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733)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一旦旱灾的环境适合于蝗虫的繁衍,它们就会以匪夷所思的速度繁殖起来。

春旱往往会促成蝗虫在夏季的第一轮繁殖,形成夏秋之交的蝗灾,倘若旱情依然没有缓解,就会在两个月后形成第二轮蝗灾,直到外界的气温不再适合于蝗虫卵的自然孵化。

如今没有条件用什么有机磷的农药将蝗虫给直接杀灭,也只能从两个方面着手了。

一个是让蝗虫卵没有合适的孵化条件,一个是让孵化出的蝗虫若虫被其天敌给消灭。

“都安排下去了。”程昱回道,“我现在越发明白,君侯在当年条件还没有那么苛刻的时候就开始设立乐平月报,到如今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光熹年间,乐平月报就已经从并州朝着凉州推广,到了建安年间则随着刘虞的登基,变成一种被认可为官方刊物的存在,进而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度。

当竹纸这种价格低廉的纸张随着汉中到手,被一批批地生产出来送往长安,乐平月报的发售价格还被进一步地降低。

又因长安城中画院的成立,其中的配图变得更加丰富,让不识字的百姓也逐渐适应于这个东西。

他们每月买上一份放在家中,连蒙带猜地看其上的内容,也觉得自己是在更加接近上等人的生活。

也正是因为这种习惯,让他们在乐平月报三月刊的发行中,并未意识到这份月报的发行量出现了陡增,只是发觉这次出售的价格又往下压低了几分,购买起来更不心疼了。

倒是有些敏锐的人在将报纸拿回到家中后和左邻右舍对照了一番,发觉往日里报上的绘画差异不见了,没法让他们再从中比较出来哪家买到的报纸画工更好,但很快,他们就被报纸上的内容给吸引过去了心神,没有多余的心力考虑那个问题。

以往的乐平月报中都有着六个板块,即便是偶尔因为主题的缘故要做出调整,也大多只是将其中的某两个板块进行合并而已,从未像是这份三月刊一样——

整个版面内的全部内容几乎都是和旱灾与蝗灾相关的东西。

常林按照惯例在上党郡为民众讲报。

不过随着这几年间的变化,围拢在他身边的民众不再像是田丰当年看到的样子,都只是听着他说而已,现在在这些人的手中也拿上了报纸。

所以当这份新的报纸到手,当即有人发出了惊呼:“呀,蝗虫!”

在这份报纸上的扉页就印着一只结构绘制得尤为清晰的蝗虫,甚至标识出了它各部位器官的名称。

早年间蝗虫还被人以蝗神相称,人人都知道它对于庄稼所能造成的破坏力,却并不敢对其有何种深入观测的行为,如今倒是被人以这种方式给揭穿了。

而在蝗虫下面画着一幅图,正是田地中布满了蝗虫卵的状态。

边上是一句已经不需要常林对他们给出翻译就能看明白的话——

在最为极端的情况下,一丈见方适合于蝗虫繁殖的土地里可以有四万个蝗虫的卵块。

如果以为这代表着是四万只蝗虫,那就大错特错了,只因在一个卵块中可以达到五十枚以上的蝗虫卵。

“怎么……怎么会有这么多?”众人面面相觑,都有点怀疑报上的这句话出了错。

可乐平月报从被创建出来到如今,在各种科普的知识和对成果的汇报上都没有任何夸大其词的成分,现在又何必在蝗虫的数据上造假,让看到这份数据的人无端为此感到恐慌呢?

何况,这也只是在描述中最为极端的情况,可能在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到这样的程度。

果然下面便写到,像是按照他们平日里翻整土地的情况一样,让土地用耙给捯饬到松散而不是板结的状态,也按照秸秆焚烧还田的方式操作过,那么这个数据可以降低到以上的十分之一。

他们顿时又松了一口气。

常林扫视了一圈他们的表情,很想说一句,就算只是十分之一,但从原本的二百万变成二十万,依然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额。

不得不说,蔡昭姬在编写这份乐平月报的时候,玩了好一手文字工夫。

这种逐层降低的数字,在给民众传递信息的时候,远比寻常的条条框框陈述,更能给人带来印象深刻的记忆效果。

在下一页中,报纸上以生动且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蝗虫孵化的有利条件之一做出了一个明确的阐述。

为何蝗虫更喜欢产卵在板结的土壤中,因为这样的环境缺水。

在乐平书院从光熹年间就开始进行的对比实验中发现,含水量只有百分之十的土地最适合蝗虫的孵化,所以各位可以将自家的田地土壤用烘干的方式进行一番测算,判断其中的含水量到底有多少。

当然,土地根据作物的不同并不是含水量越高越好的,还是要按照作物进行调整,只要别轻易出现这种百分之十的环境就好。

三州境内的主要水渠工程干流也都已经在图幅上做出了标识,用于支援原本距离水流较远的田地。

但其中仍有部分顾及不到的,需自行查漏补缺。

断掉了这一项有利于蝗虫孵化的条件,一丈见方土地上可能孵化出的蝗虫数量会再削减到之前的十分之一。

“那就还剩下两万。”在常林身边的孩童算道。

这个数值还是不低,只是比起方才,可算是让人觉得有希望得多了。

第三页中提到,在此时蝗虫还没有集结成群,甚至还没有以成虫的方式存在,依然可以利用蝗虫的习性来对其进行克制。

从植物上来说,豆类、苜蓿以及林木都可以阻碍蝗虫的繁衍。

林木姑且不提,豆类和苜蓿在如今都是有市场的,在今年减少一部分黍麦的种植,转为种上这两件东西亏不了太多。

前年五月之末,乔琰将那些因限酒令而来的世家召集到长安来,向他们提供了酱油的配方,到了年尾,这东西就在各州一炮而红。

田中收成渐好,人也有了享受美食的欲望,只需要稍微支出一点钱就能买到酱油,让自己的伙食改善一个层次,何乐而不为呢?

在其中尝到甜头的酱油生产铺面便难免开始对外收购黄豆。

毕竟,让农人以田中间作的方式种上一点黄豆,比起他们自己将大块的土地用来种植此物,还是要成本低廉不少的。

黄豆显然很有市场,苜蓿呢?

同样有。

早在数年前就从丝绸之路上被带回来的汗血宝马,与并州和凉州地界上的良驹□□形成的后代,正是在茁壮成长的时候,其所需的饲料中,苜蓿就是相当重要的一种。

因此,州府也时常会对外征收一批苜蓿,以品相优良的为佳。

这也不是一项亏本买卖。

“这两件东西可以种,为了防灾还可以先多种些,反正去岁的存粮也够今年吃的了,尽量保证今年的收成才是要紧事。”有人在边上算了笔账后,得出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