谢宴了,我们去说说话。”

谢宴正是王灼清的夫郎,今日确实有事要找沈清梧就点点头跟着沈清梧出去了。

幸好找了一些事做,我们几个合起来在修书。把书修好了也是一件功劳能提前放出来。”王灼清说道。

其实他们今日找上来除了恭喜柳应渠外,主要是还有些担心他,最近在翰林院也能听见一些风言风语。

几个大男人聊着官场上的事,一会儿就扭到了京城的八卦上去了。

沈清梧和谢宴去了院子里散步,走了一会儿两个人就坐在花园里,蒋罗罗给桌子上放了几碟糕点。

“我看你今日怎么不爱说话。”沈清梧关切道。

谢宴这几日确实有些难题,王灼清出息了,以前村里的人对他也好,可是有人上了京城来,其中还有一个哥儿对他勾勾搭搭的。

谢宴想着总不能提着剑把人砍了。

沈清梧:“直接坦白说亮堂话。”

谢宴说道:“就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这有什么,之前有哥儿和姑娘来找柳郎,还要和柳郎偶遇的,我都私下解决了。”

谢宴呆了呆:“这怎么解决。”

沈清梧叹气:“先说了柳郎的一堆缺点,记得有次还说了柳郎不举,然后派人阻止他们见面,你是江湖人,总有几个江湖朋友。”

谢宴若有所思。

等送走了小伙伴们,柳应渠先是看了一下沈清梧的肚子,他说道:“最近要去忙修路的事。”

“知道了。”

沈清梧把自己想买庄子的事给柳应渠说了。

柳应渠爽快道:“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

沈清梧想好了,明日就去找账房报柳郎的名支银子用。

次日一早,柳应渠去内阁点卯后就去城外,还是带着工部的人修路,昭烈帝下令征调了民夫,这一路子上的流民也不少正好来做活,给一些工钱,还包了饭,工人们干活都有力气。

“柳大人,你看那稻子半黄半黄的,马上就要成熟了。”

从京城到西北的沿途路上能看见田地里的稻谷,在田地里有人在拔草,遥遥相望,还有百姓对着柳应渠他们挥手。

“秋收来了,粮食也能多些。”柳应渠拿着水囊喝水,这正是修路的好日子,这段日子天气清清爽爽的,不冷也不热,工人们在外面热火朝天。

柳应渠上折子特意让昭烈帝给这些工人又多了一份好处,参加修路的工人以后官办的纺织坊,造纸坊还有晒盐场首先考虑。

工部的官员还在测量着路程,还有的人已经走前面去了,拿着柳应渠让人做的小旗子插在上面,一排排红色的旗子格外的明显。

工地上的工人甩着膀子干活,基本上就是赤膊上阵,有些害羞的年轻人还是穿着衣服干活。

“又没人看,也不嫌热。”老流氓们笑着。

他们还要吆喝着唱歌,什么会的都来几句唱得四不像,听着熟悉的调子,还有人会跟着哼哼几句。

以前征调民夫哪有什么工钱,现在虽然工钱少,但包了饭,以后还能让家里的孩子婆娘去纺织坊干活,只要不犯错能在纺织坊挣不少银子。

听说在有些地方的商人们也开了不少纺织坊,他们把商品卖向各个郡城,还有的出售到了其他的什么小国去了。

上一篇:嫡女玲珑 下一篇:末日傲血[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