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凰涅天下(931)+番外

作者: 君朝西 阅读记录

尤其可耻的是,自己躺在山脚、还要把别人拉在山脚的人!——用利欲诱使别人一起堕落。

殿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在名可秀的论述下,圣人至高无上的中庸道德不再是那么遥远的事,每个人都能做到“中节”而“用”,然后持续不懈地修心养性,“往山上攀登”,就能成为更高的有德者。

鼓声敲响,第六日的上午场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全场起立,恭送台上的稷下学者们先行离场。

午膳和短暂的休息后,下午场开始了。

因为明日就是论辩时间,名可秀没有时间多讲中庸的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便以五句为总纲,综论中庸精神。

一篇《中庸》三千五百多字,名可秀要用一个总纲、十几个字来简化中庸,让人们一读中庸,就先想到这十几个字,然后就有了纲绳了,思路清晰了,理解了这十几个字,就把握到了中庸的精髓了,而不会从根本思想上对中庸产生谬解。至于文中每个文句的理解,那就要细读《中庸正义》了。即使个别文句理解错了,或者理解不到深义,也不要紧,有这个总纲在,就等于世界观正确了,方法论也对了,那么道路的方向就不会错,至于在路上摔倒、跌跤,磕得头破血流什么的,那就是某些文句没有理解透彻,摔一摔就好了,磕痛了就知道“改而止”了。

名可秀将这五句总纲作为中庸精神,其中包涵了修心养性、齐家、治世、平天下的道理,也包含儒家治学、为学的思想观,是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她讲的第一句是:率(suǒ)性谓道。

这中《中庸》开篇的第二句话“率性之谓道”,名可秀已经讲得很清楚,这就是承认人性的至善和人性中天然具有的私。一方面要以修至善为目标,克制私欲,减少恶,与人为善;另一方面也要承认人性中有私和*,这些私和*只要不泛滥,就并不是恶的。因为有*,所以人类要进步,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等等。

这个就是名可秀为中庸立下的世界观。她之前已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专门阐发这个世界观,在论总纲就不再详论。

接着说第二句:中(zhòng)节致和。

“中节”已经讲过,“中”和“庸”都要“发而皆中节”,就是要做到有分寸,中用。

《中庸》里讲怎么用“中、庸”治国呢,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舜拿着“过”和“不及”的两个极端,仔细审度,选择那适合中庸的道理,给百姓做榜样,这就是他为人处世和治国的高明。

所以二程讲“中是不偏”,也即不偏不倚,表示既不“过”,也不是“不及”,用这个意思在这里表述是可以的。但是,不偏不倚容易让人误解为走中端,或者让人误解为平均,这就谬误了。

我们讲治国有阶层,精英阶层掌握了知识和权力,承担着智慧的传承和文化进化的责任,所以要占据多一些的利益,庶民则占据少一些的利益,这就是“执中”,利益要平衡,而不是从利益中间各一切,大家均分。均分,就是使贡献大的和贡献小的得到一样的利益,这样执了平均这个极端了,不是用中。

所以,“中、庸”在治国的方法上也是讲分寸。

精英阶层占的利益要多一些,但是不能过分,过分了,庶民阶层没活路了,国家也要乱。

治平天下同样如此。

大宋可以帮助外邦推翻苛政,同时得到合适的利益——这是应当的,大宋出力要得到补偿,白出力这对国内百姓就不公平了,因为耗费了国内的资源。如果长期做这种帮助外邦的无偿好事,就是削弱自己的国力,对自己有国家和国民不仁。但是,我们取的这个利益不能过分,过分了,正义的战争就变成了不正义,利益拿取过分也会造成外邦的人心不稳和经济薄弱,埋下贫富分化的隐患。这就不达到“致中和”了,不是我们平天下的目的。

名可秀道,这个天下太大,九洲四海呀,大宋不可能以一国之力达到“致中和”。我们要保持华夏强大的实力和“中国”的地位,同时也要促进这个世界的共同发展,一国秀、两国秀,只是一木秀、双木秀,达不到万木秀,以及“万物育焉”的境界。

天下,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世界。而我们的眼界,目前只能看到我们这个世界,但在我们这个世界之外,有没有其他世界呢?我们不知道。或者天空之上有神的世界,或许我们的地球之外,还有神的其他子民?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一方面信神,一方面又不信神,因为我们无法确定,我们远古的远古,是不是有一个比现在还要辉煌的文明,我们无法确定,我们远古的远古的祖宗,是长眠于地化为了枯骨粉灰,还是处在这个世界之上的另外的世界……我们不知道!

这个答案可能需要我们无数代人去探索,去寻找!

无论答案是实还是虚妄,我们只有自身强大了,“致中和”做到了,我们的世界才会空前强大,不惧一切未知的天外事物——不管它是否真正的存在。

人们一切的畏惧,多半都来源于无知。我们要消除畏惧,就必须打破无知。要打破无知,只有智慧和文明。

只有智慧才能让我们强大,只有文明才能让我们腾飞。或许哪一天,我们会像苍鹰一样,天空也是我们的领地;或许某一天,我们能像鲲鹏一样,扶摇九万里,直上九重天……

这不是空想。很多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只能想象人们能够在江河上行走,但如今,我们早已做到。

圣人的伟大,在于他们的心无穷远,在于他们的眼界无限广阔,他们看见的不是一家一国,不是一个族群,是一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之外的世界。

为什么要致中和?为什么要共发展?不仅仅是为了仁,因为圣人们早已看到,这个世界太大,有太多的事不是一家一国,一个族群可以做到。人类的智慧必须集中起来,因为天空的领域太广阔!

殿堂里面安静无声,似乎连彼此的呼吸声都能听见。

这一刻,只有名可秀的声音响在殿堂里,那悠远广袤的声音将所有人都带入了一个恢宏的世界——心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

☆、稷下盛会(十五)

名可秀说,我们华夏文明,是这个世界的精英文明。

王霸之辩时她已讲过“儒家治世之文明,为世间至道。……吾中国者,文明中央之国,必负文明之责任。儒家文明精英者,必负道德之义务,……治国,平天下”,给儒家道德文明赋予了平天下的世界性责任。

而宋周两国作为这个精英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必须以天下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两国的关系。

皇帝听到这里,不由得侧耳。

两国的学者和学子们也都全神贯注,听名可秀怎么解读两国的关系。

上一篇:佛道gl 下一篇:酒医之春风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