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436)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言外之意,他在幽州苛尽心力从事治理,并不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成为一国之君,只是希望积攒州郡的力量,迟早有一日能够还都于洛阳。

到底是支援的哪一个天子姑且不论,反正不是他自己。

可按照许攸的方法,若是这种言论甚嚣尘上,又有人恰好在此时希望他能去规劝乔琰的举动,莫要打着夺回天子之名,行越矩之实,刘虞会不会出于自己名声的考虑而选择前往呢?

会去的可能性非常高!

许攸又道:“明公不必令天子册封刘伯安为凉州牧,只需令刘伯安之子刘和暂代幽州牧权柄便可。”

若真给出了凉州牧的位置,那才难免要让刘虞觉得此举不妥。

居中调停,才能让他以一制约者的身份前往。

袁绍赞道:“便依二位所言。”

刘和一度为刘协伴读,去岁洛阳被攻破后,董卓携带刘协外逃之时未能顾及将他带上,也随着邺城朝廷的建立而来到了冀州,与袁氏子弟的关系不差。

以刘和暂代幽州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给了袁绍插手幽州事务的资本。

他转向沮授,说道:“请先生说第二件举措吧。”

沮授回道:“请明公延请郑康成前来邺城,重启太学,同时——”

“请涿郡中卢公乡里弟子,并汉滨荀公避祸之时所收弟子,齐往凉州为其师请命。天下大儒,于党锢之祸间已损失不知凡几,乔并州若贸然进取长安,卢公荀公性命必然不保,恐为大憾。”

“众弟子不为劝其不战,只为劝其静候荆州方向分出胜负,可再出一军攻伐长安之时,待万事稳妥再战。”

卢植与荀爽必然是希望乔琰直接出兵的,可董卓绝不会让他们的这种想法传递出去。

这也就让这种舆论声讨的方法有了可行性。

何况也正如沮授所说的那样,这些被请去奔赴凉州的子弟可不是阻拦乔琰打董卓,救回天子,而是希望她再等一等,确保能快速拿下董卓,而不至让名士牺牲之时再战。

可荆州刘表和孙坚朱儁等人之间,到底要多久才能分出胜负,这也不是一件可以轻易定论的事情,袁绍甚至可以在其中插手,做出些行动来。

但从明面上,他只是将青州大儒郑玄请来了京城,将已经荒废了一年有余的太学开办起来,作为其中的主事者而已。

这甚至是一项继续收拢士人之心的举动。

这两道举措落下来,乔琰若要想携征讨韩遂成功后的大胜之势进攻三辅,起码在一年半载之间都是不可为的。

若真这么做了,她原本汉室忠臣的身份,就站不住脚跟了。

以沮授所揣测,哪怕乔琰并不像她所表现出的那样为先帝孤臣,而是以汉臣之名,行割据之实,也绝不会在此时做这等自毁长城的事情。

他话音刚落,袁绍便拊掌而起,朝着沮授行了一拜谢之礼。

沮授这两项建议,不只是拖住了乔琰的举动,更要紧的是,这两项举动的背后,都是在为他那雄踞河北的计划继续添砖加瓦。

这才是最为顶尖的谋士所应当表现出的素养!

他袁绍有此等谋士,何愁大事不成!

第166章 刘虞到来……

既已定下了方略,袁绍倒也在此时称得上是雷厉风行。

许攸提出的“以舆论方式迫使刘虞暂时离开幽州,前往凉州阻遏乔琰攻伐之势”的办法,正是对沮授所提出的大方向的补充。

袁绍当即让人去将其执行了起来。

这并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在如今这种天灾横行的时候,幽州的汉民与乌桓人都是真心实意地觉得,若是刘虞掌权能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他们还真能支持他登上皇位。

袁绍让人刻意引导了言论后,哪怕刘虞已经公然对这种谏言提出了反对,也并没能阻止这种私下里的声音愈演愈烈,直到传递到他的耳朵里。

昔年皇甫嵩平黄巾的战功在手,又有早年间声望的时候,也曾经面临过这样的拱火抉择。

但当时的大汉天子没到一年就将皇甫嵩从冀州境内调走了,又削弱了他手中的兵权,这种支持的声音至多不过是在童谣中还残存着一星半点,能让人窥见彼时的情形而已。

可刘虞要面对的情况不同。

汉室中央声望的衰颓,让幽州地界上此等言论的甚嚣尘上,甚至会被人怀疑是否是他自己在有意放任这种声音。

刘虞待人宽和,自己也不是个很有胆魄决断的人,为这种遏制不住的趋势所裹挟,他心中别提有多发愁了,生怕自己从一个赶鸭子上架的平叛州牧,在已经突然变成先帝的托孤大臣后,现在又要突然被人说做是早早对皇位有所觊觎。

也正是在这样的惊虑处境下,他收到了刘辩给他的请托。

信中写道——

【而今天下二分,民不知以何人为主,故而处西境者面西,处东境者面东,此为寻常事,朕虽心焦,无有怪之。

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民有所忧,朕有所念。

凉州地处边陲,羌人内寇,杂聚而居,已循百年常例。故太尉段纪明,一度以绝灭东羌之法涤荡凉州,仍不可根治汉羌之斗,今又有乔并州先登高平,后破金城,先后杀戮者以万人计,虽有进取长安之必需,仍不免为边陲隐忧。

朕听闻刘幽州以仁治边地之乱,期年之间已见民生和乐之景象。汉羌易物于胡市,共为一家。敢情刘幽州往赴凉州一行,为西凉子民一解困境。

皇弟遭董卓劫掠至于长安,朕心中亦忧。

如乔并州能长驱直入攻破长安,不必阻拦,若其中隐患重重,望刘幽州以先帝托孤之意为己任,一尽劝阻之责。】

刘虞看着眼前这封信良久,不由长叹了一口气。

他不是个蠢人,不会看不出这封信与其说是刘辩写给他的,还不如说是袁绍写给他的。

而幽州地界上的这些声音,到底是民众顺势而为,还是有人在背后煽风点火,他都活到这把岁数了,也不会一无所觉。

可在这种几乎被人架在火上烤的局面中,他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确实是暂离幽州。

一来,幽州今年的丰收正在眼前,有田畴制定出的种种规范,也出不了什么大问题。

二来,凉州那头的情况若真如刘辩在信中所言的这样,他只怕还真得走上一趟,看看到底出了何事。

如若乔烨舒真是打着救援刘协还都洛阳的借口,在凉州境内行逾越大汉形制之事,他身为汉臣,且为大汉宗室、托孤重臣,势必要将她拦上一拦。

只是让刘虞并未想到的是,与他一道前往凉州的并不只是他自己的随从,还有一行士子。

听闻这些人乃是为了卢植和荀爽等人不至为董卓所害,恳请乔并州谨慎发兵,刘虞明面上并未说什么,心中却不由泛起了嘀咕。

这好像并不像是巧合,而更像是有人刻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