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娇娘敛财手册(212)

杨萱皱眉,“婚书不是这么写的,定亲文书也不是这样。”

萧砺将笔递给她,“先前你娘不是说,你的亲事由你做主,你相中谁就嫁谁?这会儿你相中我了,我去田庄烧给爹娘,禀告他们一声,让二老放心。”

杨萱眸光有些模糊,定定神,挨着萧砺那行字写道:“杨萱,京都人氏,愿嫁萧砺为妻,从今而后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萧砺吹干墨,将纸仔细地叠成一条塞进荷包,笑呵呵地说:“萱萱,咱们这算是有了父母之命了,你把生辰八字告诉我,我找人合八字。”

说完另铺一张纸,把两人的八字写在上面。

***

椿树胡同,方氏母女终于醒来了,是被饿醒的。

方静瞧见桌上银子,一把抓在手里,掂了掂,高兴地说:“娘,我就说嘛,萧哥哥肯定会给银子。他对姓杨的都那么大方,咱们还曾救过他的命,更应该报答咱们。”

两角银子,至少得有一两半。

方母在屋里,有气无力地说:“这是阿砺仁义,换成别人,兴许早忘到脑袋后面了。你快去买窗纱回来,再买点菜买些米,晚上说不定阿砺回来吃饭,拿了人家的银钱不能亏了人家的嘴。”

方静应一声,梳洗过,拎着篮子往后面灯市胡同去。

已是正午,路旁摆摊的早回家吃饭去了,只有树荫底下还蹲着两个人,守着几把没精打采的青菜。

方静上前问过价钱,立刻惊叫起来,“就这么一把菜,叶子都蔫了,还要两文钱,抢钱呢?在大兴,两文钱能买一捆儿。”

摊贩眼皮不抬一下,“那你去大兴买。”

方静被噎得哑口无言,扒拉来扒拉去,想挑几根鲜嫩的,谁知道摊贩竟然上来了脾气,把菜往身边一划拉,“姑娘别处请,我这菜不卖了。”

“为啥?”

摊贩冷笑声,“谁家的菜能经得起姑娘这样挑拣法?姑娘买完了,我这几把菜都没人要了。”大手一挥,“走吧走吧,我们起早贪黑从农家进的这些菜,伺候不起姑奶奶。”

方静气了个倒仰,没办法只能忍气吞声地到菜店买。

菜店里的青菜水灵,价钱却翻了个番儿,一把菜买四文钱,鸡蛋也贵,一文钱一个,不论大小。

要是在大兴,一文钱可以买两只鸡蛋。

方静忍着肉疼买了两个鸡蛋一把菜,又买了一丈多窗纱,选的最便宜那种,好说歹说让店家让出半尺的边儿;最后买了一斤禄米一斤粟米,一小包盐巴。

就只这点东西,花了三十多文钱。

一路顶着炎阳逛过来,方静饿得肚子如擂鼓。

她昨天晚上胡乱凑合的,早晨没起来吃,撑到这会儿已经头晕眼花了。

路旁有包子铺,大肉包子三文一个,素包子三文两个,另外有小笼包,十文钱一屉。

方静死缠硬磨花五文钱买了一只肉包子两个素包子,包子刚到手,顾不得烫,三口两口吃完肉包子,让店家用油纸将素包子包起来。

吃完包子,方静浑身又有了力气,盯着绸缎铺子外面悬挂的缥色布料错不开眼。

缥色像淡青,却比淡青娇嫩,隐隐带着点绿。

杨萱就有件缥色袄子,配素色纱裙穿的,看上去舒服极了,就像是刚下过雨的田野,清新怡人。

方静下意识地低头看看自己身上的碧色袄子,这还是三年前客商没过世的时候添置的,早洗得褪色了,看着就显老相。

可她还不到二十岁,不说青春正盛,但也完全不到老的年纪。

吴家村有个比她大两岁的寡妇,被村里杀猪的屠户看中,接回家里做小,天天吃的满嘴油光。

她也想再嫁人,不再为了糊口劳苦。

但是拖着个病重的娘亲,想再嫁谈何容易?

方静突然就想到了萧砺。

萧砺比她大三岁,现在还没成亲。

他肯定不会嫌弃娘亲累赘,又能赚银子。

一个人租赁这么大院子不说,还养了马。马比驴或者骡子贵重多了,吃得也娇贵,一个月口粮都顶得上两个人的嚼用。

方静不奢望能当萧砺的正妻,可当个姨娘也行,有之前的这份恩情,还怕他的正妻为难她吗?

如此一想,方静的心顿时热切起来,她毫不犹豫地走进绸缎铺,指着那匹缥色布料问道:“这布怎么卖?”

伙计打量她两眼,礼貌地笑笑,“这是顶好的杭绸,三两半银子一匹。”

方静惊讶一声,红着脸道:“我用不了整匹,就做件袄子。”

伙计估摸着方静的尺寸,“这是小匹布,至多裁两身衣裳,姑娘差不多得要六尺长。”

方静犹豫好一会儿,终于下定决心,“那就给我裁六尺。”

伙计量好六尺,又格外富余出一寸的边,收了一两银子。

待方静回家,方母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只得先喝了一碗冷水,凑合了个水饱。

方静连忙把包子拿出来。

三伏天,包子还温着,正好入口。

只是拳头大小的包子根本不够,方母吃完一只反而觉得更饿了。

方静叹道:“包子实在太贵了,就这还花了三文钱,咱们夜饭早点吃,”顿一顿,又开口,“娘,要不您住到跨院去,让萧哥哥住在东屋?”

方母狐疑地问:“你折腾这一趟为啥?”

方静道:“萧哥哥比我大了近三岁,虚岁都二十三了,身边连个人伺候都没有……”

方母一听就明白,摇头表示不赞成,“阿静,好女不嫁二男,你得守妇道?”

方静冷笑,“我是想守,可我能守得起吗?我一双手连咱们两人吃食赚不出来,让我守着喝西北风?现在萧哥哥能伺候您,可以后他要是娶个厉害娘子,能容得咱们住在家里?要不是您在,兴许我早就另嫁了,这会儿萧哥哥不嫌弃您拖累,娘就别跟着添乱了……”

第143章

方母黯然。

有年冬天为了节省柴火, 她在冰面上凿了窟窿洗衣裳,方静跟着去玩, 不当心掉进河里, 棉袄棉裤都湿了。

她怕方静冻着, 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包着她一路跑回家。

方静安然无事,她却受了寒。

那时家里穷得几乎揭不开锅,她既没钱去瞧郎中, 又拖拉着孩子不能歇息, 只能一天天地熬, 终于把自己熬出病来。

若非被她拖累,方静早就在周遭寻到婆家了, 何至于嫁个死了原配的老男人?

那客商跟方母差不多年纪, 当时说得好听, 娶回来是要当家做太太的。

岂料客商短命, 他那老娘活得却硬实,五六十岁的人嗓门大的能震破天。

如果不是她, 兴许客商老娘能让方静在家里守寡。

守寡日子不好过,总比吃了上顿没下顿好。

方母自觉亏欠了方静, 而且方静说得在理, 眼下萧砺没成亲, 银钱由他自己做主, 可以补贴她们, 可真要娶了媳妇, 就得让媳妇管家。

谁知道将来的媳妇是个什么性子的人, 能不能容得下她们娘俩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