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放开那具尸体(119)+番外

作者: 乃兮/奶酪西瓜 阅读记录

“米价变动是一说,而这茶引一事又是一说。若不是茶引原本有疏漏,也不会因为米价变动而导致了茶商变茶寇。若是有人动了别的价格,这茶引一事还是会发生。谁能确保每一对象的价格都不出问题?”

说着说着,交锋的人便多了起来,不少人见皇帝在那儿听得认真,便恨不得都上前来说两句自己的看法。

董旭身为丞相,没动。

白斐身为将军,亦没动。

皇帝一个抬手,太监和侍卫一喊话,当下群臣收声。

“董卿如何看?”皇帝问董丞相。

董旭拱手出列:“臣以为袁大人此法不错,然而诚如先前有位大人所言。袁大人虽年少有才,可到底年纪尚轻。此法尚新,期间若是少有差错,他能否处理妥当,还颇为未知。”

“白卿?”皇帝又问白斐。

白斐上前:“臣只想说,潮州百姓质朴,本意不过是想要吃得起米,穿得起衣,住得了房,娶得了妻。这法子好,便用。有问题,我们就解决。上下齐心,有袁大人不能解决的,这朝廷上上下下百名官员难道也都解决不了么?”

董旭和白斐两人话中的意思,都是觉得袁毅这个茶引改制可以一试,然而他们对袁毅基本上都信心不足。不过董丞相是觉得由于袁毅不一定行,而这个改制要不要改,怎么改,需要再议。白将军是觉得怎么改都行,袁毅做不到,那就再找个官去帮他做到。

“嗯。既然方法不错,那就试试。户部有为吴大人似乎对这方面了解颇深……”皇帝这话的意思已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台下户部尚书立刻出列,替没有资格到大殿来的吴大人领命。

皇帝见户部尚书出来了,公事公办说了一下自己的意思,要派遣户部的吴大人前往潮州,看茶引该如何改妥当。

这一事刚说完,众人回到列中,心中还有诸多想法时,皇帝又问起了丞相董旭:“董卿的居养院如何?”

董旭上前禀奏:“居养院按照各地情况,由各地知府牵头进行已开始建造,吃食与衣物都有固定的要求,凡是进来入住,都要严格进行审查,审查后若有欺骗者,杖十五。”

皇帝微微点头:“嗯。”

居养院的事情,皇帝早就有所筹备,朝堂之上说过许多次,如今能一一落实下去,着实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此事关乎民生,着实是一件好事。

如今这事几乎要办妥,皇帝还是高兴的。

两件合乎他心的事情解决,接下去禀奏的便是小事中的小事,很快说了便过了。

早朝解决完了事情,皇帝便说了退朝,随后带头先行离开。

在一声接着一声喊着“退朝”中,群臣按序就班行礼退下。

白斐和董旭又是差不多时候出门。

上朝路中有人专门记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不许他们有半点殿前失仪,下朝则是没有管那么严格。以白斐和董旭的身份,都是可以骑马上下朝的,不过这刚开始的这段,到底还是要走走。

白斐走在董旭身边,问了他一句:“董大人以前可去过潮州?”

董旭目不斜视,端看着前方:“自然是没去过的。白将军若是现在去,看到的和以前恐怕也不一样了。”

白斐咧嘴笑开:“若是有机会,白某自然是会去看看的。白某还想去这各地看看董丞相的居养院。董丞相日日为民请命,这一举措可着实让人欢喜。”

董旭脸上和缓,说起这事也是明白白斐的意思:“董某以前见过饥荒,百姓只能吃草,草吃完了,吃土。土吃完了……唉……到底都是人命。”

白斐眼神望远,眼里没什么笑意:“是啊,都是人命。”

第92章 遇刺

潮州茶引率先改制。

各地州府,凡是有茶叶商榷的,都关注起了潮州变动。

上层人关注的是茶叶,下层人则是关注起了袁毅。一个兰中君子,一个很好的话本噱头。

潮州一时间再次出现在了天下人的眼中。

这事情除外,还有一件事,关系到了各个州府。

丞相董旭提议的居养院终于全面铺开,最大的州府建立了共计二十个居养院。这些居养院干净整洁,每日还提供吃食,每季还提供衣物。

天子下令,要让这天下百姓,不再受饥寒之苦。

天下哗然。

居养院限制颇多,然而世间贫苦百姓又岂止这数百的居养院可以解决的?流民、乞儿,每个州府都有不少。越是深入了解,越发现在高高在上人看不见的地方,贫穷无处不在。

姜子建看着面前的公文,看着心烦,直接往边上一扔。

他神情抑郁:“现在这些居养院想进来的岂止是不能自养的。劳心劳力得不到好,若是某日遇上某地饥荒、旱、洪……这些个居养院又要如何解决?”

隐患的问题着实太多。

尹主簿在边上回着他的话:“姜大人,这些个事丞相必然也想到了。这不是还有要满足各种条件才可进入居养院,定期各地还有严查么。”

姜子建眉头没有半点舒展:“这些都只有一时。天下事那么多,这件事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维持他的想法?再说,这里所有的开销都要地方解决。我有钱,所有州府都有钱么?”

尹主簿愣了下:“这……”

姜子建能够上应天书院,一路顺畅当到永州知府,家境和眼光都远非寻常人可以媲及。诚如他所说,他有钱,不仅有朝廷给的钱,还有自己世家给的钱。

可这天下还是有寒门出身的知州,或者是号召不起地方维护居养院的知州。

姜子建揉了揉额角:“官家颇为务实,不可能不知道这里头的疏漏有多大。如今百姓靠天吃饭,这几年老天爷是赏饭吃,这才能推行得了这个。可过几年… …”

尹主簿不理解:“官家如果知道有疏漏,怎么还会坚持推行这个呢?”

“为什么?”姜子建摇头,“因为这种事,迟早是要有人做的。做什么事情会没有疏漏?有了疏漏,就要去填。最后能做成什么样,却是要看人……”

尹主簿没懂:“迟早有人要做?”

姜子建和尹主簿说:“你说有居养院好还是没有好?乍听第一下。”

尹主簿当然表示:“那当然是好的。谁也保不准自己哪一天就……”

“这便是得民心了。这就说明居养院是好事情。就因为保不准自己某一天。”姜子建如是说,“这是好事,可真正变成好事,还要很长的路要走。这才是我们要头疼的问题。”

朝中上上下下每一个人都知道 养院是一件好事。

可问题太多,做起来困难,这才由丞相慢慢来推进,一直到如今才有了进展。

姜子建说道这个,想起隔壁的潮州:“……潮州可不仅这一件事,茶引改制也一样,牵涉颇多,动荡颇大。隐患多的是,袁毅才初上任,哪怕平日想法再多,这会儿也会吃力。”

袁毅到底还年轻,又是才到潮州,还不一定强得多许多地头。不少人习惯了旧制,一下子让人去接受新的法子,还牵扯到缴税的问题,问题颇多,执行起来也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