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魔教卖甜饼(231)+番外

作者: 乃兮/奶酪西瓜 阅读记录

六元及第也就是个会考试的名头而已。

就像姚华的先生段九渊段大人,他一目十行记忆力惊人的,可翰林院就有好些个过目不忘的。真正要做事,并不是说要会科考就成的。

那臣子刚开始一位姚华也就是运气好,同时确实很会考试,很会做人罢了。

谁知道他上门一进姚华的书房,就发现姚华的书房堆满了书。

姚华的书房有很多架子,架子如同藏书库一样,一个个整齐摆放着。连装饰摆放的位置都没给留。偶尔有几盆绿色,全是放在了架子的最上面,或者窗台上。

这臣子愣怔被姚华带进门:“这么多书?”

姚华将人带到书桌旁的椅子那儿坐好,还给倒了茶。他听着自己今后同伴这般惊讶,笑了起来:“还成,我先生要求比较高,时常要我背书。”

这么多书。

那臣子心里嘀咕,莫不是全都要背?

等两人坐定,姚华才与这臣子说了一声:“前些日子听说要税改?”

臣子一听这话,顿时苦哈哈点头:“是的。”

“那回头我去多看看。否则数字要是出了差错,不是小事。”姚华这般说。

臣子忙点头。

两人关于税改再聊了两句。

所谓上头一句话,下头跑断腿。

夏煜和萧子鸿一样,很少会提出税改这一事,一旦提出了,基本上都是涉及了极为重要的一些举措的。因为但凡税改时常要改科,要考虑到地方情况。

交税又不仅仅是收银钱的事。

这上上下下可没有那么多银钱可以收,基本上还是收粮,或者收别的东西。

粮的单位要从石斗升合精确到勺,银钱的单位要从两钱分厘毫,中间还要算各式各样的折算率,年年有所变动。

有的地方收税,比如有桑田,甚至是将税交在丝绸上的。

而等到没有桑田了,这税要么折银,要么去采买丝绸,再或者就是等税改后再提出异议,参考开国时的会典再修改。

说来说去,都是些复杂又琐碎的事情。

上面一句话,下面牵扯的地方可真是方方面面。

臣子说了不少,见姚华都能应上,觉得有点奇怪:“段大人也教过算账?”

姚华点头:“是,那时候串着那一块儿的律法一道讲的。让我算了不少的题。有的不得不去查会典……毕竟黄册我也不能轻易去借调,要是能借,肯定就去借了。”

臣子一听,倒吸一口气。

黄册十年一造,一个州府的内容搬运都要百来人,还不能随意入库。姚华竟然区区一个人还想过去借黄册这种原始记录的东西,就是为了做题?

“你一天要看多少书?”他禁不住继续问了。

姚华看了眼书柜那儿:“基本一天一本,忙的时候就再说。现在十天一篇文章,写点关于近期看的东西。近来要去户部,估计就朝那个方向写。”

臣子想不通了:“……你哪里来的时间?”

“我又不怎么出门,多出来的不都是时间?”姚华还觉得奇怪呢,“我既然有这个天赋,不好好努力用上,难道还要转头泯然众人矣?别人能十天读一本书,我既然能一天一本,那就一天一本了啊。”

段九渊也爱看书。

他爹也总是翻看各种书。

难道到他这里,就凭着自己聪明,平白输给资质还不如他的老爹?

姚华很认真的说:“我爹比我笨一点,我爹说刑部姚大人比他笨,我可是六元及第,要是输给姚大人,太丢人了。回家会被冷嘲热讽的那种。”

臣子面无表情:“……”

刑部姚长青,他是知道的。

说聪明倒是一般,做事确实有点拼。

他心里头还在想,寻常人可能十天还不一定会读一本书呢。事情忙起来哪里有那个看书的空。别说姚华每十天还必须要写一篇文章,且绝不是普通写着感慨的文章。

聪明还勤奋的人,没法比。

难怪姚华在外的风评基本都是好的。

这人几乎没什么能让人看不过眼,说不过去的地方。尤其是众人还知道,他又不差钱,也不死板,今后又是道路一片光明的,根本就不会刻意去针对他。

臣子和姚华多说了一会儿,真的是受益匪浅。

临着走,姚华还送了他一小坛酒。

真的是非常小一坛。

姚华还笑着和他打趣:“我这儿再多可拿不出来,就送你尝一尝味道,再想要是随缘的,可别开口,开口我也没有。”

臣子躬身谢过:“够了够了,再多我也没这个脸拿。”

等臣子拿了酒回去,当晚就着一点小菜吃了喝了两口。

再喝了两口。

再喝了两口……

嗯?

怎么没了?

这位臣子呆滞看向自己那小酒坛:如果开口再去要,真的就没了么?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祈摩 190瓶;Kor 120瓶;Claymua 20瓶;时间的殇痕、一欧幽 10瓶;桃花笑尽春风再难觅、真的很困!!!、柚子 5瓶;椛辞 2瓶;张佳佳千层蛋糕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65章 番外二

六部每一个地方都极为重要。

翰林院也重要, 入了翰林知道的是大体的方向,入了六部知道的就会是更加具体一点的地方。

姚华这般想着, 走进了文渊阁。

文渊阁是京城的藏书库,是整个天下书最齐全的地方。

这儿只允许官员进出,不得损坏任何的书,也不能将书带出。

姚华来这里, 通常都是看书, 背书。

文渊阁这儿有不少的官员,基本上大多是翰林出身。他们平日里也都喜欢在这里看书。

不少人见到了姚华,都和他友善点了点头。

姚华便向他们一样点了头。

随后双方互不打扰, 各自看书。

姚华看书很快。

有的书是需要略读, 有的是需要详读。详细读的书, 又由于背书背多了, 很容易就给记下。这就像崇明教的孩子们自小学算账, 算多了, 随便报个数字, 加减之后他们都能脱口而出。

他很快就看完了一本写了户部近几年大事记的志。

心里头对里面记载的那些个大人都有了概念。

从什么位置后进入户部,后来又前往了别的什么部门。

其中各地又遇到过什么关联户部的大事。

包括了各地一些容易遇到的灾, 影响到户部资金超过预算的, 里头都有记载。

看完心中有了数, 他又朝着边上取了别的书。

等时间差不多了, 他准备朝外走。

再晚一点要关门了。

一排宫女按序走进文渊阁。

领头的宫女看着年纪还不大,带着一点浅笑领着人进门,见到每一位大人, 都先行礼。

姚华诧异看向她们,随后问了一声旁边的同僚:“文渊阁也给进女子了?”

各地的藏书库都有女子管理了,京城里着文渊阁不太一样,过往都不允许女子进入的。平日里整理书册都是由官员或是太监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