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局为李世民剧透玄武门[历史直播](211)

作者: 三傻二疯 阅读记录

但不知为何,霍去病张了张口,却说不出话来。

但皇帝没有打算放过自己的外甥,他不紧不慢再问了一句:

“前车之鉴如此,朕是不是该放弃这火药呢?”

那理所应当的答案已经悬在了唇齿之间,但霍将军愕然良久,终于只能低声开口:

“……臣惶恐,这种大事,当然是由陛下圣心独断,臣下何敢妄言。”

皇帝微微笑了。

“以朕往日的经验,凡是祈请‘圣心独断’的臣子,其实内心都是不太赞同,只不过不敢出声而已。”他慢悠悠道:“你也是如此么?霍卿。”

口称霍卿而非“去病”,这是已经一句句逼到极处了。霍去病不能不咬牙吐露最诚挚的心声:

“是的,陛下。”

“喔?”皇帝挑眉:“为何不赞同放弃火药呢?”

这句话波澜不惊,但话外隐隐却有莫能抵御的风雷。显然,在皇帝已经明白昭示“火药”对国体对未来巨大的风险之后,坚持保留这难以掌控的物事是极为不合时宜的。以皇权本能的刻薄寡恩,恐怕会怀疑是军方为一己私利而置长远于不顾,行此截断后路的绝计。

如果是卫青在此,大概会有更委婉更贴切的谏言,不至于瞬间将局势激化到如此地步。但霍去病毕竟资历尚浅而经验不足,在这样紧要激切的关口心潮翻涌,实在组织不起什么高妙而谨慎的的言论,于是情急之下只能俯首行礼,口不择言的说出萦绕于脑中那些如沸如蒸而乱七八糟的念头:

“陛下,陛下,匈奴虽灭,天下却未曾平靖。九州之中,难道就只有我们——只有大汉能制作出这火药吗?大汉可以放弃火药,但域外的蛮夷会放弃么?!——如若,如若他国也制作出来了呢?如若他国找到扬长避短的法子了呢?为之奈何,为之奈何!”

不错,这才是隐匿于霍去病心中,根深蒂固而难以解释的念头:

大汉当然强盛壮健横绝天下,可能开发技术制造火药的,却未必只有大汉一个!如果——如果因为这飘渺的未来放弃眼下的战力,岂非是坐以待毙,眼睁睁将胜利拱手让予他人?

此次霍去病随军出征,除了一展他天赋的军事才华以外,最为深刻根本的变化,却是将平日里所知所闻所阅览的兵法策术真正落到了实处——此次出征以前,他尚有某种少年的傲气,蔑然自高而视匈奴诸部漠北蛮夷如无物,只以为是弹指间便可以犁庭扫穴殄灭无余的化外丑类;但等到真的犁庭扫穴立下了大汉数十年未有之战功后,少年将军反而沉寂下来了。往日些许自傲荡然无存,留下的却是不可磨灭的印象:

虽然惨败于大汉之手,但能立足草原七十年之久的匈奴,的确也是极为聪明、敏锐、强韧的部族。汉军的胜利绝非轻而易举,即使有天书情报乃至各种造物的帮助,战役中的波折困境依旧不可胜数,数十万大军真是在生死边缘挣扎了无数次,才有此堪称“侥幸”的胜利!

不错,侥幸。匈奴当然野蛮凶暴,但野蛮凶暴并不代表可以蔑视。实际上,能与中原相持数十年之久的匈奴,绝对是大汉合格的敌人。它之所以被硬生生锤到灭国,本质上是对手开挂太狠,而绝非战力不济。

对这样的敌人,可以痛恨可以忌惮,却绝不可以蔑视。某种意义上,所谓“大汉天下无敌”,朝廷以此激励人心尚可,但做为亲临前线的将领,心中必须要有自己的衡量。

以此论之,消灭匈奴难道便是战争的终焉了么?如果仅仅因为未来可能的祸患,便抛弃这样的神物,设若有更为强力的外敌掌握了同样的力量,难道还能妄想大汉的军力可以继续无敌天下,横压万国么?

公孙贺等文臣可以有这样不切实际百战百胜的幻梦,但被坚执锐的将领却委实生不出如此的自信——敌人是强悍的,敌人是凶猛的;一旦稍有麻痹大意,中原所遭受的反扑,恐怕将无可计算。

当然,这种“为之奈何”的论调实在是有点悲观了,多半不合皇帝那雄才大略而目空一切的心气。所以霍去病垂目视地,心中不能不有忐忑。但即使再忐忑不安,这句话也是非说不可的。所谓百战百胜而国必亡,如果真因为胜利而生出了某种盲目的虚骄之气,那实在是不可预料的麻烦。

但出乎意料,皇帝只是轻声笑了一笑。

“说得倒有些意思。”他曼声道:“天书为朕转述过一段话,什么‘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虽然不知出于何方英杰之口,但似乎是英雄所见略同……不过,朕也问了天书一句——它口口声声将所谓‘生产力的发展’说得如此可怕,那么,上下数千年不可计算的国家朝代,难道都从没有从这生产力发展的困境中摆脱出去么?”

显然,这个问题是皇帝窥伺斟酌已久,所精心推测出的天书避无可避之软肋——如果生产力发展如此危险,为什么在历史偏差值的计算中,又将技术进步推许到如此的地步?天音对历代发明兴革的推崇,又难道是假的么?

这一问委实是神来之笔,无怪乎皇帝的语气中有了得意:

“朕问出这一句后,这天书就支支吾吾再难开口了。要不是反复逼迫,略施手段,还真套不出消息来……它最后吞吐着告诉朕,说孕育生产力是最为冒险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类似于修道的天劫,十个国家有九都个不能度过生产力发展时重重的劫数,稍有不慎便是形神俱灭;可真要是有那一份侥幸能顺利走完这条登天之路,那么旧社会产育出的婴儿便将壮大强盛,脱胎换骨,拥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威能了——便仿佛凡人羽化成仙,与先前的境界再不可相提并论,原有的敌国外患,就不过是土鸡瓦狗而已了。”

“而这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嘛,便唤做‘工业革命’。”

霍将军嘴角不觉微微抽动。显然,天书深知皇帝那崇信方士熟稔阴阳的脾气,所以挑的例子都是在往修仙上靠……不过,这比喻也确实恰如其分,顷刻间便让霍去病把握到了关窍。他叉手肃立,低低出声:

“陛下,若以天书的意思,莫非是真有国家,走完过这条路么……”

否则何以言之凿凿,精确至此呢?

“应该是,不过它拒不解释。”皇帝漫不经心道:“朕想了一点法子,讯问——询问了良久,才掏出一点若有若无的东西。它说,距大汉往西一万里以外,有名为‘大秦’的国土。而这‘大秦’文明旁枝的旁支,便得天之幸,居然真的度过了这‘工业革命’的坎。”

第87章 大汉后世谈(三)

·

霍去病茫然抬起了头。他自少年时受命于上林苑中,有幸能参与整个帝国最核心的机密,因此博闻广知,隐约听闻过不少牵涉西域的秘闻。

元朔三年。迷失西域数十载的张骞终于自茫茫大漠中折返,并立刻领受了皇帝莫大的恩遇——数月以内,张公受封博望侯、领五千户、赐千金,拜二千石,贵幸几可与如日中天的大将军卫青比拟。而今张公的声名煊赫于朝野,张公滞留异域十余年的种种际遇也随之不胫而走。而博望侯徜徉万里之外,的确曾在大夏、乌孙登国打听到过这“大秦”的消息;据传此国“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其人民皆长大平正人物长大、有类中国”,似乎并非是北夷南蛮等凶暴残忍不可一世的部族,而是隐约能与大汉相提并论的鼎盛文明。

上一篇:替身 下一篇:如光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