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1103)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但正在他迟疑于自己该当如何回答之时,有一个人先站在了他的前头。

沮授朝着乔琰行了一礼,说道:“请陛下效昔年凉州与徐州之事吧。”

凉州之事,便是以民众状告之法,处决汉阳四姓之中的当死之人。

徐州之事,则是刘备在百姓的求情之下保全性命。

这确实是最公平,也最能给冀州百姓一个交代的法子。

当这句话是从沮授的口中说出之时,也就更有了一番执行起来的名正言顺。

此时已不必多问,沮授到底是出于对儿子尤有一份保全之心,还是他终于因看透了此刻的时局而愿意对乔琰做出几分配合,总之这对她来说是个好消息。

效力于她麾下的崔氏与田氏,以崔烈崔钧和田丰为代表,其实也隶属于河北世家的行列,若是对其当真奉行斩尽杀绝之道,也是令内部取祸生乱。

倒不如,杀一批,留一批。

而这些留下的,却还要因那出“私事”为她打工效力,直到袁绍数完这还债米粮为止!

身在邺城的百姓早在此前都城封锁之时就已感到了莫大的压力,生怕即将到来的战祸会将他们也给卷进去。

当听闻大雍兵马到底有多少之数的时候,他们更是早已做好了要被调拨入守城队伍之中的准备。

战事无情乃是常态,大概他们是难以存活了。

然而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大雍军队攻破城关的速度会有如此之快,根本没有给邺城守军以增兵扩张的机会。当他们一个个瑟缩在屋中生怕迎来灭顶之灾的时候,却又从这些入主此地的兵卒这里得到了一个令他们异常宽心的消息——

军马入城,不得有冒犯城中民众之举,违者以军令论处。

在袁绍这些躲藏入街巷之中的“叛军”被擒获之后,他们更是获得了一份暂时的宁静。

但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他们会在三日后听到这样的消息。

当街巷之间的铜锣响起之时,他们便听闻,这邺城朝廷的皇帝,因其并非循礼法而立,又未有治民之能,由大雍陛下议定,将其当众出斩,以示天下再不分二朝,唯有大雍才是这正统国号。

处死前朝天子之事,对于这些邺城百姓来说,简直是头一次听到的奇闻异事!

但显然还不只是如此。

这邺城之中原本发号施令的大将军被困于囚牢之中,每日除却两餐饭食和入睡之外,将以数米为业,以示粒粒辛苦,入库不易。

而这冀青二州地界上的世家子弟连带着汝南袁氏族人,将于刘辩被处斩之地,为期一月,接受二州百姓指证控诉或是求情得免。

若行事无端,便将其压赴刑台处死,步上刘辩的后尘,去与那位伪朝天子作伴。

而若是其确有其才,便先为大雍军屯劳工三年,以赎其罪责。

“以此法行事,总会有人介于当杀与不当杀之间,就此蒙混过关的吧?”郭嘉望着远处的这片人群簇拥而来的情形,不由摸了摸下巴感慨道。

乔琰负手而立,也正看向那个方向,回道:“水至清则无鱼,这也无妨。就算真是如你所说的蒙混过关,在经由军屯三年的打磨中,也该是另外一番面貌了。何况——”

“三年的时间,已足够让他们在重新走回外界的时候明白一个道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局之中,他们但凡有一点落后,便会彻底掉队。而这天下之间的聪明人,也并不只是会从他们这些世家子弟之中被挖掘出来的。”

郭嘉颔首:“这话说得倒是也对,那么我便提前恭喜于陛下了。”

三年之后的沮授审配之流到底能否成为乔琰的下属,在此刻大雍的人才济济之中并不那么重要,可以预见到的是,河北地界上的势力,将遭遇一场暴风雨一般的大洗牌了。

而在这番风浪中处在弱势的河北世家,为了能减轻还粮的压力,必须紧随着乔琰的脚步,成为她麾下的可用之才。

偏偏,这无论是协助于袁绍还债还是依照乔琰旧例行事,都是出自他们自己人之口。

多么荒唐可笑!

但或许,眼前场景里更为可笑的,是刘辩被推上刑台之时,已然是一副半疯半癫的状态。

他好像还沉浸在自己尤为天子的梦境之中,在看到台下前来围观的好事之人时,还以为那些是听从他号令的下属,竟身着囚衣朝着他们做出了个平身的举动。

但很快,他就被押解他的士卒给扣押回到了他该当去的刑台之上,被牢牢地捆缚在了那里。

对他的身不由己,乔琰或许有过几分同情,可惜,他和刘协刘虞不同。

若是让他活着,迟早要惹出麻烦来的。

更不必说,比起刘辩,更值得同情的,显然是那些直到此刻也不知天地几何的黔首。

午时的日光已在此时以一种异常灼灼的姿态,映照在了这片邺城的土地上。

当刀斧落下的那一刻,郭嘉听到乔琰用一句话作为了对刘辩之死的总结——

“这是大汉彻底落幕了。”

第426章 行将班师

虽说在乔琰登基之时,便已是汉雍二朝交接,乃是属于她的时代彻底到来,但在邺城朝廷彻底覆亡之前,这天下到底还会存有几分不同的声音。

汉朝屡次的力挽狂澜,总还会让人留存有什么绝地翻盘的希望,而刘辩的处境,也无疑要比光武帝早年起事之时的局势好上不少。

谁又知道他会不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呢?

不对,若是按照现在的时间,还没有东山再起这个词,就算后世再有谢安,也绝不会是出自于东晋的谢安了。

当乔琰此刻总摄天下之权后,她也绝不会让五胡乱华,永嘉南渡之事发生了。

“令人去将刘辩的尸体下葬了吧。”

在她方才于朝堂之上的话中,她不承认刘辩这个弘农王的身份,只认为她所册封出来的山阳公和安邑公,但当她已经彻底踩灭了大汉的最后火种后,给对方一个体面也无妨。

再不往回收一点,那些还正在等待审判的河北世家子弟,只怕都要以为她是董卓了。

但对于战败的一方来说,河北世家受到的待遇实已不能说是太坏。

早年间便选对了人,任职在她麾下的河北世家代表里——

崔琰早在她为并州牧之时便为并州督邮,以其“有青松之操”的品行来督导并州民众与官吏,随着乔琰成为天子,崔琰一面继续跟随郑玄潜心学问,一面也领了尚书台的官职,作为天子近臣之一。

崔烈在并州养老,其子崔钧则出任了豫州刺史的官职。

田丰本在协助幽州定计作战之事,现如今也能凭借着这份对峙袁绍的战功升迁了。

而此番攻伐邺城的一路上,倒戈够快的中山甄氏同样获得了不少好处。

甄氏早年间可不是依靠商业发家的,甚至若是将其追溯到王莽篡政时期,汉太保甄邯曾官拜大司马,甄丰也曾官拜大司空,只是因东汉建立,才逐渐衰颓了下去,到了甄宓的父亲那一辈,只是做到上蔡令而已,又以早逝之故,无法对甄氏提供何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