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衍生同人)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373)+番外

“嗯,未尝不可。”

李隆基想起前朝,似乎都没有过盛大的天子与民同乐的马球比赛,天幕都说过他的开元盛世才是真正的盛世,不如,来一场?

“此事交给你去办。”李隆基看着李亨,难得对儿子的机灵满意。

李亨连忙应喏。

他也决心办的好一点,精彩一些,让父皇去沉迷马球,总比沉迷儿媳的女色和奸臣的吹捧好。

至于与民同乐,多看一下民间百姓,或许能更直观接触民间的人才。

今天也是为了老头子的晚节操心的一天!

【再说一下军粮。

大唐的军粮,同它的骑兵一样,可以笑傲古代!】

【秦汉时期,以粟,有正史记载军中以粟米为军粮。】

【比如《三国志注·诸葛亮传》:“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成书与唐朝的《晋书·恒温传》也记载:“温恃麦熟,取以为军资。”】

而且早期的麦子不加工,直接煮食口感很差,被当做粗粮在食用。

【相传,秦末汉初年间,韩信在陕西南阳攻打魏王豹的时候,士兵疲乏,他命人把麦子磨成面粉,烙成饼后切成条,需要食用时就下入滚水中泡煮食用,看起来像是现代的方便面。】

这种做法比较类似现代的陕西面。

虽然这个故事类似民间野史,真实性不可考,但是论做法是可实用的。

现代的方便面分为油炸类和非油炸类。

制作方法也可以在古代实现:首先在面粉少量加水揉成面团后,做成面片再切成面条,再上锅蒸熟。蒸熟后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味道,把佐料喷洒在表面,也可以不加调料直接进行下一步。

下一步就是进行分类的不同工序,非油炸方便面直接使用高温热风烘干,油炸方便面还需用滚烫的沸油油炸。

经过油炸后的方便面,组织呈多孔状,口味要比热风烘干的方便面好。

不过食用油在古代太过珍贵,比起需要油炸的方便面,还是非油炸的或者韩信这种做法更简便。

.

“方便面?这不就是伊面吗?”清代大书法家伊秉绶看到这熟悉的面条一愣。

这“伊面”正是“伊府”的“伊”。

原因是有一次,他在家中办寿宴,其中有一道菜是“长寿面”。

厨子原本应该将煮熟的面条捞起来,过水之后再调味,但是误把油当做水,将煮熟的面条放入滚油中炸熟了。结果发现那个香味有一种不同之处,故意将错就错,浇上鸡汤、猪骨和海鲜炖煮的浓汤端上宴席。

那一次,煮熟后又油炸的面条泛着金黄色,还微微卷,口感很特别,客人们纷纷称赞,伊秉绶于是重赏了厨师,多次用这道面食宴请客人。

又一次,他的书法家朋友宋湘来府上作客,品尝这道面食后,询问自己叫什么名字。

得知该面食没有名字,宋湘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

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

伊秉绶是福建人,福建有不少人在外务工,甚至去台湾和东南亚定居,语言文化有相似之处,福建人便将“伊面”带到台湾等地,成为了日本人制作的方便面的蓝本、公仔面的始祖。

发明方便面的安藤百福原名吴百福,是日籍台湾人,从改姓氏来看就能看到十分亲日,深受日本殖民影响。后来开创了日清食品株式会社等多个企业,定居日本大阪。

吴百福于清朝末年的1910年出生于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省嘉义,父母都是华夏人,但是早亡,从小跟随祖父长大。后来安藤百福发明的方便面的过程几乎与“伊面”无异,很难说没有受到“伊面”的影响。

【根据敦煌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河西边塞军人的主食:酒三斛,黍米二斛,酱二斗。】

【在边塞之地,很难吃到新鲜蔬菜,最多的调味料就是各种酱。虽然应该与我们现代的酱差别很大。】

【历史上,与面食有关的著名军粮,还有诸葛亮的馒头——注意,古时候的包子也叫馒头,诸葛亮馒头是有馅儿的,还有锅盔。】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正在亲自查看军中后勤军粮的制作。

他自己与夫人偶尔有心思一起下厨,研究厨艺,最近得出了一些新的方法,感觉可以用作军粮,特意来厨房这边传授厨娘。

“少水,多用干面。”

“对,面团就是要硬一点,用力揉。”

“用大锅炕,要热一点。”

诸葛亮在指挥厨娘做锅盔,当锅盔炕熟的香味飘出去,张飞大大咧咧闻香而来。

“嘿丞相在这偷吃什么好东西?”

“你瞧这是什么。”诸葛亮指着铁锅表面贴满的饼子道。

张飞也不怕热,伸手就去揭了一张,烫的一边呼气一边往嘴里塞:“这硬邦邦的,拍起来啪啪响,看起来像是锅上面裹了一层盔甲。”

一片片的饼子一圈圈黏在锅的表面,还是椭圆边缘层层叠叠,看起来像是战士盔甲上一片片的甲片交错相叠。

诸葛亮哈哈一笑:“那就叫锅盔吧!”

看着张飞吃得津津有味,诸葛亮也没亏待其他人。

等到一锅锅盔全熟了,诸葛亮让厨娘把新出炉的锅盔端出去,分发给其他士兵:“来来来,让大家尝尝这锅盔好不好吃!”

.

“娘,我想吃锅盔!”

汉朝时期的小朋友扯着母亲的衣服,看天幕看得流口水。

看天幕上的士兵吃得香喷喷,这锅盔一定很好吃吧。

她娘亲同样看得津津有味,这个做法看起来不难。就是那个铁锅有些难,铁那么贵,家里怎么买得起铁锅。

妇人有些犯难:“家里没有铁锅,不知道用陶锅可不可以?或者直接贴石头上?”

主要是用高温炕嘛,那面饼看起来也简单。

她丈夫在旁边笑呵呵看着:“想吃就吃,让娘给你做。”

自从天幕出现,教授了许多手艺后,家里农田施了绿肥产量比往年高了些,还学会了用豆子做豆腐,卖豆腐也能挣点粮食。有了多余的米面,给孩子做个饼子填填肚子就不会如往年那样吝啬。

谁不想把孩子养的更好点,还不是穷闹得。

妇人白了丈夫一眼,嘴上光会说,万一陶锅炸了失败了呢。

想了想,还是先用石头试试吧,实在不行,咬咬牙买口铁锅也不是不行。

“看完天幕,娘就给你做!”女子摸摸女儿的头,眼神温柔。

晚上就试试,若是能成,日后能再多个卖锅盔的活计也好。

【说起干粮,古代许多兵书只记录“阵法”,非常详细的、真实的行军过程反而不记录,以致于有些文人夸大的过程,除了写故事讲故事很厉害,行军上参考价值不大。】

【这里不得不夸一句《纪效新书》,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可以说是含金量非常高的一本兵书,不会打仗的人看了都得学会。不仅有排兵布阵、练兵习武,还有日常的干粮、军心等。不要觉得军粮军心不重要,知道古代多少士兵哗变仅仅因为拖欠军饷吃不饱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