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农家子靠植物系统飞升首辅(44)

燕老越说越觉得难以忍受明珠蒙尘。

“若是小石头能被好好教导,日后入朝为官,定能庇佑百姓,福泽万民!”

他的语气肯定极了。

***

京城。

一队人马携带一块牌匾出京,还带着一道圣旨,直奔宁都府。

皇宫内。

龙袍男子和武将服的男子说话。

两人似乎关系不错,武将官服脸上表情揶揄:“从小到大,没见你这么小气过,就送一块牌匾和免税啊?啧啧啧。”

“人家小孩这图纸,帮你获得了民心,能让你喘口气和那群老家伙周旋了。”

龙袍男子扔了本折子过去,“你看看国库还有多少银子。”

“莫气莫气,再坚持坚持,打完这一仗就好了,边关不是传来战报了吗?只要这次彻底把他们打服,能有好些年太平。”武将官服男子笑着说完,还用手给他胸口顺了顺气。

“国库确实没什么银子,太少也着实拿不出手,我给牌匾往上提了提,还许了燕家一些好处。”看起来二十出头的青年皇帝捏了捏眉心。

身着武官服的男子哦了一身:“原来是借花献佛,薅燕家羊毛去给人家小孩啊?”

一个茶杯扔下来,“滚。”

武官服男子身手利落地接下茶杯,嬉皮笑脸道:“那我先不打扰陛下批阅奏折了,臣告退。”

宫殿门口。

新来的小太监瞠目结舌:“怎,怎得这般没规矩?”

“禁声!”

直到下了值,才有人低声告诉他:“薛小将军自幼是陛下伴读,与陛下关系极好,现在薛家父子还死守边关,稳定局势,日后他来了你可别不开眼拦他。”

“我说他怎么来一会儿,陛下心情好像就好了不少。”

圣旨从京城出发,还在路上。

永河村人都已经迅速进入了夏种。

刚刚经历完累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夏收,马上又要进入玉米的种植。

顾璋这才知道“五月人倍忙”是什么意思。

真的忙得脚不着地。

永河村这一带,基本都是这样的种植形式,这一波玉米秋天收成,收成后又立即种下小麦,来年五月再收获。

不过顾璋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

因为秋娘已经找好了学堂,交了学费,要送他去县城学堂念书了!

此刻,正在家里商量,买一头牛、还是驴,每天可以接送顾璋去县城上学。

要不然走路的话,能两三个时辰,半日便没了,全家人也舍不得顾璋受这个苦。

“这钱要从哪里出?家里的二十两不能动,那是留着救急用的,咱们是从盖房子的钱里扣点,还是从买地的钱里匀出来点?”王氏表情纠结,似乎哪边都放不下。

顾老爷子明显更心疼地:“要不从房子里扣点?什么房子都是住,已经比咱家现在大很多了。”

顾大根显然也是这样的想法,跟着点点头:“买了地,咱们家以后就能产更多粮食了,买地的钱不能匀。”

秋娘也表态:“我也是这样的想法。”

正在吃脆瓜的顾璋:!!!

怎么突然就要对他的青砖大瓦房下手了?

本来钱就不够,竟然还要扣!

他赶紧举手:“我不同意,我不是这样的想法!”

顾璋确实比早先多了一点话语权,毕竟挣钱了。

秋娘问道:“那小石头你说说。”

顾璋赶紧道:“咱们买地的钱可以慢慢攒,大不了少买一两块,以后挣了钱再买就好,但是房子就是要一次盖好的,后面修修补补又麻烦,又难看。”

“而且房子改好了,就很难改了!”

顾璋叭叭叭描述:“我想要的青砖大瓦房,要……”

他挑剔得如地主一样说出许多要求,最后还道:“我想有一间书房,里面摆许多漂亮的花,还有一扇特别大的木质窗户,每天一推开,就是碧蓝的天空和漂亮的山景,特别亮堂的那种!”

顾大根咳嗽一声:“咱家可能修不起那样的,隔壁村地主老财都没修那样的青砖大瓦房。”

顾璋理直气壮:“所以更不能动修房子的钱,不仅不能动,咱们还要赶紧赚更多的钱,这样才能修大气好看舒服的新房子。”

“那你念书咋办?”

顾璋特别想说他不念了,或者走去。

但是想想那二十里路,光走他要走四五个小时,真的可怕,但是不念书肯定不可能,也不能每天都借人家的牛。

顾家没讨论出个结果,心就像是最近的天一样躁动。

不过没两天,虎头带来了好消息。

“小石头,小石头!!我爷爷说也送我去县城念书,以后我们还可以一起玩啦!”

虎头兴致冲冲跑进来,虎得没边,差点没把顾璋撞倒。

“等等,你也去吗?”顾璋回过神来。

虎头不是认了字,跟着家里学算学,之后接村长的班就好了吗?

没听说村长要让他继续念书。

虎头压低声音凑过来道:“我爷肯定是去交税的时候受刺激了,回来就说让我去念书,试试看考科举。”

“我听说你也去这个,以后我们就可以每天一起玩啦!”虎头眉飞色舞,真像只快乐得嗷嗷叫的小老虎。

顾璋扯扯嘴角。

还以后每天一起玩?这小子怕是不知道,入了科举班,和村里这个半天学堂根本没法比。

恐怕更不知道,科举入门第一考,就要背下五十万字的内容。

顾璋拍拍他的背

感慨果然傻人有傻福,无忧无虑啊。

不过这也恰巧解决了买牛的问题,原本不好麻烦人家日日特意为自家孩子腾出牛来接送。

如今要接送虎头,他们花些银子,自然就能顺路来回了,自己族人,还安心。

于是在夏种最忙碌的那段日子后,顾家就正式对外说,他们家要盖房子了。

顾大根在村里走了一圈,立马有一群人热情的过来要帮忙。

“我来!”

“我也来帮忙,大根你有事就说,别客气。”

“我们兄弟谁跟谁啊?我肯定去!”

“听说你还想打口井,怎么突然这么阔绰了?”

村长家的儿子、大柱、德贵叔、狗蛋爹……村里人几乎都答应来帮衬。

这个时节盖房子也不是从早到晚,给地里的活留足了时间,出了力还包一顿饭,基本关系好的都愿意来。

谁家的房子都是这样盖起来了。

原本大伙都觉得没啥,直到顾大根拿出儿子画的图纸。

大柱凑得近,他第一个惊呼:“怎么这么大?”

最近一直不下雨,本就燥热,他这一咋呼,就有人暴躁道:“咋咋呼呼什么,不都是房子,能有多大?”

“是啊,不就是房子吗?咱村里的房子,不都是大伙搭把手盖起来的?”

大柱:“但,但是我瞧着,这个和县城里的青砖大瓦房咋那么像呢?”

啥?

这事想瞒也瞒不住,毕竟开始还好,后面顾家定的材料进村,那一块块大青砖,谁也瞒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