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凰涅天下(852)+番外

作者: 君朝西 阅读记录

李易赞同南北分立。他见过渔船回港,有经验的老渔夫说,装鱼的舱里要放一条专门吃鱼的鱼,那种鱼会追着舱里的其他鱼不断逃,这样回到渔港活着的鱼就会很多,而活鱼比死鱼卖出的价钱高。李易心想,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治鱼的道理也蕴含着治国之理。一个国家要有虎视眈眈的敌人在侧,才不会耽于安逸而怠惰。就如宋辽澶渊之盟后,大宋不趁着这段时期训练军事,提高武备,反而安逸怠惰了,靖康之祸肇始于此。

更重要的是,北周与大宋的分立不同于以前的辽、金威胁,那是异族,若不彻底解除北患华夏就有危亡之殆,但周与宋同根同种,无论谁强盛,都是华夏。李易在海外这么些年,看到那些富有的大食商人们趋之若鹜地到大宋来贸易,说起大宋就一脸欣羡向往之色,但李易知道,这些海外蕃商欣羡向往的是华夏,是中国,并不在乎统治她的王朝是姓唐、姓宋,还是姓周,或别的什么姓。

李易的心随着鼓荡的海风跳动着,他站在甲板上望着广阔无垠的海洋,眼中泛出耀亮的神采。

“天下之大,九洲四海。”

他哈哈笑了起来,对扶着他的儿子李瀚说了一句:“我们去广西怎么样?”海风呼呼中,李瀚没有听清楚父亲的话,茫然啊了一声。李易又哈哈大笑起来。

抵达临安时天气已经很热,但这种炎热对李易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京城里改变的一切于他而言都很新奇,坐在驿船、驿车上的时候,都是精神十足地游目四顾。

他回京后首先到吏部报到,接受新职官诰,然后递奏折入通进司,等候皇帝召见。但他在吏部并未官诰,而是提出希望改任广南西路的官职,任边州守臣最好,说习惯了边疆事务。吏部官员一脸愕然,说这事要往上呈报,让他回去等消息。

在等消息期间,尚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都见了他,枢密院是副枢李邴和签枢郑彀一起接见。因为卫希颜重视海外的影响,枢府上下对海外归来的官员态度都不错,尤其沿海制置司、军情司的官员更是热情接待。枢府还专门安排了一堂课,请李易在议事厅给枢府各房讲解华宋州的人物地理风情等。如此种种让李易心中颇为感慨,一国枢密府能如此重视边地官员,国家何虑边患?他在面见两位枢密禀事时又提出希望改任广西之事,李邴、郑彀惊讶之余都笑起来。李邴说别人都削尖了脑袋往富州跑,你李顺之倒好,偏往那瘴疠远地去。虽然没有正面答复李易,但李易寻思这事应该成了。枢府虽然不能插手文官任命之事,但在边地文官的任命上,却是有话事权的。

在等候皇帝召见的期间,枢密院沿海司的官员先领着他去了太医院。从边地州归来的官员都要去太医院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这是卫希颜建议而立的,是给边地州官员的一项福利。

多少年后,李易回想起来也深深感念卫希颜建议制定的这项福利。

在太医院的诊脉,发现了他身体的一个隐疾,诊脉的太医拿不准,又请出太医院令林莒亲自诊脉,诊断结果令李易色变。好在发现得早,若是再拖上个一年,等病症显现出来,就只能缓解而难以根治了。李易后怕不已,他可不想壮志未酬。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命运河流的改变,这位“扬州三魁”之一将在四年后因疾逝去。

而被命运河流改变的何止李易一人,一些生命得到延续,一些生命提前中止,还有一些生命可能根本不会出现。命运的河流改向已经影响了大多数人的生命轨迹。

就如原该在建炎二年大声疾呼“渡河”而痛逝的老将宗泽,今年二月才以七十九岁高龄致仕,封唐国公,加两镇节度使,再也不留下有未渡黄河驱逐金虏的遗恨。

又如原该在建炎七年逝去的易学大家邵伯温,如今已是八十二岁的高寿,还在教书育人、著书立说。

又如原该长寿八十的大宋赵官家,却没能在命运的河流中延续他的“皇天龙运”,在三十三岁这年英年薨逝。

这一年,是建炎十三年。

作者有话要说:备注:

历史上赵构在位35年,1162年禅位给宋孝宗,做太上皇还活了26年,是个长寿皇帝,活了81岁。

---------------

重更说明——改BUG:将华宋县丞章驰改为熊克,删除有关章驰的内容(章谊还没有致仕),最后面增加宗泽的内容。

☆、天子驾崩

赵构是在《海州协定》签订后明显感到精力不济。

在《海州协定》签订之前的建炎十一年十月,那时《丁巳协定》还没有签订,两国使臣正在东京开封府细议条款的文字表述,此时郑彀上任枢密院已有四个多月,赵构便令他拟呈兵制变革的方案,重建三衙旧制,将统兵权从枢府剥离。郑彀为难地禀道,枢府内势力盘根错节,他尚未立足稳当,此时提出变革方案只怕会群攻而起,之后再想提案就越发困难了。

赵构只能在烦躁不安中等待,每隔五六日就要召见郑彀催问一次进度。但直到十一月中《丁巳协定》签订后,十二月初,郑彀终于提呈了一份《论陆海军建衙》的兵事札子,建议设立陆军都指挥司和海军都指挥司,分别统陆军和海军,隶属枢密院;但是,陆海军都衙同时向枢密长官和皇帝负责,若对枢密院未经皇帝诏准、行使应急调兵权有疑义的,拥有向皇帝禀准后再执行的权力,若有疑义仍然听命调兵,都指挥使要撤职严办。

按照建炎朝立下的兵制,枢密院的应急调兵权是指枢密院可以临时调动三万人以下的兵马,事后再禀奏皇帝,这是建炎初兵改时卫希颜为了应对边境紧急军事而定下。至于超出三万人以上的兵马调动,则必须二府聚议后由皇帝签署调兵诏令才能行事。

赵构当初认为自己掌控了御卫军和京卫军,枢密院能自主调动的三万兵马不足为虑,但在见识到卫希颜的统兵能力后,别说三万,就是三千人在她手中,都能让赵构寝食难安。郑彀提的变革方案让赵构很不满意,如今有几个陆海军将领不是被卫希颜慑服的,卫希颜若说调兵,有几个敢有疑义不遵从的?不过是在奉命调兵时禀奏他这个天子罢了,真有事情发生,兵马都已经调动了禀奏也是马后炮!——这项规定对其他人掌枢密院还有些用,但拿来限制卫希颜,纯属空文。

郑彀为难地说,如果不让枢府有一定的应急调兵权,恐怕很难应对突发的边事。又说,边将们大多桀骜,互相不服,有的还有矛盾,只有来自上方的调兵命令才会听令行动。并举例说,以前大宋西北、河北边事起时,初时形势尚不严峻,但往往一城危急,其他城却只顾自保而不驰救,使得贼虏破了一城又一城,终至形势危殆——这就是边将各自为政的恶果。如果取消枢密院的紧急调兵之权,本朝旦有边事,等朝堂议兵下来,形势已经转为严峻了。

上一篇:佛道gl 下一篇:酒医之春风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