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都市的人生(75)

受。原因我想是中国人与文化背景的融洽,也许较任何别的民族为甚,所以个人常被文化图

案所掩,“应当的”色彩太重。反映在文艺上,往往道德观念太突出,一切情感顺理成章,

沿着现成的沟渠流去,不触及人性深处不可测的地方。实生活里其实很少黑白分明,但也不

一定是灰色,大都是椒盐式。好的文艺里,是非黑白不是没有,而是包含在整个的效果内,

不可分的。读者的感受中就有判断。题材也有是很普通的事,而能道人所未道,看了使人想

着:“是这样的。”再不然是很少见的事,而使人看过之后会悄然说:“是有这样的。”我

觉得文艺沟通心灵的作用不外这两种。二者都是在人类经验的边疆上开发探索,边疆上有它

自己的法律。

现代西方态度严肃的文艺,至少在宗旨上力避“三底门答尔”。近来的新新闻学(ne

wjonrnalism)或新报道文学,提倡主观,倾向主义热,也被评为“三底门答

尔”。“三底门答尔”到底是什么,说了半天也许还是不清楚。粗枝大叶举个例子,诺朵夫

笔下的《叛舰喋血记》与两张影片都“三底门答尔”,密契纳那篇不“三底门答尔”。第一

张照片照诺朵夫的书,注重白颜这角色,演员挂三牌。第二张影片把白颜的事迹完全删去,

因为到了六○年代,这妥协性的人物已经不吃香。电影是群众传达器,大都需要反映流行的

信念。密契纳那篇散文除了太偏向船长,全是史实。所谓“冷酷的事实”,很难加以“三底

门答尔”化。

当然忠实的纪录体也仍旧可能主观歪曲,好在这些通俗题材都不止一本书,如历史人

物、名案等等,多看两本一比就有数。我也不是特为找来看,不过在这兴趣范围内不免陆续

碰上,看来的材料也于我无用,只可自娱。实在是浪费时间,但是从小养成手不释卷的恶习

惯,看的“社会小说”书多,因为它保留旧小说的体裁,传统的形式感到亲切,而内容比神

怪武侠有兴趣,仿佛就是大门外的世界。到了四○、五○年代,社会小说早已变质而消灭,

我每次看到封底的书目总是心往下沉,想着:“书都看完了怎么办?”

在国外也有个时期看美国的内幕小说,都是代用品。应当称为行业小说,除了“隔行如

隔山”,也没有甚么内幕。每一行有一本:飞机场、医院、旅馆业、影业、时装业、大使

馆、大选筹备会、牛仔竞技场、警探黑社会等。内中最好的一本不是小说,讲广告业,是一

个广告商杰利·戴拉·范米纳(DellaFemina)自己动笔写的,录音带式的漫

谈,经另人整理删节,还是很多重复。书题叫《来自给你们珍珠港的好人》,是作者戏拟日

制电视机广告。

行业小说自然相当内行,沾到真人实事,又须要改头换面,避免被控破坏名誉。相反

地,又有假装影射名人的,如《国王》(“TheKing”)——借用已故影星克拉克盖

博绰号,写歌星法兰克辛纳屈——《恋爱机器》——前CBS电视总经理吉姆·奥勃瑞,绰

号“笑面响尾蛇”——务必一望而知是某人的故事,而到节骨眼上给“掉包”换上一般通俗

小说情节,骗骗读者,也绝对不会开罪本人。这都煞费苦心,再加上结构穿插气氛,但是我

觉得远不及中国的社会小说。

社会小说这名称,似乎是二○年代才有,是从《儒林外史》到《官场现形记》一脉相传

下来的,内容看上去都是纪实,结构本来也就松散,散漫到一个地步,连主题上的统一性也

不要了,也是一种自然的趋势。清末民初的讽刺小说的宣传教育性,被新文艺继承了去,章

回小说不再震聋发聩,有些如《歇浦潮》还是讽刺,一般连讽刺也冲淡了,止于世故。对新

的一切感到幻灭,对旧道德虽然怀恋,也遥远黯淡。三○年代有一本题作《人心大变》,平

襟亚著,这句话在社会小说里是老调。但是骂归骂,有点像西方书评人的口头禅“爱恨关

系”,形容有些作者对自己的背景,既爱又恨,因为是他深知的唯一的世界。不过在这里

“恨”字太重,改“憎”比较妥贴。

《人海潮》最早,看那版本与插图像是一○年代末或二○初,文笔很差,与三○年代有

一部不知道叫《孽海梦》还是甚么梦的同样淡漠稚拙,有典型性,作者都不著名,开场仿佛

也都是两个青年结伴到上海观光。后一部写两个同学国光、锦人,带着国光的妹妹来沪,锦

人稍有阔少习气。见识了些洋场黑幕后,受人之托,回去湖北整顿一个小煤矿。住的房子是

泥土地,锦人想出一个办法,买了草席铺在地下作地毯。有一天晚上听见隔壁席子纟卒縩作

声,发现帐房偷开铁箱。原来是帐房舞弊,所以蚀本。查出后告退,正值国民军北上,扫清

一切魍魉。以北伐结束,也是三○年代社会小说的公式。锦人与国光的妹妹相处日久发生情

愫,回乡途中结婚,只交代了这么一句。妹妹在书中完全不起作用,几乎从来不提起,也没

同去湖北。显然是“国光”的自述,统统照实写上。对妹妹的婚姻似乎不大赞成,也不便说

什么。

这部书在任何别的时候大概不会出版,是在这时期,混在社会小说名下,虽然没有再

版,料想没有蚀本。写到内地去,连以一个大都市为背景的这点统一性都没有。它的好处也

全是否定的:不像一般真人实事的记载一样,没有故作幽默口吻,也没有墓志铭式的郑重表

扬,也没寓有创业心得、夫妇之道等等。只是像随便讲给朋友听,所以我这些年后还记得。

《广陵潮》我没看完,那时候也就看不进去,因为刻划得太穷凶极恶,不知道是否还是

前一个时期的影响,又“三底门答尔”,近于稍后的“社会言情小说”,承上启下,仿佛不

能算正宗社会小说。

这些书除了《广陵潮》都是我父亲买的,他续娶前后洗手不看了,我住校回来,已经一

本都没有,所以十二三岁以后就没再看见过,当然只有片断的印象。后来到书摊上去找,早

已绝迹。张恨水列入“社会言情小说”项下,性质不同点。他的《春明外史》是社会小说,

与毕倚虹的《人间地狱》有些地方相近,自传部分仿佛是《人间地狱》写得好些,两人的恋

爱对象雏妓秋波梨云也很相像。《人间地狱》就绝版了。写留学生的《留东外史》远不及

《海外缤纷录》,《留东外史》倒还有。

上一篇:北雁南飞 下一篇:风雪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