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111)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她说的是:“琰自冀州而返,过虎牢度洛水,终抵雒阳,忽闻有人言,黄巾之乱,乱在地方,需重启州牧,约束四方,为之一惊。”

乔琰到底有没有惊的,他是不知道,但他许劭一看这开头又看到这篇名为《州牧封建论》的时候,是着实惊了。

起码在杨修和乔琰的策论被送到他的面前的时候,他是着实没想到会见到这样的一篇策论。

而她的第二段便是直接切入了正题。

“需知州牧与封建同,周有天下裂土而封,邦群星罗,轮运辐集,奈何其合则为朝觐会同,分则无君君之心……”

这竟然是一篇驳斥州牧之说的策论!

别说许劭没想到会从她这里摆出了这样一篇特别的文章,其余几人也没想到。

在刚被许劭喊过来的时候,他们还当乔琰是写了什么孩童之言,可在当真看到眼前这篇文章后,他们也都跟许劭一个表现了。

这……这竟是个孩子能写出来的?

杨修不会错认在他和乔琰走进来的时候,这些个在座的名士都表露出了一番惊叹的目光,但他可以确定,这些目光绝不是给他的,毕竟他也就只得了个捷对之才的评价而已。

这也让他越发心痒难耐地想要知道,乔琰到底都写了些什么东西。

在与几人问好后,他拱手问道:“小子鲁莽,可否一观乔侯之作?”

得了乔琰和许劭的同意,这份帛书终于出现在了他的手上。

他倒是不像是许劭一样,先从第一段看起,而是一眼就看到了此文的标题——《州牧封建论》,也直接扭头就朝着乔琰问道:“你怎么想到写这个的?”

乔琰只淡淡回道:“有感而发而已。”

但这话骗骗杨修也就算了,事实上说有感而发,多少是有些不恰当的。

策论策论,看上去这份投递出去的策论是个自命题的作文,但也不尽然如此。

看看在场之人都是谁,又都是个什么身份,无疑会大幅度地缩小她此番策论能写的范围。

被那文士提到的进入鼎中观中的人都有谁?

韩融、陈纪、王谦、边让、王匡、陈琳、许攸……

无一不是当世名士!

而这些当世之名士现如今最大的一个共同点便是,他们都效力于何进的麾下。

当然这种效力并不意味着他们是被何进的“折节下士”所吸引,诚心诚意地为他谋划,而是因为——

一来,党锢之祸刚刚解除,他们都需要暂时寻求一个庇护之人,以得到这个重回仕途的缓冲时期。

被三公征辟是一个选择,比如说给予了荀彧王佐之才评价的何颙,后来就被司空府征辟为从事,更在三府议事中得到了主导地位,再比如说此前被太尉杨赐在朝堂之上举荐的黄琬。

但三公的位置更替废止实在是一件过于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四方乱象未曾彻底平复,近年来的天灾也并不少见的情况下,若是当今天子想要为某个灾害找一个背黑锅的,直接就会让三公之一罪己请辞,当然以刘宏这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情绪,直接因为立场纠纷把人弄下去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何进这个暂时不会被从高位上拿掉的外戚大将军,就成了这些士人的首选。

二来,何进权高谋短,极有可能能成为他们诛杀阉宦的得力“工具”。

这就是在场这些人的共同之处。

既然来都已经来了,又要从这些人口中得到一个美名,有功利的想法在乔琰看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她也并不觉得“投其所好”四字是什么羞于启齿之言。

但这个投其所好必须投得恰到好处,比如说——

她不能说自己也要跟着诛杀宦官。

这种直接在阵营层面上的示好对她没有半分好处。

以许劭那月旦评的名声,乔琰要想服众,这篇策论就是必须被展示出来的。

那么写这种近乎激进的东西,看似讨好了士人阵营,却也让刘宏生厌,甚至可能让她本已经到手了的县侯位置,会因为明天左脚先迈进洛阳城而被废除。

她先前和毕岚之间的攀谈关系,也等同于彻底作废。

所以——

她可以适当在这篇策论中展现对于何进立场有利的东西,却绝不能直接把自己打成了党人。

换句话说,她需要驳斥一个对何进来说不利的东西,但也不能损害到刘宏的权力平衡,最好还要传达出一个大汉忠臣的立场。

有没有这样的命题呢?

有!

正是她写的驳斥州牧制度!

这是唯一一个对何进没有好处,对士族未必有好处,对当今天子存有隐患,也正好在此时被宗室提了出来应对四海乱象的制度。

在舟行于洛水抵达洛阳的路上,乔琰就从毕岚这里听到了这个消息。

别看从杨修的角度来看,乔琰的落笔书写洋洋洒洒,颇有一蹴而就之感,可她在评判此番的“评委”的身份立场的时候,在一念之间思绪早已经转了不知道多少个弯。

何况她并不只是跟杨修这个真儿童之间存在年龄上的区别,还有着站在后世角度看这个问题的天然优势。

因为在另一个时代曾经有过相似的情况。

建中之乱后,唐朝历经唐顺宗,到了唐宪宗的手中,天子权威衰弱,各方藩镇割据,柳宗元于永贞革新失败后,写出了一篇抨击恢复分封制声音的文章,名为封建论。

唐末的藩镇割据和汉末的州牧制度像吗?

有些相似但不尽然相同。

可有一点是相同的,安史之乱与建中之乱后的节度使独立于中央存在,唐朝甚至毁于节度使朱温之手,而州牧制度给予了各州州牧募兵与独立统辖的权力,也成了促成汉末诸侯割据的最后一把火。

柳宗元借助《封建论》一文打击维护分封制的说法,也针对的是藩镇,乔琰也未尝不能从中借鉴,明面上骂一骂分封制,实际上针对的是近来重新在朝堂上提出的州牧制度。

她写这个命题会得罪的人只有一个,就是现在对恢复州牧制度最为积极的太常刘焉!

可骂刘焉根本不会给她带来什么本质损害。

汝南袁氏门生遍布天下,位居三公,在如今的时间点上,袁氏根本没有割据一方的念头,天子刘宏的第一批州牧也只会给刘表、刘焉这种大汉宗室和皇甫嵩这等手握兵权也恪尽职守的绝对忠臣,而不会给才从党锢之祸中恢复元气的袁氏宗族。

州牧制度或者分封制度对袁氏现阶段没有任何好处,他们不会在意乔琰的这番言论,反而会觉得她说的有理。

何进身为大将军,开府募士,风头无两,自然也不那么喜欢州牧制度,虽然他未必会阻拦此事,但如果有人替他去做了这件阻拦的举动,他不会反感,甚至会觉得对方跟他之间没有矛盾,有拉拢的可能。

而最广泛的士族群体,在他们簇拥在何进身边,要将这把诛宦的利刃磨得又尖又利的时候,确实有必要反对这个时候有其他的刀从何进这里瓜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