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娇娘敛财手册(19)

而且,他不希望这世间再有别人跟他一样洞察先机。

尤其,那人还是杨萱。

夏怀宁长舒口气,含笑跟在杨桐身后走进屋子。

再过数日,秋意已是浓得化不开,树叶尽都枯黄,颤巍巍地挂在枝头,待风吹过,打着旋儿落在地上。

杨修文风尘仆仆地自扬州归来。

一来一去足足两个半月,杨修文消瘦了许多,面色也有些冷,可见到等在门口迎接的辛氏以及三位子女,冷峻的脸庞上还是露出了由衷的欢喜。

辛氏挺着大肚子亲自给他张罗热水更衣沐浴。

梳洗罢,杨修文将儿女们都叫至跟前,打开箱笼一样样往外拿东西。

有无锡产的憨态可掬的泥阿福,有南洋舶来的巴掌大小的玻璃靶镜,有盒上印着西洋女子的香粉还有各式笔墨纸砚等等。

三人各得了许多物品,俱都欢喜不已。

杨修文从箱子底取出几本书交给杨桐,“这是白鹤书院的弟子所作,有时文有诗词,你大舅舅跟几位先生将立意与文笔好的摘抄出来刊印成册,你可以读一读,看看别人是怎样写文章的。”

杨桐应声接过。

杨萱眼尖,瞧见箱底另有几册书,遂问:“爹爹能不能也给我一册?”

杨修文笑道:“只刊印出百二十本,除了分发给一众弟子,另有许多学子文士索取,爹爹也只得了一册,等阿桐看完你再看。”

杨桐忙把书递给杨萱,“萱萱,你先读。”

“不用,不用,我又不考科举,就是随便翻翻,大哥不用管我,”杨萱连忙拒绝,抬手指着箱底,“那些是什么书?”

杨修文顺手递给她一本,“你外祖父留存的书信,有向善篇、有劝学篇、有游记,也有针砭时事的策文,也是你大舅挑出来一并刊印成册。”

杨萱心底突然生起一种不详的预感。

定定神,随意翻看着,没翻几页就看到硕大的文字,“答贤婿子瑜之惑并论化鸱为凤”。

这应该是大舅舅辛农拟定的题目。

杨修文,字子瑜。

化鸱为凤意思就是以德化民,改恶为善。

再往下看,上面写着,“《大学》有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余以为天下王嗣中能当以为仁者,靖王楚沛也……”

果然!

杨萱犹如三九寒天当头浇上一盆冷水,从内到外凉了个透彻。

外祖父跟杨修文书信往来中谈论政事也就罢了,大舅舅竟然还摘录出来装订成册。

也不知到底印出多少册,如果跟《诗文集注》一样刊印出一百二十册,那她就是把家里的书信尽数毁了又有什么用?

这就是明晃晃的证据!

杨萱觉得天整个儿都要垮了,好半天回不过神来,迷迷蒙蒙中听到杨修文的声音,“萱萱,你想要的做纸笺方子,爹爹没能要回来。”

杨萱神情茫然地看着他。

杨修文重重叹口气,“你三舅舅平常顽劣也就罢了,可不该在你外祖父的奠礼上当着众多宾客的面前言行无状,你大舅舅一气之下把他撵了。”

杨萱猛地惊醒,颤着声问:“爹爹,您说三舅舅怎么了?”

杨修文重复一遍,“他已经被逐出家门清除族谱,不再是辛家人了……”

第15章

“为什么?”杨萱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杨修文看看旁边同样睁大双眸的杨桐与杨芷,沉声道:“你外祖父三周年祭奠那天,书院弟子以及许多慕名而去的文士都已经到齐了,你三舅却迟迟不露面。宾客们都等了两刻钟,他才酒气熏天地从百花楼出来,还口口声声唤着妓子小名。”

百花楼是扬州极有名的青楼妓馆。

想起当时宾客们议论纷纷的情形,杨修文脸色更沉,厉声道:“真是丑态百出,把辛家的脸面全丢尽了。”

“不,不可能!”杨萱大声叫道,“三舅舅不是那样的人,定然是别人陷害他。”

辛氏忽地泪如雨下,瞬间淌了满脸。

杨修文扫一眼辛氏,语气讥诮,“如果是你大舅或者二舅,兴许还有可能。你三舅就是一浪荡子,哪里用得着别人陷害,自己瞧见泥塘就自发自动地跳进去了。”

杨萱固执地说:“不是这样,三舅舅最好了。”

杨修文不再理会她,沉着脸对杨桐道:“读书便是为了明理知事,懂得三纲五常,倘或脸这些都不顾及,那么只能落得众叛亲离不容于世。”

杨桐肃然应道:“孩儿谨记父亲教导。”

杨修文缓了脸色,叹口气,“你们回去吧,我另外有话跟你们母亲讲。”

杨萱不情不愿地回到玉兰院。

她是真不相信三舅舅辛渔会在那种庄重的场合做出如此不堪之事。

那太荒谬了。

虽然按规矩来说,父亲亡故,儿子要守孝三年,但是通常二十七个月就满了孝期。

就是说,出了正月舅舅们就可以除服。

这期间足有九个月的时间可以饮酒作乐,三舅舅何必非得在奠礼的前一天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于夜宿青楼?

三舅舅从来就不是愚拙之人。

三年前,辛归舟病故。

当时杨芷染了风寒不能出门,辛氏便带着杨桐与杨萱到扬州奔丧。

三舅舅比辛氏小三岁,是辛归舟最小的儿子,彼时虽已婚配,但未有子嗣。

辛归舟在扬州颇具名望,前去吊唁之人络绎不绝。

大舅舅辛农、二舅舅辛牧以及三舅舅辛渔带着子侄辈站在灵前答谢宾客。

宾客们上完香,会对辛农与辛牧道恼,请他们节哀顺变。

却没人搭理辛渔。

辛农与辛牧都饱读诗书,考中过进士,但不曾入仕,就留在书院执教。辛农教授《论语》,辛牧专讲《春秋》,记得弟子们敬重。

唯独辛渔,连个秀才的功名都没有。

别人纷纷谈论说一亩好田里长了棵歪苗。

杨萱听在耳朵里,好奇地问:“三舅舅,你怎么不像大舅舅那样做个有出息的人,这样别人也就愿意跟你说话了。”

三舅舅点着她的鼻尖道:“一家人不能个个都能干,总得有个不成器的。”

杨萱不懂。

三舅舅便叹,“这样别人心里才舒坦。”

后来,三舅舅索性不在灵前守,而是带着杨萱到处逛。

他带她去看泡着毛竹片的水塘,告诉她怎样打料、捞纸,把纸浆做成湿纸;他带她去花房看茶花,彼时不到花期,茶花枝叶却是繁茂,他告诉她怎样让一株茶花开出两朵不同颜色的花;他带她去鸟市,告诉她哪是画眉哪是黄莺,还告诉她八哥鸟要修剪舌头才能学会说话。

杨萱走得累了,三舅舅将她抱在怀里,用斗篷严严实实地包着。

他的怀抱温暖而宽厚。

杨萱就问:“三舅舅,大舅舅和舅母他们都是里面穿棉布衣裳,外面套着麻衣,你为什么把麻衣穿在里面,不嫌弃麻衣扎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