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待他年(108)+番外

如今,是朕的血脉得以存续,你们在天之灵是喜是嗔?

父皇驾崩时,拼死护住遗诏与起居注的陈苪文;

在邓党追出来时用肉体凡躯挡住刀剑的内侍们;

含元殿外宁死不屈,廷杖致死的清流文官;

舍却了一身清白,在仇雠榻上忍辱偷生的柔仪郡主……

如今,江山重归正朔,你们地下英灵可安?

曾经一眼扫过来,就让自己惊惧不已的太皇太后;

在凉州企图送自己妖童媛女,对他与赵诩的关系半信半疑的邓翔;累得他母妃早死,还给崔静笏戴了数年绿帽子的孝恵公主;冷清冷心,对自己尤其轻蔑,最终却想不到是个旷世情种的邓翻云……

如今,是朕在收拾被你们折腾得纷乱的河山,你们九泉之下怕不得瞑目的罢?

眼眶猛然发烫湿润,轩辕晦深吸一口气——恩怨情仇皆随斯人逝去,生者总该奋勇向前。

否则他如何对得起冒着性命危险,将遗诏与起居注默默藏了七八年的老太学生;如何对得起省吃俭用,捐出军饷让他们的肃王四处征战的肃州百姓;如何对得住跟着他出生入死的旧臣亲卫;如何对得住殷殷盼着明主圣君的天下子民?

如何对得住就在殿外等候自己的原配皇后,连同他手中牵着的无知稚子?

无数张面孔在眼前忽隐忽现,最终如同大雪般铺天盖地占满整个灵台的,还是一张清冷端雅的脸。

原本如一团乱麻的心慢慢定了下来,也静了下来。

轩辕晦起身,不理会一旁手足无措的司礼官,亲自将每个神位前的火烛点亮。

他推开殿门,略带疲惫地扫了眼乌压压跪着的百官群臣,最终看向云淡风轻的赵诩,微微点了点头。

从守宁手中接过太子,轩辕晦面向群臣朗声道:“太子讳明夷。”

众人均三呼千岁,纷纷在心中暗忖——易经有云,明入地中,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天子对太子的寄望不言而喻。

瞥见赵诩若有所思,轩辕晦笑了笑,“宗室以此排辈,避开夷字即可;天下百姓,书明时日加一横,国公及以上封爵者无需避讳。”

赵诩心中却更是激荡,一是明夷,于飞垂其翼,这正应了他们比翼于飞的愿景;二是下一代的赵氏,正是以明排行,而天下有爵位的世家,除去王族,如今也只剩赵氏与独孤氏在国公之上。

除非独孤氏临时改了班辈,不然这不必避讳的殊荣便是颍川赵氏独一份。

群臣渐渐醒悟过来,皇帝这是为了弥补皇后身为男子却不能承嗣,才让太子与下一任颍川国公兄弟论之。

红日初升之时,小太子终于睡醒了,对着天地朝晖咿呀了一声。

赵诩率先起身,立于轩辕晦身侧,轻声道:“扬光去晦,晦而转明”

二人对视一笑,又一同看着懵懂无知的轩辕明夷,轩辕晦握住他手,十指交缠,“否极泰来,比翼于飞。”

—正文完—

作者有话要说:总结前文的一章

第124章 番外一:起居注官刘聿的日常

起居注官并非什么好差事,虽可每日伴随圣驾,但鲜有能讨得圣上青眼的。

平心而论,谁愿意有个背后灵跟在身后,嬉笑怒骂、吃喝拉撒都一一记录在案,日后还要刊载史册,供千秋万代瞻仰(嗤笑)。

玄启的开国皇帝轩辕晦登基后不久,就曾想废了起居注,无奈礼部翰林院的老古董们哭天抢地,直到跪晕过去一个年过古稀的老头,轩辕晦才恨恨作罢。

后来皇后周游去了倒也还好,刘聿每日跟着轩辕晦上朝、行猎、批阅奏折、偶尔设宴,然后陛下就寝,他也便可打道回府。

轩辕晦还曾与他玩笑,说要做几桩荒唐的大事,以免他那起居注记得太过无聊琐碎,刘聿彼时壮着胆子回了句:“这样很好,省事。”

可如今皇后回来了,可就不能如此省事了。

当天夜里,刘聿站在门外,手微微颤抖地在后面接上“夜,帝幸后。”

然后默然地看着皇后宣人送热水进去,半个时辰后,皇帝睡去,皇后点了烛火阅折子。

他的为难在太子满月后的某日达到顶点,又随即消弭。

某月初一,按惯例皇帝留宿皇后寝宫(当然,帝后本就共用一个寝宫),第二日近五更还无一点声息。

刘聿极其恐慌,生怕要在自己手中记下开国皇帝不早朝的丑闻,就听内有话语声传来。

“陛下,四更天了。”皇后似乎已然起身。

“朕不去了。”

皇后似有怒意,“今日是大朝会,陛下不去,成何体统。”

“朕就是体统,”陛下很是坚决,“朕垂拱而治,无需事事躬亲。何况,不是有你么?”

隐隐传来悉悉索索的声音,最终皇后极其无奈道:“名不正言不顺,让我临朝的圣旨……”

“就知道皇后舍不得朕,你拟旨,朕盖玉玺。”

刘聿心惊胆战地看着赵诩推开殿门,站在那里,并未着尚书令的紫色大团花绫罗,反而是穿了皇后的服制。

“刘聿,你今日跟着皇后,朕不出蓬莱殿。”

皇后临朝理政……

皇帝不出蓬莱殿……

即使知晓起居注官的职责是记录皇帝言行,可想到或许一整日都得站在蓬莱殿外看着地砖发呆……

刘聿毫不犹豫地跟着皇后的仪仗向含元殿而去。

“刘大人青年才俊,未过而立吧?成亲了么?”步辇上的皇后平易近人。

刘聿心里腹诽,您不是也未过而立?嘴上却恭谨道:“回殿下的话,臣原配早逝,只留下三岁稚子。”

赵诩笑笑,“那倒也好,否则夙夜为公,难免冷落了娇妻。”

也不需刘聿思量应对之辞,转眼便到了含元殿后殿。刘聿瞥见前殿玉阶空空荡荡,想来已有人知会群臣,众人直接入殿了。

“尚书令……”传召宦官刚高呼出声,就见今日赵诩穿着皇后朝服,立马改口,“皇后殿下到!”

可怜已躬身作揖一半的众人,不得不就势跪下,“殿下千岁!”

刘聿跟着赵诩从后殿入内,站在往常自己的位置上。

内侍在龙椅下一阶放上凭几,刘聿注意到守宁公公正吩咐内侍专门为皇后临朝打造一把凤椅,忍不住一哂。

赵诩也不推辞,理了理衣摆便坐下,也未说什么客套寒暄的话,直接就议起政来。

除去三省改制与吏部之事,其余诸事都由赵诩直接决断,他不似轩辕晦那般还喜欢插科打诨,直接一条条一桩桩地问下去,倒是事半功倍,不到一个时辰,朝会也便告终了。

刘聿正迟疑自己是回蓬莱殿,还是跟着皇后去紫宸殿议政,就听赵诩道:“方才传了圣旨,从此后,你便跟在本宫身边吧。陛下那边,自会擢拔旁人。”

“是。”

于是,这一忙便到了亥时,沈觅早已回府,赵诩却无任何歇息之意。

上一篇:承平遗事 下一篇:紫衣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