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农家子靠植物系统飞升首辅(36)

顾大根讪笑:“那你得问你娘。”

顾璋握拳:“咱们买地吧,买很多地,以后只租地,不种地了。”

纯人力种地太辛苦。

顾家人相互看了看,都乐呵得笑起来起来。

秋娘刮了刮他的鼻子:“小石头不会是这几天收麦吓到了,怕长大后要种地吧?那可要好好念书了。”

顾璋囧迫地摸摸自己的鼻子:“才不是。”

顾老爷子笑容满面:“小石头你别看这几日累点,但是咱家今年收成特别好,明日称过你就知道了!”

全家人都浑身轻松,神采飞扬,他们可不嫌累,恨不得再多几亩地,再多些粮食要收才好。

顾老爷子还神采奕奕地拿着剩下的小半瓶药水问:“小石头,这个难做吗?贵不贵?”

“用山里草药做的,不贵。”其实他还用了些系统里兑换的草药。

顾老爷子高兴,小心将药水收起来,脸上浮起一丝隐隐的嘚瑟:“明日我给你们二大爷、大叔公送点去,他们肯定也累坏了。”

***

翌日。

永河村家家户户都起了个大早。

今儿是村长主持称粮食的日子。

现下田税为“十五税一”,在打仗的时期算是少的,相对和平年代来说,却很高了。

十五税一顾名思义,每收获十五斤粮食,就要交一斤粮食作税。

为避免瞒报逃税,宣朝规定村落互相监督,若有瞒报产量逃税者,全村连续三年赋税加一成,村长重打三十大板,还要根据瞒报数量罚钱。

每个衙门还会派人不定时来探查。

连坐制度让人互相监督,不论世家大族怎么操作,至少普通百姓是万万不敢动其他心思。

长年累月下来,永河村和周边村子,都形成了收完过称的习俗,年年如此,这就有了每年收成拔得头筹这个荣誉。

晒谷场。

地面被石碾滚得平坦夯实,原本晒满麦子的晒谷场,这会儿只剩下一堆堆的麦秸垛。

家家户户都将自己收的粮食,用麻袋装好,等称过之后,听村长算好税数来缴纳粮税。

种了这么多年的地,每年收成变化不大,其实家家户户心里都有了个大概的数。

他们最关心的!不是自家该交多少税,而是顾家那几亩地,到底收了多少?

“村长,先称大根家的吧!”

“对,我们不急,反正都和往年差不多。”

“这一袋袋都装得鼓鼓的,也不知到底有多重。”

顾方正心里也好奇,他就顺势答应了下来。

“来来来,我帮忙搬。”村里一个个汉子都积极得不行,纷纷上前来帮忙。

燕先梅也在旁边。

不过没有前几日兴致冲冲,反而有些郁闷失落。

村子里能找的几个人,他都找过了,全都不是他心驰神往的那位“知己”

听闻今日所有人都会到,他也特意赶过来看看。

“怎么这么热闹兴奋?”

燕老狐疑,按照他这些年为官的经验,称产量意味着交粮食税,大多百姓都是板着脸称完就把粮食拉回家。

姜武也挤不进去,他只好道:“好像是一户人家在称粮食。”

两人正困惑。

挤挤攘攘的人群,顿时爆发出惊人的呼声。

“两石!!!”

“他家一亩出了接近两石的小麦!”

“这怎么可能,是不是把另外几亩的混过来算了?”

“同样是一亩地,我家每年都出一石三斗四斗,怎么种出的两石?”喊这话的村人,眼睛都要瞪出来了。

“德贵叔去年也才收了一石六斗吧?”

各种声音混在一起,让人只觉得耳边闹哄哄的,一股热气从脚底板直冲脑门,脸都瞬间充血通红。

燕先梅呆愣了片刻,转身问身边的随从姜武:“你听清楚没?”

他没老农的眼力,那日只觉得收成肯定好,怎么也没想到,可以好到这个地步。

他为官多年,途径多地,只在北方肥沃的黑土地,听说过这么高的产量!

燕老暂时将知己抛在脑后,赶紧道:“姜武,你赶紧看看,是哪户人家。”

姜武根本挤不进去,他干脆退后几步,嗖嗖两下爬上了晒谷场里高高堆起来的麦秸垛。

“是您上次买图纸的顾三树家。”姜武从高处一跃而下,稳稳落在地上。

燕先梅当机立断:“等会儿他们往家里搬粮食,我们就赶紧去他家。”

人群里。

顾方正维持了好一会儿秩序,才终于让激动的村人暂时停下来。

他喊道:“等我算完,大根你把粮食运回家。其余每家留一两个人等结果交粮食,其余人就都可以散了。”

他一开口,大伙纷纷催促:“村长你算快点。”

偏偏村长算学也没那么好,平日里慢慢算,都要验算两三遍才敢确定往纸上写。

大家伙也觉得花那么长时间正常,从不催他。

这会儿都有些着急了,还有些人偷偷打发妻子或者儿子回家拿礼物。

村长越被催越算不出,难得暴躁吼道:“急什么急,给我安静点。”

秋娘也没想到这么高,她怕村长算错,多交了粮食,走到顾璋身边:“小石头,你也算算。”

顾大根听见秋娘这么说,也点头附和道:“小石头你也算算,算完看和村长的一不一样,就知道你算的对不对了。”

顾璋:……

百位数除以十五,这种小学数学题,他闭着眼都不会算错。

谁让他现在才八岁多,顾璋无奈掰起指头算起来,当然,这个手指头只是做给人看的。

其实并没有到两石,准确的说是一石九斗五升,只不过称的时候,最后五升肉眼可以忽略不计,这才看上去像是两石。

按照十五税一,就是1斗三升。

顾璋算好了他也不急着说,等村长算好。

顾方正也知道他在算,他想着,如果两个人是一样的,他就不用再验算了。

便开口问道:“小石头,你算的是多少?”

顾璋这才道:“1斗三升。”

顾方正挑挑眉,还真算对了。

他默默将其写在书册上:“下一亩地。”

只有收成最高的才是这样一亩亩称重的,其余人都是所有一起称,算一个总的数。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哪一亩地里的种是最好的,几乎全村人都会带着粮食和薄礼,去用自家种的粮食,去换麦留种。

谁都想换收成最高的那亩地产的。

“这就换了?所以小石头算对了?”

“小石头什么时候这么厉害了,都会算税了!”

顾家六亩地,四亩地一一称量,开荒的两亩因为过了三年免税期,也合并一起称了。

每次称。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想着会不会有更高的种出现。

等结果出来,又等着看顾璋算数。

“没想到小石头这么聪明。”

“要不然大根和秋娘花那么多钱供他读书?肯定聪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