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929)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眼下的平叛虽还只是在益州境内打开了一个口子,并不代表着姚嫦她们就能凭借着这场小胜将益州南部彻底平定,起码还需要数年的拉锯纠缠,但已代表着一个事实——

赵昂这位牂牁郡太守的位置已可以算是坐稳了,不必担心随时会被南蛮势力清除出境。

此外便是,程昱既说,赵昂的夫人王异在擒拿孟获期间立下了战功,那乔琰也有了顺理成章为其敕封官职的机会了。

“替我写一封信送到益州,交到法孝直的手中。”

见程昱已备好了纸笔,乔琰开口说道:“南蛮既已有了破解的突破口,法孝直身上的压力也算减轻不少,眼下益州刺史与我等的关系尚算融洽,也暂时不需他做出什么监督盯梢的举动。故而我有一个额外的任务需要由他去做。”

法正听到这个又堆到他身上的任务会不会觉得压力很大,那是他要去平衡的事情,总归等王异的官职被提拔上来后,他确实有了分心的机会。

“牂牁郡和交州的郁林郡和交趾郡相连,我要法孝直派出些人手前往这两处,一旦交州有动兵行动,即刻飞鸽传信来报,同时我要他在适当的时候从牂牁入交趾,去接触那位交趾太守士燮士威彦。”

早已在她麾下任职的刘巴在去年成功通过了弘文馆的选拔考试后,曾经和乔琰谈起过那位接济了不少中原名士的士燮。

相比起一度为何进大将军府从属,又对宣扬道教情有独钟的张津,这位交趾太守士燮远比交州地界上的其他人有拉拢的可能。

他对时局的判断力和图稳的行事作风,也无疑是让乔琰的越界拉拢存在着可能。

既然现在赵昂这位牂牁太守已差不离坐稳了位置,由法正对着他们的邻居发出几句问候,也算是分属寻常之事吧?

说不定还能起到些奇效!

程昱回道:“此事我会尽快告知于他。”

交州的消息要想传递到长安,一条路是从荆州走,一条是先将消息送到扬州,由扬州送信鸽回返,另外的一条便是从益州。

相比于前两条路,自益州传递沿途过境都是乔琰能掌控的地盘,又不必穿越交州境内太远的距离,在路途上浪费时间,显然要更合适得多。

可惜随着扬州之变,乔琰以信鸽通传消息之事已对外传扬了出去,听闻袁绍和曹操那边也都陆续开始豢养信鸽,交州那头也应当收到了消息。

想来就算有商队作为掩护,要想将新的信鸽送入交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在现在还有其他的传达途径,也不算是太过失败。

这么一看,南面便暂时没有要乔琰太过关照之事了。

左慈和于吉都已经按照她的指示南下交州,来到了张津的地盘上,想必此时已经和他完成了接头。

荆州牧刘表在她将朱儁调走后正在开始收拢南部的势力。

益州南蛮的攻伐进度虽不算快但也堪称喜人,眼下也能分出多余的心神来留意交州这头的情况。

现在就等着张津那头先一步有动作了,而这样的动作——

绝不可能逃过乔琰的耳目!

有了这一份兜底的信心,乔琰便可以转向过问其他事项了。

比如说,随后要跟随她回返洛阳的人选。

她在向着刘虞请罪的时候就已经说到,她打算将卫觊的官职做出一番调动,放到弘农郡去。

一旦洛阳收容的民众数量超过了其所能承担的上限,荀彧便会将其中一部分人调度到附近的弘农,由卫觊来接手。

这样的调度在原本洛阳还是都城的时候操作起来不太容易,在如今却不算麻烦。

若非要算的话,还是弘农郡距离长安城更近些,在灌溉条件上也并没有比洛阳差到哪里去。

收到乔琰的这个调度指令,卫觊自然没有什么异议。

或许唯一还算是件麻烦事的也就是,原本由卫觊担任的右扶风将会由何人出任。

“此事交给陛下来决定就是,”听卫觊这么问乔琰并无犹豫地便给出了这样的一个答复,“右扶风也算是天子脚下之地,三辅之一,右扶风官职形同太守,若我才请完了罪,又对这样敏感的一个位置举荐上去了个人选,和在天子近前又设置了个监视之人有什么区别?”

卫觊其实觉得这话不必说得这般严肃。

但既然连乔琰都这么说了,他再做出什么建议也没有必要。

眼下的局势似乎对她来说不那么有利,需要处处小心,想来他们这些做下属的也该当谨言慎行才对。

怀揣着这等想法,卫觊直接将本还想说出的另一句话给暂时吞咽了回去,打算即刻回返家中筹备前往洛阳的行装。

但乔琰是何等敏锐之人,卫觊的这番欲言又止并未逃过她的眼睛。

“有话说出来便是,何必遮遮掩掩的?”

卫觊斟酌了一番后问道:“我想替二弟问询君侯一事。”

听卫觊提起他那个弟弟卫仲道,乔琰已意识到了什么,果然听到卫觊问道:“不知君侯麾下的女官嫁娶之事,是否要经由君侯的准允?”

卫仲道在乐平书院内就读已结束,因其早前身体不佳的缘故,并未回返河东郡,而是住在了长安,以便随时可以接受池阳医学院那头的治理。

数年间的调理倒是让他的身体好上了不少,起码应对寻常情况已非难事,按照张仲景所说,他那不足之症也大有好转。

于是他便想着,既有兄长在上,乔琰又已自扬州回返,何不趁机让兄长向君侯打探一二,不知可否准允他向蔡邕提亲迎娶蔡昭姬。

按说寻常的婚嫁之事只需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也够了,但蔡昭姬的情况显然不太一样。

她在乔琰麾下担任要务,虽在官职上不显,但其所负责的乐平月报和文籍刊印之事都至关重要。以卫仲道揣测,若她要出嫁,势必要告知于乔琰。

“仲道还让我告知于君侯,因他为家中次子,并不需支撑门庭,便是入赘也无妨,如此一来也不会耽误昭姬在君侯麾下出仕。他长于文墨,通晓书文,能协助昭姬整理文书典籍,编纂月刊。河东卫氏在早年间便已决意效忠君侯,绝不必担心他的身份带来麻烦。此外……”

“行了行了不用说了。”乔琰摆了摆手,忍不住笑了出来。

她都没想到会有人求亲求到她的面前,也不知道是应当说卫仲道和他兄长一般格外有眼力,还是应该说,自己在下属这里的积威在这数年间越发深重,以至于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但怎么说呢……

“我可不负责做媒撮合,既然是要向昭姬求亲,让他自己去说。也不必告知昭姬,他已经先来我这里征求过一次意见了。”

否则谁知道会不会对昭姬的决断造成什么干扰。

年轻人的事情交给他们年轻人自己考虑。

历史上的昭姬和卫仲道,因后者的早夭而分离,如今两人都已接近双十年华,若的确相配相知,乔琰也没必要对此做出阻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