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宫日常生活(274)

“跋扈了又怎么样?”长孙颖瞄了一眼旁边行礼的小宫女们,然后仰头挺胸的走出了大门,然后跟着刘绣淡淡的解释道,“人心不是你做个谦卑的姿态就能收买的。”

“我不是那个意思,”刘绣小声的把着自己的心思解释了一遍,然后嘀咕道,“我也希望大家一提起你,就说你又好心又和气,善良温柔大方,还平易近人……

“噗,”长孙颖一直紧绷的心情被她的这番嘟囔给逗笑了,“我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做得那么好,没半点儿毛病的让人喜欢。”

“放心吧,别的我不敢保证,但是像着萧氏和皇后的那种流言,是不会出现在我身上的。”等听完刘绣的担忧,长孙颖很自信的说道。

名声都是被人吹出来的,坏萧氏名声的是李治,坏王氏名声的是自己的父亲。这两个人都不会这么对付自己,小虾米们又能翻出什么浪花?所以她能保证就算是再跋扈些,也不会有任何不利自己的言论。

刘绣看着长孙颖,烦恼的眉头还是没有展开。

她家昭仪这么天真,可要怎么办才好啊~

**

武媚娘谦卑的站在原地目送着长孙颖离开,但长孙颖压根儿连她看都没看的就从她面前走开了。

等看长孙颖走到看不见之后,武媚娘在心里头叹了口气,扶着弯的有些酸的腰走进了室内。

她没有想到李治竟然没有随着长孙颖离开,这是什么意思呢?

她知道自己对李治的吸引力,所以才会那么孤注一掷的拦在门口,想要挡住长孙颖。

她这般不顾一切,为的不过就是要么给两人之间制造出一条裂痕,要么留下李治,让宫人们觉得在皇帝心中自己比长孙昭仪还要受宠。

但事件的发展却让她迷惑,长孙颖竟然能那么粗暴的强行闯了进来,而李治也在两人密探之后,并没有随着长孙颖离开。

自己的目的,到底是达成了,还是没有达成?

武媚娘陷入了深深的迷惑中……

**

长孙颖走了之后,李治在书房里想了一会儿,然后写了两张便条。

一张,废掉皇后王氏。

一张,立昭仪长孙氏为贵妃。

废掉皇后是对长孙等人逼迫的让步,而立长孙颖为贵妃,则是提前堵住那些人的嘴。毕竟,已经给长孙颖升了品级,短期间内,长孙无忌应该再脸皮厚也不会逼着他立长孙颖为后吧。

这种防备的手段,李治不知道长孙颖看不看的出来,不过他自己却感觉到一股深深的羞愧。

长孙颖名声很好,这些年的贡献也很大,但是她在农业上的各种发明和点子,都足以配得上一个皇后的头衔了。

但是他不能。

所以,就这样吧。李治看了好久的纸条,然后叹了声气,让刘问道把这个送去拟诏。

第203章 殿试

长孙颖知道自己被封贵妃的时候,并不十分惊讶,相反她还很满意这个结果。

就像是她对李治说的那样,她的确对于皇后没有觊觎之心,但她还没有说的另外一句话是,她也并不喜欢有个皇后压在她头上。

王婵是个刚正的人,君子欺之以方,这么多年王婵不是没有嫉妒过,但是却不曾做过什么暗地里下绊子的事情,所以从老板的角度来讲,她是个严苛但还算好相处的老板。

换了别人,长孙颖可就不确定自己的日子会这么舒心了。

如今,皇后已废,她又被立成四妃之首的贵妃,也就是在宫中已经没有比她更高的人了,所以十分符合她的要求。

与其被人当靶子,幕后boss显然更安全。

至于李治此举的意义,她已经不想去管。

相比谈恋爱以及宫斗外,人生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事情的事情去做。

例如,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好些。

所以,在着长孙颖的策划之下,废后的余震还没有开始时,皇长子李忠便出奇不易的上书了。

李忠这年纪放到后世,还是小学生。不过在着大唐,依着他的身份,却已经有一帮属臣辅佐了。他上学不但是在读书识字,时不时也会写点不太重要的奏疏给李治,算是日常作业之一。

李治对于这个大儿子并不十分上心,但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倒也谈不上讨厌。不知真的是天份,还是三皇子李素节的属陈是萧氏送来的比较厉害,总之李治从书面上看,大儿子实在是才学平平,所以对他也没有偏爱。

不过,但凡李忠送上来的东西,他还是认真看的。

今天这奏疏便很奇怪,李忠并不是交作业,也没有对他认为的“大事”发表议论,而是从学子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来说,请求李治在殿上考核下新科进士们,给他们这些弘文馆的学子见识见识。

李忠这请求,有点孩子气,却也符合他这年纪该有的好奇。

若是其他孩子这般,也算是有些瞎胡闹,他们自己想说,属官还未必为他们捉笔呢。但是李忠的身份有些微妙,他是皇长子,来服侍他的人身边没点想头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如今太子还未立,李忠多少都占这些优势,唯一所缺的不过是皇帝的喜爱,所以李治但凡想要做点儿什么刷皇帝好感度的事情,这些人比李治还积极。

此事也一样。李忠平日是不愿出头的,连交上去的功课都是自己亲手而作,半点儿不要他们润色,所以这帮文士们颇为忧心,如此平庸,如何得圣上青眼?如今李忠难得想刷一把存在感,他们一听,二话不说的就挽袖子帮忙了。

所以李忠的想法虽然孩子气,但是却可以“翻译”成“濡慕圣贤”,显示出李忠的“向学之心”,于是便把文字写的花团锦簇,从各种角度阐述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李治看着之后这才想起正在进行中的科举。虽然如今科考也是一件大事,但是因为人数和规模的原因,远远没有明清那么受重视。一般都是礼部选完人之后通报给皇帝,如今李忠这么提了一句,李治才意识到进士们的名次也快出来了。

儿子难得向学,做老爹的也不会太拒绝。况且李治对于新一届进士们也想摸摸底儿,考察考察他们,于是便同意了李忠。

李治起初只以为这是个普通的决定,跟着长孙颖说的时候,也着重说李忠的向学之心。跟所有有个学渣孩子的父母一样,哪怕知道自己儿子才智平平,也希望他们都跟学习好的人玩儿。进士如今差不多可以代表大唐学生的最高水准,李忠对这些人感兴趣,总对歌舞倡优之流感兴趣。

长孙颖显然很喜欢听他说这些,但听完之后却问了他一个没想过的问题,“那陛下让人准备好章程了吗?”

“章程,按往日的规矩来,还要什么章程?”李治有些不解的反问,没有意识到长孙颖问话的重点,“随便找间偏殿就够了吧。”

“这是第一次由皇帝亲自考核学生的事情吧?先前从未有人做过,理论上应该会被记住史册”长孙颖有些无辜的问道,“所以是不是该跟平常有些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