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177)

蔡颖早不是过去心软好说话的人了,但是她怎么也舍不得女儿的,只要将小豆儿掌控在手心里,蔡颖一定会屈服。

可蔡颖坚决反对小豆儿重新落户回吴家,在队部里便与吴家吵了起来。这一架吵得很凶很凶,引得许多社员们都听了消息赶过去了。

鲁盼儿听了消息后也赶紧去了队部,蔡颖一个人对上吴家几口,可别吃了亏。

才进了队部,就见蔡颖与吴强对面站着,放了狠话,“拼着我不回北京了,也绝不让小豆儿重新回你们家的户口!”

社员们便都劝吴家人,“蔡颖嫁到你们吴家,下田、做饭样样不差,又给你们家生了一儿一女。你们家不但打得她掉了牙,还为了不让她考大学把小豆的胳膊打折了,着实理亏着呢。如今国家让知青回城了,蔡颖好不容易办下了手续,你们何苦又拦着呢?”

“正是,要说小豆儿是你们家的孩子没错,可是谁家能舍得生生把孩子胳膊打断了?你看,小豆儿现在见了亲爹一直躲在娘身后不敢出来,蔡颖怎么能放心把孩子户口重新落在你们家?”

先前吴家人还与蔡颖又吵又嚷,可队部里人越来越多,他们的气焰也就越来越低,一则他们也知道理亏,再则社员们都站在蔡颖一边。

吴寿山和媳妇便拉着儿子,“算了,我们回去吧。”

吴强却不肯,甩开父母冲到蔡颖面前,双膝一软就跪下了,“我早后悔了,求你别回北京了!一家人带着小豆儿和大壮一起好好过日子,我保证再不碰小豆儿一根手指头。”

如今小孩子过年都不兴跪着拜年了,一个大男人却当众跪地求饶,社员们都惊呆了。

于是,有人就被打动了,“男儿膝下有黄金,这次吴强是真心实意要改过了,就把小豆儿的户口落回吴家吧。”

“蔡颖,再给吴强一个机会吧,毕竟你们是一家人,两个孩子也不至于缺爹少娘的。”

可蔡颖一点儿也没有被感动,只冷冷地带着小豆儿向后退了一步,离吴强远了一点儿,厌恶地说:“就算我一辈子留在红旗九队,也不会跟你复婚!”

鲁盼儿暗自点了点头,听说先前吴强给蔡颖跪过,蔡颖也就心软回了家,如今他以为当众跪上一跪,蔡颖就会把过去的事情都忘记了吗?她走上前拉着躲在蔡颖身后的小豆儿,对坐在上边的小春婶儿说:“把小豆儿的户口落在我们家吧。”

小春婶儿摇了摇头,“户口不能随便落,按要求要先考虑亲属。”

吴寿山媳妇儿也赶紧声明,“我们不同意,小豆儿毕竟是我家的孙女儿,怎么能落在外姓人家呢……”

若是这样纠缠下去,小豆儿的户口落不下,蔡颖难道不能回北京了?鲁盼儿才要问,就见小春婶儿坐得稳稳的,理也不理吴寿山媳妇,眼睛却向门口望过去,便也转过头去看。

“让开,让开!”宋向东嚷着,在人群中分出了一条路,“九爷来了。”

鲁盼儿便明白了,原来小春婶儿在等吴九爷。

吴九爷进了队部,直接走到吴强面前,拿起烟杆敲打他的额头,“真是丢人!我们老吴家的脸都让你们一家丢光了!”又大喝了一声,“还不赶紧起来!”

吴强羞愧地站了起来,“九爷,我真心想留下媳妇一起好好过日子。”!

“先把媳妇打掉了牙,再把女儿打断胳膊,谁还敢跟你一起过日子?再过下去怕命都没了!”

“我错了,我一定改……”

“世上哪有卖后悔药的?当初不好好待人家,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蔡颖既然要走,你们也别再强留,强扭的瓜不甜。”吴九爷便对吴家三口人说:“小豆儿的户口就落我们家吧,我也是她的长辈。”

吴强一家便知道争不过了,个个低下头。

刚刚帮着吴强说话的人也都不响了。

“那我就把小豆儿的户口迁到我们家了。”户口的事队长不好强压着,小春婶儿便趁着大家吵架时叫宋向东悄悄把公公请来,此时麻利地帮蔡颖办好手续。

吴九爷转过头对蔡颖说:“现在小豆儿户口落我们家不过是暂时的,你回北京后一定想办法帮小豆儿在北京落户,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北京人。到那时,你再回九队转户口,我们家绝对不会为难。”

吴九爷的话在情在理,九队的社员们都心服口服,“这样才对嘛。”

突然间,蔡颖带着小豆向着吴九爷跪了下来,哽咽着说:“谢谢九爷。”

“快起来,快起来,九爷可当不起。”

“九爷当得起,我们娘俩儿一辈子都感谢九爷。”

“走吧,孩子,你本来就不应该来这里,回自己的家吧。”吴九爷拍拍小豆儿,“跟你娘俩个,在北京好好过日子吧。”

果然,蔡颖这一次离开,再不是红旗九队的人了。

鲁盼儿看着蔡颖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般落了下来,又是替她心酸,又是替她高兴。又想着她这一次回北京,轻易不会回来,要打理的事情不少,担心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将孩子交给丰收丰美,自己过去帮忙。

原以为蔡颖这里一定到处乱糟糟的,结果并不是。屋子里到处还很整洁,炕上只放了两个打好的包袱,地上放着几袋米,便笑了,“你可真快,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呢。”

“冬天的棉衣棉裤穿在身上,我与小豆儿剩下的衣服这个小包袱就放下了,这个大包袱是平常织毛活儿攒下的线头。”蔡颖又指着炕上的被褥笑着说:“走的时候再把被褥卷起来包好就行了。”

鲁盼儿便提醒她,“粮食要托田翠翠换成钱和粮票可要加紧了,免得一时弄不到北京粮票。”

“我要把粮食都带到北京,”蔡颖笑着解释,“粮食换成粮票和钱会损失,到北京再买回来又有损失,太不划算呢。”

虽然如此,但是秋天才分了粮食,蔡颖家里至少有几百斤的大米和玉米,又有几样杂粮,鲁盼儿担心地问:“那可怎么拿得过去?”

“我去公社办手续时问过了,知青返城时公社会派拖拉机送到火车站,我再去办理铁路托运,托运的东西就会随着我们坐的火车一起到达北京,出站时拿着托运票取就可以了。”蔡颖早已经用麻袋将大米、玉米,还有各种杂粮、干菜都一一装好,用大针密密缝严,就是运输时也不能掉一粒米。

便是锅碗瓢盆等粗物,她也没打算放弃,找建国打了一个简易的木条箱,将东西叠起来,中间塞上稻草防止摔坏,摆在箱子里钉上钉子,“这些都是家常必备的,本来都没有坏,到那边还可以继续用。”

鲁盼儿见她心里有数,东西也打理得清清楚楚,便由衷地赞道:“过去我一直觉得自己挺能干的,现在看来其实远不如你。”

“你可是最能干的姑娘,十几岁就撑起了家,供着几个弟弟妹妹读书,不必说九队,就是公社里谁不知道?那时我可根本比不得你。”蔡颖淡淡一笑,“可是后来你嫁得好,杨瑾体贴人,处处替你想到前面,你纵是能干也不必事事操心,倒是我没人依靠,只能样样自己动手,才显得能干了些。”

上一篇:打脸狂医 下一篇:微光