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902)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再者说来,他那长子的年岁也不小了,总在地方上历练也不是个事儿,不若前来中央升迁,再外派出去做个太守,正好由他这个父亲送上一送。”

提到曹昂,袁绍的心思不由一动。

让曹操将曹昂给派遣到邺城来为官,他能做的,或许并不只是让曹操送质而已。曹昂是由曹操的妻子丁夫人给抚养长大的,其生母早亡,对于曹操来说便是嫡子与准继承人,若能与袁氏宗族之女联姻,势必让两家的结盟更为密切。

的确该当让他来一趟。

不过就像许攸也没将这等家务事如此直白地说出来一般,这种话就不必在邀请曹操前来邺城相商的信中说个明白了。

“即刻写信,就按你说的做!”袁绍看向许攸的目光中不无赞赏之色。

虽然许攸和其家人都有点贪婪的毛病,许攸也偶尔在酒后说话不大客气,但看在其确实能做实事的情况下,这点毛病完全可以容忍。

“此番若能抢回徐州,我必定给子远记一大功!”

许攸摇头道:“此非我一人之功,而是我等一同商定的结果。”

他说到这里的时候,在心中闪过了几分微妙的想法。

乔琰可怕就可怕在,这等压力临头之下,袁绍这边的谋士明明各自有着颍川系、河北系、南阳系等立场,此前还一度有过些或在明面上或在私底下的争斗,现在却已不得不抱团形成了一个整体,可乔琰那边呢?

北到幽州南到扬州,西北直到凉州的河西四郡,西南到益州的南蛮地界,已是辽阔到天南海北的疆土,却只听闻四方群英荟萃各显身手,少有听闻争权夺利跻身上位。

这只能证明一点,这位能压得住所有人的大司马着实可怕也可敬!

以区区二十二岁的年龄做到这一步,除了天纵其才也没有其他解释了。

他想到这里便已不敢多想下去,以免先自己灭了自己人的威风,见袁绍此刻已因他的这句话将目光朝着后头的几人看去,开口问道:“不知你等谁人愿为我往扬州一行,挑唆吴郡世家和孙伯符那几位同宗兄弟生乱,谁又愿意往青州一行,替我发兵南下,图谋徐州?”

郭图早为自己没能在袁绍这里立下多少功劳而焦虑了,一听袁绍此刻发问,想到沮授、辛毗在外,田丰已叛,审配在早前就有接替的安排,连忙回道:“扬州那边便由我来去吧。”

他对自己的本事还是很有数的,要让他看清袁绍的心思,顺着他的想法提建议,让他觉得自己是臂膀助力这种事情,郭图是很擅长做的,但要让他直接统领青州的兵卒,协助袁谭、蒋奇等人拿下徐州,他怎么想都觉得自己没有这个本事。

那还是选他擅长做的好了。

去扬州说动吴郡世家和孙氏的那些莽夫,在郭图看来可要容易太多了。

他在袁绍这里都能混出个风生水起来,还能在扬州失手不成?

想到田丰这个反面教材,郭图又道:“明公不必担心此番前往扬州有失,扬州不是并州,还不能算他乔烨舒的地盘。”

袁绍心中思忖,觉得好像也是这么回事,当即拍板道:“那好,便由你去吧,青州那边,劳烦仲治走一趟。”

审配随时会被他调度到北面战场上协助,或者协助进军河内的那一路对洛阳做出威慑,前去协助张郃,不适合前往青州。

许攸一向在他这里出的主意最多,也最能跟他说得上话,又要协助他应付与曹操的联盟,也不适合在此时被派遣出去。

这么一看,最适合去的也就剩下一个辛评了。

袁绍对辛毗有些微词,但辛毗辛评到底是他手下的助力,不宜打压过多,既然要对辛毗有所收敛着用,就该当对辛评做出一番高调的委任才是。

想来为了洗清兄弟之前的战绩,辛评也势必要对他给出个满意的答卷才对。

他也果见辛评朝着他行了一礼,回道:“绝不让明公失望。”

既已达成了这般统一的谋划意见,想到此刻军情紧急,袁绍便不考虑将这一番委任的内容再送往北面找沮授等人商议了,也不打算此刻在还未取得战果的时候便将消息在邺城朝堂上宣读出去,而是快速令人代为斟酌文辞写出了给曹操的那封书信,将其送了出去。

南下扬州的郭图和东行青州的辛评,也丝毫没有耽搁地从邺城出发离去。

袁绍满心想着的是,辛评和袁谭联手后,徐州各县望风而降,将会很快拉拢起一支对抗乔琰的势力,郭图必能三言两语说动扬州世家揭竿而起,将乔琰的人手驱逐出境,甚至给她扣上一个谋害孙策性命的黑锅,曹操也会抵达邺城和他结成儿女亲家——

身体便以极快的速度恢复了回去。

可就在两日后他能拖着病体起身而行的时候,又有一条加急的军报送到了袁绍的手中,消息依然来自徐州。

报信的信使一抬眼就对上了袁绍几乎要吃人的目光,下意识地便打了个哆嗦。

袁绍死死地攥紧了面前的杯盏,直觉这送来的消息不像是刘备被人救出、趁机翻盘这样的好消息,但再怎么坏的消息,他也不能干脆不听……

“说吧。”

那信使开口道:“徐州民众为刘玄德求情,包围了徐州州府所在的郯县,希望乔烨舒不要将其杀害,蔡伯喈似乎是早在乔烨舒于扬州有所动作之后便收到了消息,也来到了徐州,为出身吴郡四姓的顾元叹求情,披发赤跣来求。”

“然后呢?”袁绍的眼神已经随着这个意外到来的消息亮了起来。

此前许攸所说,刘备在徐州的声望极高,势必会给乔琰带来麻烦,好像已经在这一句话中展现出了端倪!

如此声势的求情,若是在他那青州军队挥师南下之际发动,当真是他的机会所在。

然而信使的下一句话却将袁绍才生出的希望直接打回了谷底。

“随后,她因徐州庶民之请愿,将陈元龙从囚牢中释放了出来。因陈元龙所说刘使君在徐州种种,决定将其免死,送往长安就一虚职。”

“但那吴郡四姓在她此前于徐州的调查中实属作恶多端,只念在蔡公求情的份上,将他们送往海上夷洲,只等改过自新后再将其放还。”

袁绍极力克制着自己的声线不在此时泄露出他的心绪,问道:“有此一遭,徐州民众是何种反应?”

信使老实回道:“他们说乔大司马能听民众之心声,又早有盛名在外,而今接管徐州,他们也愿听从其安排,徐州典农校尉陈元龙跟随其前往司隶治理洛阳,刘使君能至天子麾下善终,他们心愿已了各自退去。”

似乎是生怕袁绍受到的刺激还不够一般,他又加了一句,“我北上回返冀州前,徐州已在鲁子敬、贾文和等人的统筹下开始布置徐州对青州方向的防线了,民众无有拦阻。”

徐州眼线所写成的徐州战况和后续,都在此番信使的到来中原原本本地记载在纸张上,一并朝着袁绍呈递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