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219)

作者: 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而今霍去病这位天子近臣皇帝心腹要奉命拜见,那即将遭受的境遇简直可想而知——这位淮南王文辞出众而天赋过人,在羞辱谩骂上的造诣罕有对手,以霍将军这样寡言少语的性子,在嘴皮子上只有被当面吊打的下场。即使命人随从,以一敌一,也未必能从淮南王的利口中逃出生天。

人家可是亲自编纂典籍的杂家大佬,岂是寻常可以匹敌?

所以霍去病闷声不语,隐约有种被老头欺负得难以开腔的闷气。皇帝终于良心发现,再次温言安慰:

“廷尉也是朝廷的禁地,由御史大夫总管。设有闲暇,可以让张汤路。”

霍去病微微一愕:“张大夫有处置……处置那位的妙方么?”

御史大夫张汤以刀笔酷吏而得幸于君上,是出了名刻深寡恩心机细密,闻之能止儿啼。难道而今张大夫名声更涨,居然已经能震慑住那位心态奔放浑无顾忌的淮南王了么?

“喔,这当然没有。”皇帝淡淡道:“不过,当初鞠审淮南国谋逆一案,主持者正是张汤,故而朕的那位堂伯将御史大夫恨之入骨,念兹在兹,不能稍忘。要是与张汤同去,大概淮南王只会全力怒骂张汤,便顾不上其余的闲人了。”

霍去病:…………

“多谢陛下的圣恩。”他只能干巴巴开口。

·

在交代完最后的细节以后,皇帝以金击子敲响铜罄,召来了在外等候已久的宫人们。而宫人俯首叩拜,却又引来了手捧白纸,同样在园外静候的张汤。

霍去病修为不到,眼见这位莫名被甩锅的御史大夫匆匆来访,登时便觉大为尴尬,只能低头凝视地面。而皇帝本人却面不改色,甚至还情谊殷殷问候数句,而后才命人将张汤搀起,亲手接过了那张至关紧要的白纸。

他不动声色翻了一翻,目光在那些玄妙高深的符号文字上驻留片刻,随手便递予了霍去病,仿佛浑然无意:

“霍卿,你怎么看?”

霍去病恭敬接过白纸,抬头一望皇帝,却不由心中微微一颤。他久随至尊身侧,对这样高深莫测而浑然无谓的神情是再熟悉不过了——这意味着皇帝本人也对这题目一窍不通,急需心腹解围。

而现今上林苑中,除了演习数论与几何长达数年之久的霍去病,谁还能担此重任?

于是他垂下目光,仔仔细细将稿子看了一遍。

……好吧,他也不会。

第90章 大汉后世谈(六)

霍去病手捧白纸,垂目凝视片刻,一时却不能言语。大概是名将天生而成的超凡天资,他对排兵布阵所必需的数论与几何知识是一点便透通晓无碍,极短时间门内便臻至极高的境界;而诸如线性规划及最优化等等问题,则与行军调兵隐隐相合,那自然也是一点便通,靠自学都能成才。

但天资毕竟有其极限。在其余与军务无关的算学难题上,纵使聪颖沉着如霍将军,大抵也只有干瞪眼而已了。

所以霍去病盯着白纸,再没有说话。

这往来之间门的气氛固然微妙,却迅速被肃立在侧的御史大夫所察觉。张汤抬头瞥了霍去病一眼,心下登时打了个寒颤:他不敢窥视陛下的心思,却轻易自初出茅庐修为不到的少年将军脸上看出了那欲说还休的尴尬——显然,这篇所谓的“论文”难度实在有点超出了预计,而今被他贸贸然陈递上来,算是一口气将陛下与陛下的心腹都给架到半空,再也下不来台了。

……一口气得罪至尊与最炙手可热的军事天才,亲娘嘞,影响仕途喔。

张大夫的脑子高速旋转,正在绞尽脑汁思索巧妙高明不露痕迹的脱身之法,却听皇帝忽尔又开口发问:

“此次太学考试,情况如何?”

这算是无声无息岔开了话题。张汤心下感激之至,立刻垂首作答:“回陛下的话,景况甚佳。今年奉旨考核的太学生计有三百零五人,其中提前交卷者十有五人,估计都有优等的资格。”

张大夫对太学考核的什么计算格致之学算是一窍不通,只能从最浮皮潦草的外相判断,比如卷子写得满不满,比如交卷交得早不早,手法相当之粗糙。

这要是在两千年以后遇上在题海战术中打磨成金刚不坏之身的学生,大概张大夫就能见识到考生们种种搞人心态的惊人举止;也幸好而今太学生还比较淳朴,面对考核如对君父,战战兢兢不敢稍有疏忽,真正是不知者不言不敢妄出一语,所以他这粗糙之极的估计法居然还相当管用。

不过,即使只是惊鸿一瞥,但这数字却也极为惊人了。要知道,皇帝虽尔参照天书的说法设立了每年太学的考核,试图以此选拔出可以替代方士,“发展生产力”的人才,但毕竟经验不足手腕不够,出题的难度稍微有那么点把控不足,第一届考试时将诸位士人考得痛哭流涕屁滚尿流,整整折腾了五六个时辰无法交卷,反倒刺激过甚是当场昏厥过去几个,至今都传为异闻,堪称天下读书人最大的心理阴影。

而今不过三四年的光景,原本令人闻之胆寒的太学大考,居然已经有人一日千里,进步到能提前交卷的地步了!

虽尔中华大地人才济济,无论百工百业奇技淫巧,天资聪颖者无所不有,但三四年间门精进至此,难免还是令皇帝微微吃惊:

“太学中竟有如此的人物吗?这些士子出身于何地?”

“似乎多半是齐鲁诸郡的太守举荐来的贤才。”张汤恭敬道:“还有几位学过儒术。”

皇帝闻言默默沉吟,却不觉回想起天书曾经的议论。天书当日叙述所谓的“科举”,曾称许这项制度影响甚大,几乎以一己之力为华夏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明印记。自宋明千年以降,华夏文明的天赋神通本能妙法,除了种地与做饭这两项吃饭的本事之外,最为擅长的便是做题与考试——那可是真正超凡脱俗横压一世,号称刷题王中王的神通。

而在这深刻文明烙印之中,又属齐鲁等地的读书人天赋异禀,强中更有强中手,能在一众做题家中脱颖而出,硬生生压天下一头。

……而今看来,这论断虽然令人无语,却似乎还颇有几分道理。

不过,最为令皇帝关怀者,还是一场考试中这惊人的结果。他抬眼又往左近扫去,看见自己的心腹将军还在老老实实捧着白纸细读——虽然依旧是看不懂,但纸上的符号整整有法,显然不是随心所欲的涂抹猜测,而是真正对这御榜宣示的难题有所领悟。

皇帝勉强知道那道题目的分量(据天书说,它甚至已经接近了某种神乎其神,名为“微分”的技巧),即使考生印证有误,这番领悟也绝非寻常的天资可及了。想来算学与格致的书籍经由汲公之手广传世间门,迄今也不过数年而已。数年之久就能脱颖而出如此的人物,真正是让人震动。

于是至尊也不由叹息,啧啧称奇。

上一篇:替身 下一篇:如光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