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第一国师(82)+番外

作者: 想见江南 阅读记录

朱厚熜愣住了,“能行吗?你之前不是说那东西硬度不行连房子都修不了吗?”

“修不了主要是缺乏钢筋,但用它做粘合剂总比现在的粘土好使。而且原始水泥吸水性还好,就是前期养护麻烦点儿,但也不要紧,我派几个人跟着,怎么说也能多撑一段时间。”冼如星解释道。

朱厚熜已经习惯她嘴里时不时冒出的新名词,并且能迅速转化接受信息,听此后沉思起来。

冼如星见他不说话,直接表示现在豹房就有水泥成品,可以找人去做测试。

“不是,我当然信你。”朱厚熜温声解释道:“只不过要是这样,那这水泥以后就不能挂你的名字了。”

冼如星微怔,旋即立刻反应过来。是了,假如要是路面用,开裂也就开裂了,大不了重新修补就是,但日后河堤塌了,难保不会有人用此来攻击冼如星。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朱厚熜这个当皇帝的全权揽下,真有什么事儿由朝廷来承担。

“害,我脑门儿上贴的标签够多了,还担心太引人注意,如此倒也没什么,不过这回还多亏了你,我真没注意到这事儿。”冼如星不甚在意地挥挥手。

朱厚诚觉得她这副不在乎名利的潇洒模样怎么看怎么让人喜欢,他知道,女道士虽然办事儿严谨漂亮,但总有些“做大事不惜身”的侠义气。有些地方照顾不到很容易被小人构陷,如此就需要人在旁边弥补。

朕会一直帮她看着的,这种事儿也只有朕能做到,其他人都不行!朱厚熜又是得意又是满足,但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替对方委屈,于是开口道:“你放心,这些我都帮你记着呢,等日后一起封赏!”

“那贫道就先谢过陛下了,”冼如星笑着拱手,之后又道:“不过光是修河堤也不行,关键还是得想办法治理。”说实话,别说是明朝,哪怕进入现代社会,洞庭湖都曾发过水灾,真想一劳永逸实在不现实,为今之计只能是暂时缓解。

这两人虽然脑袋好使,但毕竟对水利工程一窍不通,最后也只能命人将之前在地方治过水的王琼叫到宫里来询问。

王琼此时正于户部值班,听到圣上口谕半点不敢耽搁,连忙赶了过来。因为之前宗室改革,他算是对嘉靖彻底低头了,如今已然成为继张璁之外的头号打手,每当小皇帝需要有朝臣发声的时候,基本都是他冲在最前面。

不过嘛,王琼节操虽然不高,但能力确实没得说,听完朱厚熜的烦恼,马上给出了解决方案。

“回禀陛下,水患乃天灾,时时悬而不可控,但有些时候,其实也为**。臣未曾去过湖广,但想来各地也都大差不差。当年于属地之时,常见百姓砍伐河堤两边的树木烧火卖钱,更有甚者行那围湖改田之事,再加上当地官府疏忽,改清理淤泥的时候每每为了省力不去做,时间久了,水患自然会发生。所以有时候只需要加强监督,就能解决不少麻烦。”

冼如星觉得他的话有道理,旋即又问道:“不过洞庭湖附近的河堤乃是弘治末年刚修建的,根据朝廷的记载,当时还花了大钱,正德十年又派人加固过一次,现在怎么这一会儿都撑不住?”

“这个……”王琼支支吾吾,“可能也是因为天灾吧。”

对于旁人,嘉靖可没那么好脾气了,面色微沉,呵斥他直接有什么说什么。

王琼见实在躲不过,于是心中叹气,解释了下大明如今的地方。

其实也不能怪大明赈灾银子少,主要是明朝其实就没有统一的财政税收部门,都是由各地自行收税,留下要用的银子,比如当地官吏的俸禄或者应对灾害的预留款项,之后剩下的统一上交朝廷。

而大明实际上的税收率是非常低的,所以这也就给地方留下了巨大的口子。

不过说实话,大明中央贪污之事屡见不鲜,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藩王都敢直接贿赂内阁,而内阁阁老还真收了。所以哪能指望上梁不正,下梁正。地方所留下的应对钱几乎都进了大小官员的荷包,每年朝廷下的加固河堤指令不过随便应付下,此已经是官场心照不宣的规矩。

虽然知道地方**成性,但如此直白地将事实摆在面前,朱厚熜还是愤怒的不行。

那都是钱!都是朕的钱!

太.祖本意是让地方灵活应变,不要太过死板,才给了他们那么多方便之门,然而这些国之蛀虫非但不感激,反而厚颜无耻地吸大明的血!

王琼说完之后就缩在角落里不敢出声了,毕竟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最后还是冼如星跳出来解围,表示今日天色已晚,有什么不如明个儿再商量,说罢带着王琼一溜烟地跑了。

转眼间大殿里只剩嘉靖一个,而等怒气平息后的小皇帝才反应过来。他准备了半天的话,好像还一句都没跟冼如星说呢……

52. 第52章 再见忠臣

次日,冷静下来的朱厚熜再次将冼如星王琼叫了过来,打算重新商讨。

冼如星倒是一切如常,但目睹了皇帝龙颜大怒的王琼始终心里惴惴不安,要知道说起贪,他可是整个大明朝的佼佼者。不说收手下孝敬,光是当年给刘瑾江彬,一出手便是万金,直到现在费宏等清流都瞧他不顺眼,嘉靖自打上位,明显是要整顿吏治,从半年前开始,许多身上有污点的官员通通停职查办。

王琼知道,如果说旁人是身上有污点,那么他就是污点上长了个人。想要继续维持现状,只有死死抱住皇帝大腿这一条出路,所以即便晓得皇帝心情注定不妙,也还是硬着头皮把了解的都说了。

不过万幸的是,嘉靖并没有太为难他,而是继续昨天的讨论,又将洞庭湖水患的问题抛了了出来,重新道:“王尚书,我晚上翻了翻之前的实录,发现从弘治朝起,许多地方都开始重视水利,当地官员考察也将此算了进去,而且中间的确是有一些比较清明的好官,但为何即使这样的地方,还依旧水患频发,到底是差在哪儿?”

王琼思索许久,缓缓道:“禀陛下,这点微臣在治理水患的时候也曾思考过,最后以为主要有两点,其一则是地方钱粮不够……”

“你……”嘉靖一听地方财政就想起昨晚的事儿,又忍不住想要发火。

王琼连忙请罪,“陛下,请容臣讲完,昨天的确是说了,地方官员人人盘剥,但实际上,许多地方即使不去贪,预留财政也是不够。”

明朝这种给地方一定财政自由的政策,也算有好有坏。就拿在大明不上不下的湖广来举例,倘若今年湖广风调雨顺,没什么天灾**,那么地方税收顺利,交上钱之后,剩下的大家均分了,你好我好都挺好。但倘若遇到收成不好,农民起义,那么大明中央是很少管这些的,上交的钱一分都不能少,这种时候地方没办法,只能向老百姓摊派。

“近些年宗室人口愈多,贼寇频频作乱,其实很多地方财政已经在崩溃边缘,别说是修河堤,就连官吏俸禄都下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