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732)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做出这些筹备工作的也并不只是关中,还有并州和凉州。

伏寿年纪虽小,却已在关中跟毕岚实践水利工程长达两年,又在之前有过水文考察经验,在乔琰的力荐之下,她便被调回了并州直接担负起此地的水道督查职责。

而凉州这边的事务,则交给了贾穆。

在这种明确的分工之下,任何一地出现了异常的情况都可以尽快报告回到中央。

乔琰这边没停歇地度过了这个春季之前的筹备期,其他地方也没有歇着。

只不过和她这个积极筹备旱灾的情况不同,扬州这边是在备战。

就像淳于嘉所知道的那样,孙策预备在开春正式讨伐黄祖!

先前平定会稽郡的军队,已经全部正式推进到了豫章郡的地界上。

孙策对这一战的信心可谓昭然。

从他这一方的士气到军队实力都远胜过黄祖,哪里有什么失败的道理。

这一战后,他必定要斩黄祖于马下,一报父亲当年被他算计入埋伏的大仇!

他整装步出了主帐,却见与他同在豫章的周瑜望着天色,脸上露出了几分凝重。

“公瑾在担忧何事?此番出战我必不会行孤军深入之举,近日晴日尤多,更不至为天色所扰,豫章乃是扬州地界,也无有地形为人所趁之情形,此战之中的胜负实已分明!”

孙策的这番自信也不是自傲,而是对眼下局势的一番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

当年董卓将黄祖给安排到了豫章来当太守,作为乔琰为孙策请封会稽太守的制衡。

黄祖离开了荆州地界,宗族势力对他所能提供的支援必定随即大打折扣。

若是他能果断一点早早退回去江夏境内,而不是继续在豫章郡中和孙策对峙,说不定还能多活一些时日——谁让孙策现在还顶着长安朝廷所敕封的扬州牧的身份,起码在短时间内绝不会做出随意打破规则进犯荆州的举动。

可豫章……

身为扬州牧,孙策对此地是有督辖领导的权利的。

而孙策也早已在扬州境内羽翼丰满,又哪里还是当年那个将前来扬州当做自己迫不得已选择的少年人!

此番谁也救不了黄祖!

周瑜朝着孙策看去,便看见对方脸上坚决的破敌之意,让人不由为他这等意气风发的气概而感染。

他回道:“我担心的不是黄祖。”

黄祖不可能会是他们的心腹之患。

若非扬州境内的山越和世家势力都在背后给孙策扯后腿,这种宗族林立的情况也确实是南方的特色,黄祖早在去年就不可能还留着性命在了,又哪里会等到今年。

好在而今,扬州在新耕作之法的助力下产粮增加了不少,即便对着长安朝廷进献了不少数额,留下的也足够作为孙策招募兵卒所用。

他在此地所得到的支持日益增多,一旦拿下豫章郡,他便能成为真正的扬州之主。

只是眼下有一个问题,让周瑜不由陷入了忧心。

“伯符,南北气候不同,你我都知晓,北方的春季是少有降水的,倘若秋冬少雨,春日的风天影响之下再少雨水,也确实是时有发生之事,可我们身在扬州啊。”

江南一到天气回暖之时,总是不乏雨水的,但眼下已是三月春耕之时,雨水却尤其稀少,近日更是连续的晴天,放在作战上确实是好环境,放在民生上却绝不是!

尤其是,扬州这边的作物是以稻米为主的,对水的需求远比北方的黍麦更多,这种旱情眼下还可以依靠着南方的水网纵横来缓解,可若是旱情继续下去,又该当如何呢?

要知道,伏旱在江南地界远比春旱出现的可能性更高!

周瑜喃喃出声:“或许,长安那边的预测和种种筹备都是对的。”

那场此前还被他们当做了闲谈话题的长安争执,在此时已经显示出了其中一方举措的必要性。

旱灾将至啊……

第289章 人定胜天

江南地界尚且会有这样的感觉,更遑论是北方。

自三月里未有雨水落下,袁绍都不免警觉了起来。

元月里乔琰和淳于嘉关于是否要出兵这件事发生争执的时候,袁绍还眼瞧着长安朝廷这边看过一轮笑话。

虽然最后是以乔琰的决定胜出,淳于嘉也因为当街被气晕这件事自己请了病假,直到一个月后才重新回到朝堂上,袁绍还是觉得,闹到这个地步,无论如何也显得乔琰很不体面。

他也难免觉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去年的舆论攻击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乔琰的这种暂缓出兵决定,有那么点欲盖弥彰的意思。

但现在不同了。

乔琰可能确实是出于天时的判断才做出的那番举动!

对北方而言,三月的春雨若是能够落下来,那就该当算是春雨贵如油,反正历年来春日少雨的情况也不少见。

可结合着秋冬季节的少雨、沮授之前觉得天时不妥的揣测,再加上乔琰的举动,袁绍也有点坐立不安了。

按照眼下的情形看,其实还不到旱灾的地步,但袁绍觉得,某些时候可能还是相信一下对手的判断为好,毕竟他确实通过偷学乔琰这边的成果取得了一点进展。

他朝着沮授问道:“我们现在来修建水渠,并行蓄水之事,可还来得及?”

沮授用沉默回答了袁绍的这个问题。

到了春耕时节再来做这件事,无疑是有点晚的。

但这也不能将责任全部推卸在袁绍的身上。

即便沮授也有觉得气象有异样,然而从去年的年中到年底的这一段时间里,他们一面试图给长安那边制造麻烦,一面也觉得,这些拖后腿的因素或许并不能阻止乔琰在今年兴兵。

为此,整个冀州和青州地界上在农耕屯粮之余的空闲时间,几乎都在操持军事演练,并未将有些本可以跟上的基础建设填补上去。

要到现在才来新修,只怕是来不及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观望气象之余,确保各地的农事不会因为缺水而引发动乱。

同时效仿乔琰当年在乐平修建龙骨翻车的情况,对需要重点照看的区域进行补救。

“龙骨翻车这样的东西,在只着眼于小范围,灾情又没有严峻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还算是急救之物,但既能早早筹备,就更当考虑长远之用了。”收到邺城那边的消息,乔琰评价道。

以在场的程昱、郭嘉等人听来,乔琰这话里倒是没有冷嘲热讽的意思。

谁让旱灾这种东西,虽说确实是两方势力之间拉开差距的重要节点,说到底受苦受难的还是那些民众。

若旱灾真要连上接下来的夏秋季节,一如光和六年的情况,那便是足以酝酿出黄巾起义时期民怨沸腾的灾难。

“旱灾也不能只当做旱灾来看,其他安排都吩咐下去了吗?”乔琰问道。

比起旱灾,并发的蝗灾才是乔琰越发要防备的事情。

现下这春日的气温日益升高,也到了田中蝗虫卵自然孵化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