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223)

他租了我家的房子,王爷爷时不时过去看看,也许就能见到玉楠了。”

“我想把老店重新开起来,还不是为了这两个小的?

如今我年纪大做不动了,他既然不肯做,我就把家具店收了,”王爷爷摇摇头,“铺子租出去,我和玉竹收租子还省心省力了呢!”

这两年磁器口街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热闹繁华,王家的房子正在整条大街最中心的地段儿,鲁盼儿就笑着说:

“这么好的位置,租出去价儿还不能低了呢!

您老就在家里享福也不错。”

玉竹却又担心,“房子租出去,那我们住哪里呀?”

“在院子里盖几间房,我们搬到后院住,还清静呢。”

王爷爷已经有了打算,“东边盖两间,西边盖两间,北边再盖一间半,五间半房儿,我们爷俩儿用三间半,西边的两间也租出去……”

大家说话,一时就没顾上正熬的药,就听“嗞嗞——”声,药扑了出来。

玉竹赶紧拿毛巾垫着将砂锅端下,又将药倒在碗里,却只半碗,“洒太多了,我再熬一副吧。”

“别熬了——就这半碗我也不喝!”

“怎么能不喝,有病就得吃药!”

玉竹还要说什么,王爷爷接过药碗,顺手把药倒在地上,“想开了,病也就好了,还吃什么药!”

“哎呀,怎么倒了!”

玉竹气得跺脚,“您就是怕苦,才不肯好好吃药!”

“谁怕药苦了?”

王爷爷才不承认,“我病好了,当然就不吃了!”

看着这爷孙俩儿斗嘴,鲁盼儿笑了,“不吃就不吃吧,王爷爷遇事儿想得开,一定能活九十九!”

“哎哟喂,借您吉言了!”

王爷爷又笑着对孙女说:

“你看,小鲁都支持我不吃药了呢。”

玉竹没法子,“算了,我管不了您。”

鲁盼儿把衣服交了,闲聊了一会儿又邀爷孙二人有空儿过去玩儿才回了家。

梓恒和梓嫣正在客厅里摆积木,见妈妈回来了就扑上来,鲁盼儿便抱起梓嫣,又牵着梓恒进了书房——杨瑾带着弟弟妹妹整理家里的书。

不想韩冬在一堆书中站起来招呼,“嫂子回来了。”

鲁盼儿便笑了,“居然麻烦你来帮忙干活儿。”

“我最喜欢看书整理书籍了,”韩冬明朗地笑着说:

“你们家的书可真多!

而且还有许多都是特别珍贵的古书!”

家里的书有杨瑾买的,更多的是落实政策发还的,“喜欢看就常过来,我们家人也都喜欢读书。”

鲁盼儿说着,便去厨房做了午饭,招呼韩冬,“一起吃吧。”

“原来到中午了,”韩冬看看手表,“我回家了,一会儿再过来。”

杨瑾便拉住他,“一起吃吧。”

鲁盼儿也笑,“你回家还要自己做饭,随便吃点儿,都是家常菜。”

原来韩冬家里只有他一个孩子,父母中午不回来,他要自己做饭吃。

“别客气了。”

跃进拍拍他的肩膀,“来,洗手一起吃饭。”

吃过饭,鲁盼儿哄着梓恒和梓嫣睡了,就见杨瑾和韩冬几个还在书房,便笑着提醒,“大热天的,你们怎么不休息一会儿?”

大家都摇头,“整理图书又不累,而且还很有意思。”

“那你们忙吧,我去附近看看,给梓恒找个幼儿园。”

搬家后离变压器厂幼儿园远了,鲁盼儿就给儿子办了退园手续。

“从院子后门穿出去的后街上有一个幼儿园。”

韩冬就告诉她。

“那好,我到后街看看。”

鲁盼儿过去果然找到一家幼儿园,是街道办的,规模虽然比变压器厂的小,只有三个班,收三到六岁的孩子,托费却比变压器厂的贵,每个月要九元,但鲁盼儿见园长和老师们都很和善,园里也干净整洁,便也觉得还不错了。

毕竟从家里穿后门出来,几分钟就能到,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也不怕。

商量好入托时间,交了托费,鲁盼儿又去商店买了菜,再回来没进门便听屋里面传出清脆的笑声,“原来你连花生长在地下都不知道呀!”

正是丰美。

“我一直以为花生长在树上呢,”韩冬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实我也下过乡,只不过才到农村没几天,父母便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急忙把接我回来复习,所以才缺乏常识的。”

杨瑾就说妹妹,“你别笑韩冬,虽然你和丰收在农村长大,可从没真正下田插秧、割稻,倒是你们姐姐和哥哥深知稼穑艰难。”

“我高中毕业不久就参军了,也没做过太多农活儿,”跃进便说:

“还是姐姐和姐夫最辛苦。”

“细算起来,在我们家里,农活儿干得最多的是竟然是你姐夫,”鲁盼儿笑着进来,“虽然他是北京人。”

大家一想,果然如此,韩冬就问:

“插队的日子一定很艰难吧?”

“艰难自然是艰难的,特别是最开始的时候,十分难熬,”杨瑾回忆起过去,“可是现在回头一想,竟然不全是艰难,也有很开心的经历。”

说着便向妻子一笑。

鲁盼儿也想起当年他们在一劳动的情形,果然觉得就是在最难的时候,也有许多甜蜜,点头笑道:

“只有你们自己经历了,才能懂得。”

说的人自有深意,听的却未必能真正领会,弟弟妹妹们又与韩冬聊起农村的种种趣事,韩冬也讲自己在北京的见闻,倒是十分热闹。

一时梓恒梓嫣醒了,鲁盼儿见外面暑热已经下去了,便让丰收丰美带着两个孩子出去玩儿,“你们在屋子里坐一天了,也出去活动活动。”

韩冬就自告奋勇地说:

“我带你们去吧,我就在这一带长大的,都熟着呢。”

就这样,韩冬时常来家里帮忙整理藏书,也顺便借书看,且他正与跃进、丰收丰美年纪相仿,相处特别好,倒比真正的同学杨瑾还投缘些。

两三天后的一个晚上,韩冬的母亲丁老师过来了,笑着向鲁盼儿说:

“小冬每天都在你们家吃饭,我是来道谢的。”

韩冬的父母因为搞科研做试验,时常回家很晚,每每这个时候,鲁盼儿也留下韩冬一起吃晚饭。

此时就笑着说:

“就是添双筷子的事儿,算不了什么。”

丁老师一笑,拿出十元钱,二十斤粮票,“我和他爸都要搞科研,对孩子关心不够,小冬从小就学会照顾自己了。

不过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玩伴儿,性格就有些内向,我见他特别喜欢来你们家,也愿意他跟你们多接触——这是他的伙食费,就麻烦你了。”

鲁盼儿何尝不这么想,韩冬为人学识好,家教好,性情也好,她亦愿意弟弟妹妹与这样的人交朋友,“不过,伙食费是不能收的,若是算起来,韩冬帮我们家整理藏书,岂不要工费?

上一篇:打脸狂医 下一篇: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