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衍生同人)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322)+番外

邻居摇着扇子,一边拍蚊子一边搭话:“咱全村都可以坐的下!”

兄弟啧啧几l声:“这肯定是贵人才能坐的。”

村民不相信:“可是上面也有衣着朴素的。”

“大哥,普通人能有几l身衣服,你看上面的衣服有打补丁的吗?”

兄弟一句话,让村民和邻居都沉默了。

是啊,车上的人衣服连补丁都没有,都是富户吧,他们这样的贫苦农人,哪里坐的起。

【现在高铁已经发展出了无人高铁,】

【但是另一方面,绿皮火车也没有退休,并且专门为进城卖菜的菜农留下,车票特别便宜。】

陕西的秦岭深处,依然还有着看似已经被淘汰的绿皮火车。

绿皮火车的速度很慢,它的最高时速只有七十公里,比汽车还要慢,但是它非常受欢迎。

因为这趟火车,逢站就停,就是为了方便当地百姓。

三百多公里的路途,沿途多是国家级贫困县,火车故意开得很慢,是为了方便百姓能每站上下,方便百姓在火车上做生意。

——是的,这一趟绿皮火车其实也是移动的农贸集市。

车厢大门缓缓打开,农民们各自背着自己的货物上车:“卖鸡鸭咯!自家养的土鸡土鸭要不要?”

“卖土鸡蛋哟!是山里散养的土鸡蛋——哎哎别挤我,别把我鸡蛋挤破了!”

“卖菜!新鲜的小青菜!”

一片喧哗热闹的叫卖声,穿梭着各种背着背篓、提着菜篮子、用扁担挑着箩筐的农民,这正是农人最熟悉的画面,他们去赶集也是这样的打扮。

.

兄弟:“还可以这样?”

刚刚说过穷人坐不起的村民看得激动了,拉着兄弟:“你看,穷人坐的火车也不错,还可以卖菜咧!”

兄弟嘴硬道:“肯定很贵!”

谁知下一秒,天幕再次打脸。

.

一位穿着制服的列车员走了过来,有些人上车时没买票,需要后续补票。

提着鸡蛋的农妇问道:“车票多少钱?”

列车员问:“去哪里?”

“下一站就下。”

“一块钱。”

“哎成。”

又有提着鸡鸭来卖的农人过来问列车员:“你们这里全程多长时间?”

“每天只发一趟哈,持续九个半小时,从早到晚。”列车员颇为耐心地解释,“放心,坐到终点最贵也不到四十。”

农人点点头,觉得这个车票钱能接受:“那还行,我卖两只鸭就可以了。”

他干脆的掏出手机,给列车员扫码交钱,然后转身挑着满箩筐的鸡鸭继续去叫卖。

【每天,可以坐着高铁从房价更便宜的其他城市去繁华都市工作,也可以坐着便宜的小绿皮从乡下进城卖菜。】

镜头一转,又来到了城市中。

荆咕放出了一段采访视频,是采访住在杭州但是工作在上海的年轻女白领。

“上海的房价太贵了!我连厕所都买不起。”

对着采访者的镜头,女孩耸耸肩。

“还好,高铁多,我房子买在杭州郊区,可以骑着小电驴去高铁站,然后坐半小时高铁就到上海。”

女孩在昆山买的房子,离高铁比较近,走路6分钟,乘坐高铁17分钟就可以到上海,然后坐20分钟地铁再走路8分钟就到公司了。

采访者询问:“这么远辛苦吗?”

“坐高铁有什么辛苦的,又快又稳。”女孩洒脱一笑,接着变成打工人的苦笑,耸耸肩,“再辛苦哪有上班辛苦,还不是为了生计为了挣钱。”

说完,她等待的高铁已经抵达,她快速冲了过去……

.

此时苏辙很有同感:“是啊,京城的房价真得很贵,要是大宋也有这样便利这样快速的车,我也想住在郊区。”

北宋时期,京城的房价贵的惊人,苏家人从四川眉山搬到汴京后,一直是租房住。

苏洵做了十来年的官,在京城却没能置上房子,一直带着孩子们借住公署。

后来苏辙、苏轼的家眷搬到京城,公署里住不下了,苏洵才去赁了一处宅院,几l十口挤在一起。

嘉祐五年,苏洵带苏辙移居河南杞县,是租的房子;嘉祐六年,苏洵带苏辙回京闲居,还是租的房子。

后来苏洵找老乡范镇借钱,购买了南园,但是不到三年苏洵就病逝,两兄弟只能送父亲回乡安葬守孝。

等到苏洵去世后,苏辙儿女众多,经济压力很大,还是租的房子……

苏辙对此同样是不甘心,写诗道“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因为一直没有买房,孩子们也对此诸多抱怨,一直到年迈之后才在河南许昌买下房子扩建,安顿一家老小。

他的难兄难弟苏轼同样没好到哪里去,后来又是找范镇,帮忙卖掉了父亲买的南园,并且借贷80万文,才得以在宜兴买房。

【世界上首个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是在美国先出现的。】

1998年,美国出现了ApplePay等大量同类型第三方支付平台继之而起,但当时的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信用卡消费,移动支付并没有得到大力发展。

但是华夏的支付宝不同,不断地更新移动支付技术,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同时还促进了生活更加便利,得到了海内外的认可,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的代表。

.

荆咕去买菜时,顺带采访了一下卖菜的老奶奶:“阿婆,用手机付款会不会不习惯?”

“有什么不习惯的,我孙子帮我设置好我给人扫一下就行了。”老奶奶指了指自己的收款码,“那里有提示。”

正好有人来买菜,不断地有进账的提示音:

“支付宝到账10元!”

“支付宝到账3.7元!”

“以前有些缺德没良心的,看我老婆子眼睛不好,故意给我□□,卖完菜回家孩子们才发现是□□,我心疼的,气得胸口都是痛的。”老奶奶想起自己收到□□,现在还觉得心疼。

“现在有这就不用担心□□问题了。”

除了卖菜的老奶奶,甚至有西瓜摊上完全没有摊主,直接挂了一个纸牌:“自助购买。”

纸牌上还印刷了收款码,标明:“扫码支付。”

这西瓜摊旁边还有不少人在自助买西瓜,荆咕询问对方对自助买瓜的感受,买家道:“我觉得这样也挺好,我最不喜欢卖家总是介绍什么,西瓜嘛,我自己也会挑。”

说着,他就专业地开始对着西瓜拍一拍,敲一敲,听一听。

“你这有什么经验吗?”

不会挑西瓜的荆咕真诚地询问,买家顿时来了兴致,开始很真诚地与荆咕分享自己的“拍瓜经验”:

有得西瓜拍起来像是拍脑门,太硬了像没熟好的生瓜;

有得西瓜拍起来像是拍胸口,熟得比较高,很脆甜;

有得西瓜拍起来像是拍肚子,水分应该比较多。

荆咕:“你开一下试试。”

“这个保证甜!”

买家拍了一个合心意的,然后扫码支付,自己轻轻用力重重往下一落,摔裂出一条缝,再用力一掰开:“嘿!看,又红又水润,一看就甜得很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