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凰涅天下(729)+番外

作者: 君朝西 阅读记录

名可秀扬眉惊讶,波光流转,盈盈笑语:“两年不见,希颜非吴下阿蒙了呀。”

当初只会绾道髻的人,这会竟成了梳栉巧手!?

“去江北巡军前,我让汶儿画了发髻分解图式,照着图练了好久。”

卫希颜下巴贴在她青丝上,手里执着骨色剔透的牛角栉,声音如同唇齿间的窖酒般醇香悠久,低柔地笑,“执子之栉,与子朝朝。”

名可秀眸光潋滟,比明珠还要闪耀,伴着心底的愉悦,笑意在眼角盈积,如叠翠流霞般华彩绚美,起身回首吻上她唇。良久,唇分,声音柔缠,“愿与卿,一生结发。”

***

卯正,漱洗早膳之后,两人携手在院内竹林中散步。

冬日清冽的山风吹拂而过,带着竹叶晨露的清新,林中鸟鸣声清脆宛转,竹叶枝梢随风摇摆簌簌作响。

两人沿着竹林漫步,出了山庄,往山顶悠行而去。

沿途林鸟清脆,山风响叶,溪水哗流,在携手相行的两人耳中,世间却是一片宁静,唯有彼此的呼吸萦绕在缓缓跳动的心间。

登临峰顶,可以俯瞰整个京城。

两人站在峰巅,相视而笑。

山风拂动紧挨的裙袂,翻飞拂起,又彼此交缠。

两人静静地凝望远方,看着山色空濛,看着雾气升起,看着晨晖洒照,看着炊烟袅袅,心思仿佛已经沉静在天地间,与这静谧而又生动的山林融合在一起。

直到朝阳升至两人头顶上的天空,金色的光辉灿耀了双眼,两人这才相视一笑,沿着山脊随意而行。无论是脚下湿润的泥土,还是林边不知名的野花,或是山风吹下的一片落叶,山泉流瀑飞溅而起的冰凉水珠,在执手相握的人眼中,都是绚丽的景致。

这般徐行悠步,从东山游到西山,朝阳变成了午阳,这才笑携而归。

一家子人聚在一起用了午膳,又闹腾腾地嘻笑游山,吟诗作画,晚食是在溪涧捉鱼烤鹿,临风送酒,直至夕阳入山时才兴尽而归,一路山风吹得酒香熏人。

次日上午,两人相偕至名花流的总堂五云山,与三叔名重落和舅舅花漆夫相聚饮宴,至日落方回。

再次日,相偕至天目山,拜见父亲名重生,谈论政事,切磋武道,至夜便宿在母亲花惜若的林间小屋,翌晨方回。

这日回山庄后,便携山庄众家人游赏风篁岭,看梅花,暮时方归。

第五日,也就是卫希颜休假的最后一日,朝廷的封制赏敕下来了。

所谓封制,是指封官封爵以制书形式下诏——从一品以上才可用制书;

所谓赏敕,是由皇帝下令,经政事堂画署认可,由学士院的知制诰制诏,经中书门下颁布的赏格。

制敕并行封赏,是极为隆重的规格。

卫希颜在国师府接了制敕双诏后,次日上朝便呈了辞封表。

“道门之人不为王。”卫希颜辞了卫王的封爵,只领受了华宋州的食实邑和金银田地山林的赏敕。

朝堂一片哗然。

皇帝和政事堂纠结了一个多月后,才定下封王的赏格,而且争议还很大。

盖因大宋立朝以来,虽然封了不少异姓王,但绝大多数都是死后封赠,至于生前封王的只有三人,其一是后周皇嗣柴宗训封为郑王,其二是吴越国王钱俶,封为邓王,其三是童贯,封为广阳郡王。前二者不提,是安抚前皇朝和归顺王朝而封王,唯一的例外是童贯,因“收复”幽州路而封郡王,事实上是买回幽州路。

当然童贯这个先例朝臣们认为不可循,那是道宗皇帝爱面子的乱封,不可为借鉴。但以卫希颜的功业,对比大宋前朝追封的异姓王不遑多让,甚至犹有过之——封王并不过分。

而且,宋朝封王不比以前皇朝,没有那么“贵重”——其一,没有封地;其二,不世袭,即使宗室王,其王爵仅止自身,子孙中一人承爵,封公。

正因王爵不那么贵重,所以政事堂和中书门下虽然有争议,却没有到坚执反对的地步。或许朝臣们内心里更膈应的是,这个王不仅是异姓,还是“异性”。

但无论如何,除了封王,已经没有别的赏格能够衬得起卫希颜的功勋。尽管以爵位而论,国师之爵位同王,但从皇权至尊的意义来讲,王更有尊荣——就如同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与王同为正一品,但在天下人心中,王比三公更尊荣。

然而,就是这个让皇帝和许多朝臣万分纠结的封王赏格,却被卫希颜给辞了。

原先,赵构还在为封王而郁结,此刻,却感觉脸上火烫,仿佛被甩了一巴掌。

你珍而重之的,别人却弃若敝屣。

赵构胸口发闷,有种呕血的感觉,虽然他不愿封卫希颜为王,但卫希颜辞不受王却又让他觉得皇权被蔑视。

政事堂和中书门下诸公的感觉也很复杂,一方面觉得欣慰,总算避免了本朝出现一个“女王”,另一方面,卫希颜以“道门中人不为王”而辞封,表明其超然——在皇权之外。

此事在坊间引起了更大的热潮,很多人觉得遗憾——封王的尊荣在国师之上,卫国师辞王太可惜了;也有很多大儒称赞卫希颜不慕世俗,使其声望又升了一重。

这正是名可秀期望的,不受王比封王更得利。

作者有话要说:呃,上一章是写到一半的时候受到外务打扰,就先放存稿箱发文了~~

正文 346亲事之忧

琴声琤琮,弹琴之人不止技艺高妙,而且意致闲雅,琴声如山间溪泉,清音潺潺,又舒然自得。

可惜屏榻上听琴的二人神思不属,没有心思去体味那琴音中的清静自然。

谯定尾指勾弦弦,奏出最后一道清音,悠悠余声中,笑而抬眼,“这张桐木琴的音色清亮通透,宜弹清净之调——闲时多拂弦,明心养气性。”

胡安国拱手笑道:“达微兄的制琴技艺越来越高超了,愚弟多谢贤兄赠礼。”

谯定摆了摆手,“闲趣罢了,不当一提。”说着又看向朱震,道,“子发那张琴还得十天半月才成。”

朱震有些无语地叹了口气,“先生真是有闲情呀。”

谯定哈哈一笑,“心若闲致,世间便少许多烦扰。”

胡安国与朱震对视一眼,这是在说他们“庸人自扰”?

朱震不由皱眉,“莫非先生不担忧?”

谯定拨了下琴弦,听着余音悠悠,声音也带着悠悠的意味,“封王忧心,不封王也忧心——又患得又患失,岂能明心见性?”

朱震瞥了一眼静坐旁听的刘勉之和胡宪——前者是谯定的学生,后者是胡安国的从侄,也受学于谯定——都不是外人,便直言道:“先前封王是忧其威望过甚,又兵权在握,恐封王后生出不臣之心;而今辞王不受,但声望更隆,又向来无视尊君之纲常,恐日后朝中难制。”

自卫希颜辞王后,胡安国、朱震这些朝臣对她的忌惮就发生了微妙变化,以前是忧虑卫希颜兵权在握有谋逆之心,现今却是对其太过超然的忧虑——不慕世俗王权固然好,但也意味着此人心无纲常,对致力于维护朝纲的儒臣来说,很难安心。

上一篇:佛道gl 下一篇:酒医之春风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