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1065)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这等可怕的自信让袁绍本就摇摇欲坠的底气,更是在这一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毁。

他死死地攥紧着手中的这份月报稿纸,朝着将其送来的人厉声问道:“眼下各地是何种表现?”

“这份是我们从洛阳买到的。”来人回道:“听闻,洛阳这头的还是加印了份数才送到的,长安那边……”

本着要做出针对袁绍的回应,便得先知道他写了什么的缘故,乐平月报在长安已到了几乎人手一份的状态。

随后——

“没到两天,投稿处都被迫多开辟了一间库房了。”

第411章 檄文集锦

这天下间的识文断字之人若真能在十人之中有一个,政令的推行将远比今日要不知容易上多少倍。而这些认字之人里能将字组合成文章的,又要打上一番折扣。

当将区域缩小到关中地界的时候,这个人数固然因为乔琰推行识字之事有所增长,也还绝不到能随便将檄文堆满两个仓库的地步。

这已不是必须要依靠竹简来记载书籍的年代了,改良版的纸张让这些人投递文章完全可以通过纸张的方式来实现。

那么要想装满两个仓库,需要多少份文书送到乐平月报的校稿处?

袁绍本还觉得,这只怕是乔琰想要借此给他们这头再一次施压,故而对此夸大其词,可当袁绍挥退了下属,目光落在面前那份乐平月报的三月增刊之时,他又陡然意识到,在乔琰甚至敢将陈琳所写的檄文刊载在报纸之上的时候,她根本不必再以这样的方式为自己造势!

或许……长安城所出现的踊跃投稿、堆积库房是个现实。

他袁绍和彼时王允所扮演的角色何其相似!

王允行刺乔琰,让这位本应当是大汉大司马的存在得到了民众不忍见其处在绝境的拥趸,甚至将其送到了天子的位置上。

而他和刘辩发出的这封檄文声讨再一次激起了长安百姓对她的声援,于是无论这些人到底是否有这个落笔成文章的本事,都要在早已价格低廉的纸张上书写几笔,以便让她看到——

无论这天下是否当真还有忠于大汉之人,又是否还有人觉得她这个皇位来路不正,在他们的心中,她都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天下之主!

事实上袁绍还真没猜错。

当乔琰从蔡昭姬这里收到对于这些征文投稿的时候,真见到其中有不少只写了只言片语,甚至是一两句打油诗的文稿。

它们以一种异常朴素的姿态表达了对于那封讨伐檄文的抗议、对袁绍刘辩的不满和对她的支持,也让她无端想到了一个东西。

“和那个风筝很像。”乔琰喃喃出声。

蔡昭姬没有在此时搭话,打断她在此刻的思绪。

她知道乔琰所说的是哪个风筝。

彼时她还并未成为并州牧,而是以挟持张懿的方式夺取了并州的权柄便于下达指令平定蝗灾,当崔烈接手并州刺史位置,她也将要前往乐平去面对那两年禁足的刑罚之时,她在并州州府的院墙上“捡”到了一只风筝。

那上头写满了“谢”字,却并非全部出自于识字之人的手笔,而有相当多是以临摹的方式完成的。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写成缺胳膊少腿样子的。

这份朴实的谢礼在后来被和书画一般装裱了起来,随后放在了并州的州府之中。

而此刻这些送来的“檄文”,真是与那风筝有着同样的意义。

“将这些遴选出来单独编纂成册送到我这里来。余下的……”

乔琰的目光在蔡昭姬已和属官一道加班加点筛选过一轮的文稿上扫过,接着回道:“以仲宣的那篇为头名,其余的由你令人排版入四月刊中吧。这期的售价不变,页数翻倍。”

蔡昭姬轻咳了一声,努力憋住了自己想要发笑的冲动。

这句“页数翻倍”的特殊待遇,绝对是为邺城朝廷准备的。没有第二种可能。

要不是每一块用于印刷的雕版总还是需要时间的,倘若再多增设,这期月刊的发行可能会遭到延误,她毫不怀疑,陛下可能会想要直接人手一本发放出去。

“少府执掌着天子府库,不缺这个钱。”乔琰随手翻了两页面前的文稿,又道:“总得让袁本初感受一下长安民众的热情,不是吗?”

袁绍可能是感受不到这种东西的。

三月增补刊物之中同时出现的武将招募和檄文征集,已清楚明白地将乔琰打算趁势吞并冀、青二州的意愿给展现在了袁绍的面前。

近在咫尺的危机感让袁绍不得不凭借着刘辩此前的誓师动员,自二州地界上广泛征兵,继续加强各方关隘的戍守。

偏偏舆论上的对峙还没结束,北面的战事又起。

上一次吕布就进攻得令人猝不及防,这一次,仅仅是在距离他上次出兵的半个月后,他便再度以异常蛮横的攻势杀入了河间郡内。

因其上一次的长驱直入危害不小,袁绍在沮授的建议下,给高顺升了职,并给了他更高的调兵权限。

然而这一回,吕布居然一改其用兵直来直往、恨不得直接杀穿敌阵的作风,正是在高顺的士卒发现他的一瞬间,他便带着与他一道出来作战的士卒一道退回了幽州境内。

而且,他还真就不出来了。

这突如其来的一处让袁绍无法不怀疑,这很可能是北方兵马意图大规模南下的前兆,接连两日都为这出有始无终的出兵而卧不安寝。

但袁绍又哪里会知道,这仅仅是因为吕布在此行抽签中抽中了被发现便回返的选项而已。

也就是在这样一份对四方战局的不知所措之中,袁绍收到了下属为他快马加鞭送来的乐平月报四月刊。

在本就已经足够憋闷的处境里他好像是不应该再给自己找不痛快的,但一想到倘若其中写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他总得看到了,才能做出合适的应变,袁绍又打消了将其视而不见的想法。

他的手在空中定格了有好一瞬,这才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一般将其接了过去。

而这一展开,他便见到了这月报卷首上斗大的“檄文征集精选”六个大字。

袁绍:“……”

这还真是有够明目张胆的。

正常的征文哪里会以这等征集的方式来写,偏偏乔琰丝毫不在意于这些文章获取的来路,恨不得将她得到了多少声援都给尽数展现在标题之中。

共计七千余份文稿,最终遴选出其中最为切合实际,少有妄言,针砭时弊,气势凛然的二十份,刊载在乐平月报之上,以图久存于世。

他的视线下移,便见到了这列于标题之下那篇喜获头名的文章。

书写此文之人,名为王粲。

王粲王仲宣!

袁绍记得这个名字。

他父亲王谦曾经是何大将军的长史,与袁绍和许攸都得算是旧相识。

但让袁绍真正记得王粲的,可不是因为他的父亲。

如今虽没有这个建安七子的名头,也理所当然地不会给他评出个建安七子之首的名号,但自建安元年王粲以一篇神女送征赋闻名长安,袁绍便将此人的名字给记在了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