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古典名著同人)[红楼+聊斋]我在红楼话聊斋(154)+番外

作者: 玄月扶摇 阅读记录

天子道:“三驸马傅玉衡寻阳明典籍,功在社稷,特封一等寿宁伯,世袭罔替。”

“臣傅玉衡领旨谢恩。”

虽然只是个伯爵,但世袭罔替,就是后人不必降袭的意思,含金量也不低了,傅玉衡自然心满意足。

献书之前,他只想着天子会多给些赏赐,却没想到会赏的这么重。

但这会子他也明白了,天子如此大张旗鼓地封赏他,为的就是要给这手稿造势。

——如果献上的不是真迹,哪里值得一个一等伯?

正因为献上的是真迹,所以才要重重地封赏。

和典籍一起送来的前朝凤冠,完全可以证明,这典籍是从前朝宫中流出的。

众所周知,阳明先生仙逝之后,整理他语录和书信的的弟子,便将初稿献给了前朝天子。

这顶一看就是很久没保养的前朝凤冠,也从侧面佐证了,这手稿就是真迹。

趁着天子高兴,傅玉衡陪着笑说:“陛下,臣这里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因着他一向知晓分寸,听了这话天子也没多想,笑道:“说吧,还想要什么赏赐?”

傅玉衡嘿嘿一笑,“不敢欺瞒陛下,这手稿原是大前天就挖出来的,之所以今日才送入宫中,盖因臣有个小念头,将手稿先抄了一遍,这才耽搁了两日。”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若是手稿在这两天之内出了意外,那自然是件大事。

可如今手稿不是安全送到宫里了嘛,天子当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责怪功臣。

他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这东西本就是因着你才有的,想先抄一遍留给后世子孙,也是人之常情。”

虽然除了这份初稿之外,《传习录》在世间还有好几个版本流传,至今天下读书人都受过阳明先生的隔世教诲。

但这一份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傅玉衡想抄一份自家保留,完全是人之常情。

天子生于乱世,又和父亲一起重订规则,建立了盛世,自然人情练达,知晓人心逐利。

只要不过分,他素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可下一刻,傅玉衡却跪在地上,真正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陛下,臣之所以先抄了一遍,是想以陛下的名义,将这份手稿刊行天下,让天下文人都能见识到阳明先生的风采。”

天子一怔,“你真的愿意把这份手稿传出去,让所有文人都能学?”

“是。”傅玉衡郑重地点了点头。

天子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意味不明地问:“你可知道,我原本的意思,是要将这份手稿收录石渠阁,作为皇室传世经典的?”

傅玉衡道:“陛下的心思,臣不敢妄自揣测。臣只是做臣想做的事而已,还望陛下恩准。”

天子道:“你大概还没明白我的意思。收入石渠阁的典籍,外人轻易不得见。

到那时,你手中这一份,就会被天下文人趋之若鹜。为了一观这份典籍的真容,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巴结你。”

傅家是什么底子,天子可太清楚了。

原本他也以为,傅玉衡抄录一份,为的就是借此提升家族的地位,扩大自己在文人之中的影响力。

对于这种心思,天子是持赞赏态度的。

虽然他不喜欢热衷权势的驸马,但年轻人嘛,还是有点追求的好。

再者说了,书生造反,十年不成。

只要傅玉衡不想着染指兵权,和多少文人交好,天子都不会在意。

可是,如今看来,他这个三女婿,倒是颇有格局,比大多数文人都强得多。

傅玉衡笑了笑,“臣素无大志,若非陛下看重招为驸马,这辈子也就是个做乡绅的命。

陛下如此大恩,臣一直无以为报。如今好不容易得了机会,便是臣生性懒惰,也不得不勤勉一回,报答陛下知遇之恩。”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当然了,报答陛下只是其一,其二便是臣自幼家贫,全家省吃俭用才能共臣读书。

饶是如此,想要读到良师大儒注解过的典籍,也不得不焚膏继晷,借书抄录。

臣自己淋过雨,便不自量力,妄想给其余寒门学子撑上一把伞,略尽绵薄之力。”

天子听罢,感慨不已,亲自把傅玉衡扶了起来,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

“贤婿,你有这样的想法,便已经比世间大多数人都强了。”

更重要的是,傅玉衡要做这样能收揽名望的大事,却是以天子的名义,可见他当真是天生的逸士高人,不慕世俗虚名。

“你想做就去做吧,朕这里再赏你一千两银子做本钱。若有人阻挠此事,我会为你做主。”

傅玉衡大喜,“多谢陛下!”

随着新鲜出炉的寿宁伯走出皇宫,他封爵的原因也一并传了出来,并像风中柳絮一般迅速扩散开来。

京城大多数人都只把这件事当个故事来听,还有人找到了傅玉衡捉到白龟的池塘,拿着钓竿鱼网等去碰运气。

但那只白龟早已经开了灵智,对这种情况大约也有预料。反正后续无论去了多少人,都没有在那池塘里找到一只乌龟。

大约过了半个多月,这些找白龟的人也都消停了。

不过这些人消停不消停的,也没人在意,上层的目光都放在了翰林院那帮老学究身上。

如今林如海还在做翰林呢,傅玉衡从他里得到了第一手消息。

“你头一天进宫,第二天几个大学士就联名上书了,请求进入石渠阁,瞻仰一番那部手稿。”

彼时他与傅玉衡两个,正坐在槐梦斋的小书房里,面前的桌子上备着香茗,还有七八个香瓜大的碟子,每个碟子上面都放着不当季的水果。

比如蟠桃,比如柿子,比如柑橘,比如鲜枣。

最夸张的是,离林如海最近的那个碟子里,放的竟然是五枚荔枝。

傅玉衡调侃道:“怎么光说几位大学士呀,林兄你就不想瞻仰瞻仰?”

“想。”林如海非常坦然,“我这不就来找你了?”

虽然傅玉衡留了副本的事还没透露出去,但林如海似乎已经笃定了,他一定会留。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是他,怕是连原稿都想匿了,怎么可能不抄录副本?

想到这里,他压低了声音说:“你也太傻了,那样的好东西,留做传世之宝也足够了。”

可见对皇权最敬畏的,永远是底层的普通百姓。

这些分割皇权利益的贵族们,遇事最先想到的,反而是自己家族的利益。

其实这也难怪,远的不说,就说林家。

他们家前朝就是官宦世家,虽然没出过三品以上的高官,但前朝覆灭之前,也已经连续三代为宦了。

后来义军蜂起时,他们家仍有一支做着朝廷的官,林如海祖上这一支则是投靠了义军。

人丁稀薄,也不耽误他们两头下注。

结果已经显而易见了,朝代是改换了,前朝的官宦世家到了新朝,依旧该科举科举,该做官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