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265)

作者: 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不过这就不是他们该考虑的了。博士抽出特赐的朱红绢帛,仔细将白纸包好,抬手招来属官:

“将此物送到驿站,火速,火速!”

·

有这样两份金印作保,驿站罕见动用了八百里加急的军中骏马,一日一夜疾驰不休略无阻额,竟赶在第二日下午紧急送至了仙居殿外。

此时太阳高悬,正是皇帝料理朝政后午休的时候;日理万机难的闲暇,即使有天大的失误也不当搅扰。但值守的女官仅仅只看了一眼绢帛上金印的痕迹,立刻便双手接过掀帘而入,伏跪御榻之前小心呼唤,叫醒了沉梦阑珊的皇帝。

皇帝困意犹在,睁开双目时犹有氤氲拂绕的不悦。可沉沉目光往女官手上一扫,残余睡衣立即无影无踪。她收揽衣衫坐起身来,抬手一把捞起了那张精心包裹的白卷,扯开丝绸粗略看过一眼,双眸登时便是熠熠精光闪烁,灼灼刺人锋芒凌厉,竟尔不可逼视——

“万幸,万幸,终于找到了——天命在朕,天命在朕!”她喃喃道。

似乎是极为短暂的怔忡与思索——或者是不可遏制的狂喜——皇帝忽而掷下白卷,斩钉截铁的下了口谕:

“立刻将这位姓米的才女迎入神都来!”

“——按当年迎神秀禅师的礼节办,稍有疏忽,惟有司是问!”

第110章 武周后世谈(九)

这句口谕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真个是毫无转圜;聆听的女官不假思索,立刻伏地称是,奉命唯谨。但等稍稍抬头回忆口谕内容,却不由立刻傻了眼:

——按当年迎神秀禅师的礼节办?

禅宗大师神秀声名震于殊俗,是当世一等一的高僧大德;高宗时驻江陵当阳弘“东山妙法”,不但四海缁徒,向风而靡;各方善信,亦不远千里,同来求法;其声势之盛,乃有“两京法主”之尊称。

彼时皇帝尚且还是高宗的皇后,临朝听政的“二圣”,为了借佛门巩固声势,也为了迎合重病体虚心有不定的高宗,尔时的天后曾特意下旨,欲派遣内侍迎接神秀禅师,奉入宫中为至尊祈福;而为表尊崇,奉迎高僧的礼节唯恐不隆,甚至命宦官等“焚香以遵法王,散花而入道场”,更欲劳动宫中贵人,共临法事,亲为郊迎。

如此种种,郑重不可胜计,真要大张旗鼓,昭示内外的架势。所幸彼时宰相尚能持正,据理力争寸步不退,以为如斯礼节迎候庶人,未免大失国家体统,而令天下贤人寒心。谏阻之剧力可回天,外加神秀禅师亦不愿远游,这一份谕旨便不了了之,沦为空谈。要不是今日皇帝骤然提起,大概连司掌礼仪的女官们都要忘得一干二净。

但正因为骤然提起,才有惊心动魄而匪夷所思之感——当初宰相们回驳谕旨,便是以为礼仪太重,有伤国朝体面,乃至逾越君臣的界限,悖逆愚鲁,莫可明言;而今日以此仪注隆重奉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莫名“才女”,岂非更是狂悖莫名,僭越到无以复加?

这仪式中什么“焚香”、“散花”、车撵,还在小可;但要请动宫中贵人迎接,可就真是无大不大的事体——要知道,而今宫中位份最高者唯有上官昭仪,难道要昭仪统率诸女官嫔妃,亲往郊外迎候么!

这样的厚待,与其说是“恩典”,不如说是惊吓;不但负责典仪的官员难以安排,恐怕荣膺宠命的那位“才女”也要胆战心惊,畏惧不已吧?

……所以这真不是一时兴起的信口开河么?

女官跪伏于地,脸色由白转青由青转白,白白绿绿霎是好看。上一次皇帝下明旨迎奉神秀禅师,是被宰相们携手驳回不了了之;而今旧事重萌,却是特意下的口谕而不见文字,想必便是要以宫禁遮掩重臣的耳目,命内侍先把事情办了再说。

可苏模棱姑且不论,狄仁杰李昭德等又是容易欺瞒的么?一旦被这些悍臣强将发现端倪,那固然木已成舟无如皇帝何,但要料理她这夹在中间被迫出头的小小女官,那可真是轻松容易之至……

所以陛下怎么会突然破如此重大的旧例?

这才女又凭什么能有这样的恩宠?

这到底是个情况?

女官懵懵懂懂,满心苦楚无处发泄,正在浑茫混沌之时,却忽听左近环佩理然,鸡舌香香气幽微,却是上官昭仪款步而来,俯首于皇帝御榻之前。而垂手行礼之时,昭仪目光流转,有意无意中瞥了女官一眼。

女官如蒙大赦,立刻匍匐膝行而退,避在了重重珠帘之后。

上官婉儿挽起长袖,接过白纸略略一扫,立刻撩开裙摆,下拜于地:

“臣谨为陛下贺。”

皇帝端坐于御榻之上,也不再是往日虚词客套的语气,肃然开口:

“总算是功夫不负苦心。只是万万料不到,这样的人物居然还是在关中——看来天地灵秀所钟,总在中原,不是寻常可及的。”

上官昭仪俯首道:

“这总是陛下教化之力,公主寻访之功。臣受命查探异人奇士,而今一无所获,两相作比,惭愧无地。”

辛苦筹谋良久,终于得偿所愿,皇帝垂目打量心腹,语气中也多了些柔和的温度:

“这也不是人力可以算计的,何来惭愧之有?只是之后的诸多事情,都要一一谋划仔细了。”

寻访才女的事务重大之至,从始至终尽数由女皇及几位心腹秘密筹划,封锁严谨而绝不示人,即使亲近如太平公主,亦一无所知。大抵只有上官昭仪的身份,才能隐约猜度到一点真正的机密。

也正因为这点猜测,她不能不表示绝对的谨慎:

“是。迎候才女入京的一切事务,臣都一定亲自料理。”

这算是无声无息,接下了令诸位女官们头疼不已的大锅;也算是稍展手段,体贴至尊微妙难言的心思。上官氏能数年由才人而擢升昭仪高位,靠的不仅仅是才气心性,更是这一份体贴入微的周到——以女皇昔日的话讲,“唯有上官婉儿日日办的事拟的旨,才字字句句都是朕心里要说的话”。而今事在重大,怎么能不奋勇争先,为主君分忧呢?

女皇缓缓点头。上官昭仪的谨慎细密,她素有体察,托付此人,原本大可放心。但沉吟片刻,却还是徐徐开口:

“无论如何,一定要用心。花费多少不要紧,务必要将事情办妥。若财力有不支,开内库便是了。”

饶是早有预料,上官才人也不觉长睫一颤。要知道,上一次皇帝开口允诺“花费多少不要紧”,还是一意孤行修筑明堂之时;彼时为昭天命明正统,在这前无古人的浩大建筑上倾尽国力,府库都为之一空。而今旧事重现,经典复刻,真有惊心动魄之感。

……只是迎候一个才女而已,用不到这样的规格吧?

心腹这一份不由自主的迟疑,自然在皇帝鉴照之中。以圣上往日用人的脾性,原本是只管执行,无需多虑;但近日的筹划实在太过郑重关键,却不能不向心腹做详尽的解释,以免犹豫彷徨中,生出什么不应有的猜测。

上一篇:替身 下一篇:如光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