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归卿.哥儿娶夫记/归卿(130)

楚侯爷果然会做人啊!

怪不得楚家嫡系都死得就剩这么个小小子,却还能保得一门荣宠、名望皆不衰,果然是记住了在前朝吃的亏,阿铮龙屁拍得啪啪的!

←后一句自然是宫家族老说的,楚家子越发会做人,宫家人却仍是不太会说话呢。

不过互补似乎也还好?

第一回,太子君遣了身边三品的内官去给阿弟提亲,宫家族老还是犹犹豫豫的不肯给个准话:

“楚家子自然没得说,但我家十二可是要招赘的……”

太子君也不以为意,如宫十二那样人,家族轻易许嫁才是怪事呢。

一连让人去提了五六回亲,媒人倒一直都只是内官而已,最高不过二品,上宫家们更是连品级服饰都只穿了常服,并不曾用东宫身份压人。

可到了第七回,皇帝一来给连日莫名戴来的高帽子哄得欢喜,二来也有些,嗯,不算是忌惮,却也不乐意桥下客给什么外人取了去,就一边在“楚侯爷和桥下客以双方赌注为花红,悬赏最先解答出其所以然的高士”的传闻上,又加了一条:

“皇帝口谕,有能人异士,不拘是解出桥下客之其所以然,或者是自创之法,只要功德于民者皆可报送至各地飞鱼卫,朕将视其优劣,赏赐财帛至三品勋爵不等。”

一边则是命了亲信老将、也算是楚家太侯爷在时的学生,去给楚铮做媒人:

“那是个好孩子,可务必要尽早取回来了,就是这招不招赘的,朕也不好强人所难,但只管先将婚事定下了,日后如何,只等他们年轻人自己协商就是。”

还托了一句话:“吕氏大才,朕早有意重用,只不过太祖有言在先,如今机缘既到,何如仍拘泥于乡野之间?”

天子态度如此,宫家终于动心:

反正也没说就将十二嫁出去了,楚小铮可是给十二拿捏得妥妥的,就是不招赘,日后要个姓了吕,想也不难。

事情就此定下。

☆、宫十二在京中之一

亲事定下来的时候,宫十二竟还不知道。

没法子,一来这时候定亲讲究的本来就是“父爹之命、媒妁之言”,宫十二又已经在和楚铮两厢情悦之后就撂下话:

“日后不必为我相看亲事了,阿铮就挺好的。”

族里先前拿乔,不过是不愿意轻易将他许嫁了去,却不是真的要棒打鸳鸳。

二来嘛,离春闱虽还有些时候,但提前一年半载进京,于待考士子而言原是常事,就是那等提前一两年的、或者上三年看完成绩没考过索性就地再等下三年的,也都不算什么稀罕事儿。

于是,宫十二顺应大流,也是得了楚铮的嘱托:

“你的理论我也都给哥哥身边的得力御医看了,只是他们到底没你有个系彤仙人傍身方便,若是可以,你帮他看看,这两位陛下、并太子虽都没说什么,阿捷也确实聪慧伶俐,到底要有个小子才是完满。”

可不就正好在路上了么?

别说定亲,就是太子君都往小王村提亲六七回,他也半点消息未曾得呢!

当然以宫十二的面皮,就是得了消息,在楚铮还没回京的时候就先住到楚侯府上去神马的,他肯定还是不会有什么羞涩之意的——

说不定会更加懊恼,楚铮居然不在京,没法子日夜相对,红袖,不,蓝颜添香神马的……

是的,宫十二住进楚侯府那是处处新鲜,楚小铮虽然不在京,他调教的下人却很有眼色,对宫十二伺候得很尽心,除了没拿府中琐事来烦劳他之外,与其说是待他如贵客,不如说是正经主人。

但宫十二犹觉不足。

再怎么宾至如归,少了个楚小铮就少了许多趣味啊,即使这楚侯府有再多“当年侯爷在这里这啥啥”、“前些时候侯爷还在那里那啥啥”的回忆在,也不及楚小铮一个笑脸啊!

宫十二虽然也挺感兴趣楚小铮小时候都是啥样,但真没那样“慢慢品味你生活过的地方,慢慢品味你的过去”之类的细腻心思呀!

太子君的把脉结果更是坑爹,太子君本身根本没问题——也就是说他自以为的,和楚小铮一直担忧的那种“当年及笄的时候为了守孝不肯嫁,结果伤了身子子嗣艰难“的可能完全不存在。

太子夫夫这许多年恩爱只得一个柴捷,根源居然是在太子身上。

太子到底不比寻常皇子,特别是在他有个超级爱上战场、酷爱冲锋在前的父皇时,他更是轻易上不得战场的。

当然也幸好太子本人没他父爹弟弟们那样的征战癖,否则父子两个为了谁上战场不定撕逼得比夺位都很——

朝臣也好,宗室也罢,必是不肯坐视两代主君都去冒险的,虽然一个只是储君,但储君的意义何在?不就是皇帝不便的时候储君上,皇帝出事了也是储君扛吗?

一个涉足险境就够他们捶胸顿足的啦!

可就算如此,太子也不是真的就从来没上过战场的。

皇帝并非生来就是皇帝,太子也不是生来就是太子。

先帝还在的时候,皇帝奉命驻守燕地。

燕地呈南北狭长状,和胡地虽有接壤,其实并不甚大。

却奈何皇帝本就是个好战性子,他的皇后,又与胡人有不共戴天之仇。

皇帝,也就是当年华的燕王,打胡人,可比封地大面积与胡人接壤的宁王还要狠许多。

太子十一岁的时候,一度因皇帝行险计,后来虽顺利坑杀了与燕地相邻的胡人三万青壮,逼得阿兹卡沙部退避三郡之地,也为燕地赢下一片算不上肥沃、却极适合牧马的草原,但期间燕地关卡几度危险,胡人最深入的时候曾连下六城,入燕地近腹心——

当其时,皇后身怀有孕都上阵拼杀,拼掉了胎儿也顾不上做小月子,才奔波到最终再无子嗣的地步。

太子当时只是燕王庶长子,算不上有多大能为,总是虎父狼爹养出来的,再偏文秀也不是真的文弱到不堪一用。

父王深入险境不知生死,养爹兼嫡爹的那位身下血流未止就又扑上前锋,他的弟弟,父王期盼许久、阿爹调养了多日才得的嫡长子,甚至连看一眼这个世间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死去……

至于另两个庶弟,虽平日里骑射不比他逊色,也都是小小年纪就看出骁勇善战的父辈遗风,总是年幼稚童。

燕王庶长子理所当然站了出来,期间甚至两度出城迎敌,尤其那次为了接应前方镇北城中,托着虚弱的身子浴血奋战的燕王妃,百里奔波,又为了与燕王妃行里应外合之计,埋伏野外——

那会子算不上冰天雪地,但燕地偏北的地方,即使深秋也不容小觑。

燕王庶长子在这一战得胜之后,很是病了些时候。

当然那时候大夫都说给调养妥当了,但也不知道是燕王妃那会子太过心系前方,没提防后院给什么侍夫做大搞鬼,又或者是燕王庶长子当时还不通人事,大夫也把不出那么仔细的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